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炎汉安汉初定名,志士勇士新投奔(下)(2/2)
二人一听,百口莫辩。忽然虞默想起一根救命稻草,忙道:“大王,不知你可识得义军中左将军李荼?”
赵矜道:“识得,如何?”
虞默道:“李将军亦属贬斥西疆。我二人与他有一面之交,大王开恩勿杀我二人,可押我二人往新城去迄,李将军必知我二人非是奸细。”
郑文初忙附和道:“然也!如此一来,大王也可免得犯下错案,以致大将军见责也。”
赵矜哈哈大笑。许妤喝道:“你二人莫要胡说!主公便是大将军!”
二人看赵矜的架势和衣着,其实也猜到五分了,忙都磕头如捣蒜:“大将军在上!大将军明察!”
赵矜摆手道:“罢了,免礼,松绑。”心想:“古代怀着‘妻子如衣服’观念的,不在少数。而且千里迢迢,带妻子确实不便。他们又认识李荼,应该没有问题。”
于是赵矜把虞默、郑文初二人安顿在营中,亲自考察。他们将中亚地区的情况向赵矜说明,又向赵矜阐述自己的政治想法,认为义军必须一方面立足农牧,一方面大力发展商业,沟通东西方,广开财路,方可立国。赵矜见他们意见与自己相同,心中暗喜,遂送二人往安汉,先做散职,等待安排。
炎汉政权建立、大招四方贤士并且欢迎移民的消息,通过义军的宣传与商人的传播,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于是陆续有人前来投奔。赵矜在苍岭筑关,得到了虞默、郑文初二人;何安平在赞州筑城,得到了四名勇士,派人带他们前来晋见主公。
这四名勇士是突厥人,分别叫做孛锐阿巴希、孛锐阿惕沁、孛锐阿贝格、孛锐阿吉尔,是一家子的四兄弟。他们的部族原本在高加索一带游牧,不料在今年初碰到伊儿利军北上。突厥部族抗不过伊儿利军,被伊儿利军顺路屠灭,掠去了牛羊、妇女。四兄弟劫难逃生,想要为部族报仇,可是自己力量微薄,看到义军似乎有些实力,就来投奔。
赵矜见了孛氏四兄弟,大喜,皆任命为裨将军。突厥族是广泛分布于中亚、西亚地区的一个大族,但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强大的核心国家,分裂成许许多多部族。赵矜的炎汉政权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广泛统合各个民族共建国家,当然也欢迎突厥人加入。
这是赵矜的善政,不料有些将士不服。呼合珥便率几个校尉,在路上拦住孛锐阿巴希、孛锐阿惕沁、孛锐阿贝格、孛锐阿吉尔四人,怒斥道:“我自从大将军起义就跟随,有战功,有苦劳,这才升到裨将军。你们是什么样的人,一来就个个都做将军,这么舒服!”
那四人也不懂谦让,孛锐阿吉尔即出马道:“大将军爱封我们做将军,关你什么事!我们兄弟四个有的是力量和勇气,都做将军有什么不可以?”
呼合珥叫道:“不要废话!来来,吃我一锤再说!”
四兄弟中最勇猛的孛锐阿惕沁一手挺长矛、一手举圆盾,叫道:“正好!我来斗你!”
眼看就要斗起来,偏将军史逞经过,见多人聚集,不知何故,过来观看。发现他们竟要私自斗殴,史逞急忙大喝一声:“住手!”
这时呼合珥与孛锐阿惕沁已经两马错镫,听到呼声都已经来不及住手了。呼合珥的帕铒锤猛砸过去,孛锐阿惕沁挺盾招架,不料那锤藉着战马冲劲,十分沉重,孛锐阿惕沁连人带盾被砸得翻下了马!
史逞奔过去,忙看孛锐阿惕沁伤势,只见那举盾的左手已经骨折。史逞忙为之接骨包扎,令人扭送呼合珥往大将军营帐,听候处置。
赵矜大惊。怎么处置,是个难题。如果不罚呼合珥,则不但孛氏兄弟不满意,自己将来也难以治军;如果罚呼合珥,则挫伤其积极性,在大敌当前之际不太合适。
于是赵矜想了想,召集众将,非常严厉地告诫了呼合珥一番,然后自责道:“这件事情,应该怪我。我破格提拔孛氏兄弟,并没有错,但是欠缺解释,以至于呼合珥等人不服。这是我的责任,不应完全归罪手下。我愿代替呼合珥出罚金,这身铠甲就作为给孛锐阿惕沁的抵偿。呼合珥寻衅私斗,依军令,初犯应打二十大板,再犯打五十,三犯斩首!这一次因为是我的责任,就不罚你。但是呼合珥你可别误会我是为了包庇你,再要敢犯,我必双倍罚你!众将就是见证!”
呼合珥听了,大气不敢喘,伏地认罪。赵矜解下自己的铠甲赐给孛锐阿惕沁,又对众将道:“大家还要清楚,呼合珥击伤孛锐阿惕沁,并不代表呼合珥的武艺就在孛锐阿惕沁之上。事实上,帕铒锤的威力,只在于一击之间。倘若只是一击,那么就连何磐也未必好挡;可是一击之后,如果没有战友掩护,用帕铒锤的人陷入敌群很容易就死!所以大家要明白,打仗不能全靠匹夫之勇,要协同作战。况且当真战斗的话,孛锐阿惕沁的兄弟可以放箭,胜负还未可知。孛氏四兄弟的武力,我是亲自考察过的,任命为裨将军,并无偏私。”
这样一番解释,总算把冲突双方平抚了下去。军人大多粗鲁,冲突在所难免,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赵矜无法估算,只有走着瞧了。
(待续第三十六回:苍岭关外腾骏骑,令箭囊中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