第四十章 观想之术(1/2)
“这就是《九鼎天书》?这,传闻中人皇大禹创造的修炼法诀,非人族不可修炼,神秘莫测,就连夏朝王室都无法得到的修道之术?原来大禹将其女儿的元神之中,难怪几百年来从无大禹传人出世。.”
尽管目前杨战只是一缕神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仿佛重新拥有了身体,一种血肉之躯才有的充实感再次浮现在心头。
修道者讲究以念化神,如果念头强烈到能够以实质的形象出现,即为修仙得道的象征,此就是所谓的元神初成,杨战曾经也拥有过元神,不过其感觉却大不一样。
看着眼前薄如蝉翼的画卷,四四方方的,犹如那广阔无垠的洪荒大地,金色的光芒像流水一般缓缓流转,摸在手中仿佛柔软之极的水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和杨战以前接触过的修仙典籍完全不一样。
大禹是人族之皇,其功绩虽稍逊于上古天地人三位圣皇,但依然受到万世敬仰。自古人皇修道皆来源于玄门,但最终却都演变成其各自不同的道法,正如道祖鸿钧所言,大道三千,皆可证混元。天皇伏羲创立八卦,地皇神农遍尝百草,人皇轩辕征战四方,斩杀蚩尤……大禹也不例外,洪水是他一生最大的敌人,也是他成道的基石,《九鼎天书》就是一种阐述水之道的无上秘典,只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并非仅仅如此而已。
除了治水,大禹还铸造九鼎,将大地划分为九州,人族自此安居乐业,进入高展时期。
这本天书以九鼎为名,其中自然也记载了关于九鼎真实作用以及其来历。
这一张小小的画卷,无疑是修道者的无上至宝,就算号称盘古正宗的玄门,也以不能得窥其全貌而感到遗憾,可见其法诀之玄奇奥秘之处。
别的不说,光光是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卷,而是一种能够铭刻于生物元神中的能力,就足以令那些所谓的仙家秘典黯然失色,自惭形秽。
“可能大禹不想让人得到这本天书,才将其放置于此,呃,恐怕也有留赠予有缘人的想法吧。”
修道讲究资质,也讲究机缘,两者缺一不可,既然大禹将天书放在这里,自然也有他的道理,或许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料想到会有今日,身为一个大神通者,窥视未来的点滴片段并非不可能。
杨战抓住金色的画卷,摒弃心中的杂念,镇定住蠢蠢欲动的心神。
像《九鼎天书》这样的宝物,切不可等闲待之,心神不定,心浮气躁实为修炼大忌。修仙和练武一样,必须全身心投入,越是高深的法诀,越容易走火入魔,身为巅峰武者,如此浅显的道理杨战不会不明白。然而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心神这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控制住的,至少杨战知道就在刚才的一刹那,他就差点陷入名为贪婪的陷阱之中。
世人皆有**,就连圣人都不例外,君不见西方的准提道人那见到先天灵宝就眼冒金光,口称有缘的德行,对于修炼而言,**并非不能有,而是要控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即是修道无数年,也是枉然。
所谓控制绝不等同于消灭,修道者无有对更加高深的修炼功法不敢兴趣者,只是修炼时不能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唯有保持冷静的心态,才能练就一身霸绝天下的力量。
眼前的画卷完全是由一枚凝实无比的念头构成,不同于洪荒的其他任何材料,别说杨战这样修炼有成的人,就算是白痴,也知道其中价值不可限量。
“不过这门功法虽然是大禹留下的,但是大禹本人的修为在整个洪荒来说也不算多高,绝对比不上那几位高高在上的圣人,不过既然连师祖原始天尊都对此赞不绝口,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断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将整幅画卷完全展开,四四方方的,仅有三尺来长,上面的字迹非常之小,看起来密密麻麻的,犹如无数小小的蚂蚁,要是在现代,恐怕视力最佳的人阅读起来都很困难,不过在这仙侠世界中,却不算什么,别说已经到达金仙巅峰的杨战,就算最初级的炼气士,都能够看的清清楚楚。
上面的字体和现代的简体字完全不同,倒是和甲骨文有几分相像,事实上,后世所谓的甲骨文是一种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却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
这字显然不是用笔写上去的,也不是像竹简那样用刀子刻上的,而是念头凝实而成,看起来浑然天成,没有半分斧凿的痕迹。这些文字仿佛拥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每一笔一划都能够进入观看者的骨髓深处,让人看了之后,有一种它们似乎拥有生命一般在眼前飞舞着,显然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丝生命的雏形,如果给它足够的时间,恐怕也有化形成妖的一天。
“好字,简直就是奇迹一般。”
看见这字,就连向来不怎么懂得书法之妙的杨战也从内心深处出感慨,传闻中上古绝世高手能够将武道融入书法之中,看来并非虚妄,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密密麻麻的经文正中,画着一副九州的地图,有九个充满洪荒气息的青铜大鼎按照一定方式摆放着,每一个鼎都代表着一个州,九鼎自然就是九州。俗话说定鼎中原,这里的鼎就代表着国家社稷。每一尊青铜鼎上都有各不相同的花纹,三条粗壮的腿顶起重逾千斤的身体,看起来显得奇稳无比,即是所谓的三足鼎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古老的玄门中,这个“三”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九鼎形成一个深奥无比的阵法,其中流露出一种道的气息,似水流一般奔流不息,却又深邃悠远,杨战还是第一次感受到这样浩瀚无尽的气息,就算是被誉为最接近道的圣人老子身上的气息,也远远不如,如果非要用个词语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永恒”!
甚至,杨战还有一种古怪的感觉,仿佛这本天书本来就属于他,除了他,没有人能够真正参透其中真意。
说起来有点搞笑,大禹不过是人族领,哪怕拥有无尽功德,其修为也不过是大罗金仙程度,别说深不可测的圣人,就算是那些准圣修为的大神通者,也比他强大的多,然而这本天书上记载的,却出乎意料的高深,这绝非所谓的修炼功法所能比拟,而是一种完整的道。
即使是圣人最多的玄门,也没有如此完整而详细的道,就算是圣人其实也说不清自己成道的感受,更不要说将其完整的记录下来,要说修炼功法玄门多得是,但是却没有那一种能够和《九鼎天书》相提并论。
相比那些比蚂蚁还要细小的文字,这本天书上最最有价值的却是那幅九鼎图案,看着这幅图,杨战甚至感觉到一种洞彻天地的巨大威能。上穷碧落下黄泉,哪怕是那至高的天道,也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之下无所遁形。
“好家伙,如果能够修炼到那种境界,恐怕比道祖鸿钧还要强大的多。”
尽管杨战并不清楚道祖鸿钧究竟有多强,但是他还是感觉到九鼎图中蕴藏的力量绝对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存在,就像眼前是猫和老虎,一看就知道强弱。
不过要是道祖知道他被一个小小的金仙看做一只猫,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九鼎图的奥秘不是一下子就能参透的,杨战不得不先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字上,毕竟那才是修复采莲神魂的无上法门。
幸好这里是采莲的元神深处,这里的一切都是独立于外界的存在,哪怕杨战再次呆上数千年,外界也不过转眼的时光,也只有这样他才有功夫修炼深奥的《九鼎天书》,否则等到他练成,恐怕也是猴年马月之后了。
天书开篇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咦,这不是后世老子《道德经》中记载的原话吗?”杨战顿时感到有些疑惑,这年头《道德经》尚未成书,《九鼎天书》中出现这样的词语显然不符常理。
要知道,老子人教的思想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却很少到人教传道,非人教嫡传弟子更不没有机会听到这样的话,大禹虽然是人皇也不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