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那得问华西列夫(1)(2/2)
申炎打开灯:“别去!紧张了这么多年的战备解除了,人们的疲踏劲儿上来了,干部们习以为常了。有的事情,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长时间处于混沌状态。比如王飞起,我认识他的时候明明叫王奋起。后来听见人家叫他王飞起,我还以为是咬音不准。再后来看到他的签字,好多年也没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飞起:“我本来就叫王飞起,文化大革命造反的时候改叫王奋起。重新思考造反问题了,参军入伍了,又改回原名了。”
申炎:“队伍就像河,兵就像河里的水。治水光靠堵不行,还得引流。咱们先别急,继续找干部战士们谈话。摸透连队的‘脾气’,切准了‘脉波’再下药。你们说,这个连最经常、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飞起:“那还用说?边防执勤呗!东花园值勤点的战士,每人每天六个小时勤务。夏天还好说。冬季执勤冻一个小时,进屋马上脱衣服,半个小时也缓不过劲儿来。一夜执勤两次的人就睡不上五个小时觉,真够呛啊。”
方岐:“连队建设也有问题。作风松散,纪律松弛,勤务质量不高,年年生外逃事件。”
申炎:“相比之下,在我们一千三百九十六公里的辖区内,这个连的辖区正面最窄,勤务或最重。我打算连续抓它三年,每年来蹲点不少于三个月。要把干部战士的积极性引导到规范化执勤上来,要在他们心里牢牢确立一个思想——边防连队必须以边防执勤为中心。”
王飞起:“我军喊了这么多年‘四个第一’、‘突出政治’。搞了这么多年‘争五好、创四好’、‘一好带三好’,后来又加上‘抓革命促战备’。上面没说变,咱们这一级能换‘中心’吗?”
方岐:“**死了,不喊‘冲击一切’就算进步了。咱们弄出个‘中心’来,干部战士能信吗?”
申炎:“农民喊‘突出’不顶饭吃;工人喊‘第一’喊不出产品;战士喊‘冲击一切’冲不倒敌人,连越境犯也‘冲’不住。三中全会不是说要少争论多干事吗?口号咱们先不喊,按‘战备执勤是边防连队的工作中心’干起来再说。如果有人追查下来,你们就往我身上推。”
******************
二营营部办公室,申炎打电话:“狄主任,老弟申炎向你求援啦!冷水江面年年冬天生越境事件,你我都挺被动。我们想抓一抓勤务器材改革,老兄出点儿血帮一把呗……做两个执勤板房,到航道附近的江面上去站岗……对,底下是爬犁腿儿,可以牵着走……还准备试验新器材,架设报警信号线……对,人家搞了多少年了,咱们也试试……军队没有机动钱,就得找父母官了……跟郑副书记说说当然好,只是先别吹牛。等初具规模了,一定请领导来视察……好,我听信儿。”
方岐:“咱们还有个冰上会晤板房,现在不用了。明天拉来修理一下,现成的执勤房。”
******************
八连连部,“通信桥”进屋。
申炎热情地让座倒水:“老搭档快坐。演习训练啦,战备执勤啦,咱俩历来都是最佳搭档。现在有个新题目,准备搞一种边防信号报警器。十年前有一次我去苏方会晤,为躲避会晤冰道上的雪岭子,撞断了他们的信号线,岸上的喇叭就哏——哏——叫唤,那是断报警吧?”
“通信桥”想了想,说:“那种东西原理并不复杂,难在电子原件对微小电流的敏感度和稳定性上,高寒气候的影响也是个难题。副参谋长话了,那就试试吧!”
“好!王飞起,快找严报君来。”申炎挺高兴,接着对‘通信桥’说:“这个连有个战士,入伍前是拖拉机手。小伙子爱好电子学,有股钻研劲儿。我让他给你‘跟包’当徒弟,器材造出来由他负责安装、维护、检修保养。”
******************
江面上,大小冰块漂漂漾漾顺流而下,不时出低沉的喳喳的相撞声。远远看去,如草原上的羊群涌动,挤挤撞撞好不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