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太学上书(1/2)
觉得还行的朋友请收藏一下,玉葬也不容易,需要点支持和鼓励,谢了.
———
自建炎元年以来,宗泽先后已上了二十三道劝帝回銮的奏疏,但不是被官家不了了之,便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二十三道,无一例外。
宗泽本就年势已高,再加上为军政大事操劳,身子原就每况愈下,更兼他这人性情刚烈,一心想着北伐中原,故而这一道道奏疏被驳回,哪一次不是气得要吐血,而上一次官家将行在迁往扬州之事,更是差一点要了他的命。
却不曾想到,宗泽死里逃生,病情只是稍有一点点回转之时,竟又要写奏疏请皇帝回京,这般执着之念,实在令人敬佩之余,又为之惋惜。
韩怀秋当即道:“宗留守,我看就算了吧,官家一再拒绝回京,只怕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二十三道奏疏被驳回,足以说明一切。”
宗泽摇头道:“宗庙在此,祖宗的陵寝在此,老夫真的不相信官家他都可以不要。想当年官家在相州建元帅府之时,官家亲口与老夫说过,若有朝一日他身登大宝,必与金人势不两立,哪怕就是我大宋朝战死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放弃收复失地,老夫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啊。”
所谓君无戏言,只不过一句屁话而已,赵构此刻贵为皇帝,头一件事想的便是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偏安江南,也许还可以苟存下去,北伐中原,若是失败了惹得金人连这半壁江山也攻了,他别说是皇位不保,就是这条小命也怕是保不住。
而眼前的宗泽,却对那个远在扬州的皇帝,始终存着一丝希望,哪怕是在万念俱灰之时,也不愿放弃。如此执着的信念,实令韩怀秋感慨万千。
宗泽都这样说了,韩怀秋自不好再多言,旁人均是默默无语,唯有那杜充却是一脸的兴奋,忙是道:“宗留守说得对,官家当然不会放弃宗庙陵寝了,下官想宗留宗这一封奏疏送到扬州,官家见着了,说不定真就决定回銮了。”
杜充打得什么心思所有人都明白,无非是想瞧宗泽被官家斥责的热闹,如果能把宗泽气死就更好了,他这个副留守就可以高升一步,掌握整个东京的军政大权。
宗泽笑了一笑,道:“既然杜留守也赞称,那这样吧,这封奏疏你我一同联名如何。”
杜充一听这话脸就阴了,却是讪讪一笑,道:“这事下官就不掺和了,宗留守德高望重,下官怎么配与宗留守联名。”
人群中,似听到几声讽笑,杜充却是厚颜无耻,只装作没听见,生怕宗泽强邀他联名,忙借口告辞。
而就在杜充匆匆逃离不久,大街南侧,一大群人蜂拥而来,约有四五百号之人,挤在丰乐楼下,吵着闹着,一定要见宗泽。
“怀秋,去看看是些什么人?”宗泽说道,他虽然一向亲民,但到底位居留守,每天处理的要事不计其数,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人都会见的。
韩怀秋便下了楼去,喝开把门的士兵,身子往门前一横,沉声道:“是什么人在此大吵大闹?”
为的是一名白净的书生,他上前拱了拱手,温言道:“这位将军,在下陈东,乃是京师太学生,这些人也都是太学生,我等联合写了一道上书,请求官家回銮京师,想请宗留守代为呈于官家。”
宗泽贵位东京留守,又有拥立之功,以他这样的地位,劝君回銮,却也被皇帝屡番的斥责,而这帮地位微末的太学生,也欲效仿,这书要是真呈到皇帝那里,只怕后果是相当的严重,赵构对宗泽客气,对他们这帮无足轻重的学生,怕就不会心慈手软了。
这帮太学生好歹也是爱国之辈,韩怀秋不想他们因言获罪,遂道:“宗留守为军政之事缠身,只怕没时间理会这档子事,我看你们还是回去吧。”
陈东见韩怀秋不许他见宗泽,便是倒退几步,愤然跪下,慨然道:“我辈虽然人微言轻,但我们读圣贤书,国难当头,岂能坐视不顾。今天我们一定要见宗留守,否则我等就长跪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