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义军(1/2)
一行上百匹骏马在泥土大道上奔驰着,卷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好一番,鼓点般整齐有力的马蹄声就像是敲击在人的心弦之上,不用看也知道人马都非一般。
这正是王主等人,原先依着王主的性子并不会如此的赶路,军务有郭靖,教中有一应三代弟子和禁军,他这个最高统帅到是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带着黄蓉一路游山玩水,吐纳修炼,悠哉悠哉的好不快活。但前日傍晚的一匹快马打断了他的平静生活。
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里,禁军的攻势没有丝毫的缓解,一鼓作气再次前进了百里左右,一时间攻无不克,江北的二线鞑子部队无不望风而逃,到是穷则闹市无人闻,富则深山有远亲,此话一点不假。
任是谁都看得清楚现在的形式,如今的宋朝今非昔比,北地王一人就足以抵得上十万精兵,活生生的被人捧上了神坛,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象征,而南方之人以天朝正统自居惯了,对北方的情况了解不多,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北方鞑子的精锐部队正在远征西方,而是以为他们跟辽和金一般,日暮西山,已经不行了。
这些胜利的消息可是让人给乐坏了,一时间站出来想要趁着北伐捞上一比好处者不计其数,一个个都好似忘了王主那寒闪闪的屠刀一般。
如果仅是这样到也罢了,王金等人眼中除了王主就再也不认其他人了,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杀,不信我手中的刀没有你的脖子硬,但是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却是让十个校尉分成了两派,都开始犹豫不决起来,就连郭靖也不敢善下决断,说不得要把北地王给请回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自然有反抗,蒙古人在北方的高压政策可少不了大批的反抗者,而北方自古就不缺热血豪迈之势,从前大批的反抗者打着宋朝的旗号到也是闹得有声有色,但是蒙军的一番强有力的镇压让他们一时沉寂了下去,但这些反抗者所谓的义军却一直并未消失,敌人势大只是转到了暗中,三天两头的在小地方偷袭一番宣布着他们的存在。
但如今的禁军在北方收复了大批的故土自然是让这群人争相来投,前阵子每天都少不得千余人扶老携幼的前来,本就打得是宋朝的旗号,现在宋朝的王者之师一到,就算有人反对也阻碍不了大局,一切都向着好的一面在发展着。
杨传家是靠近荆襄一带反抗鞑子最大的一股势力,据说还是曾经天波府杨家的后人,此等忠君爱国之士一直在北方与鞑子战斗,从未停歇过,现在又是第一个主动来投,郭靖自然又将其树立为典型,经过一番请示,理宗直接下旨册封他为征北大将军,受北地王节制,率领本部继续北伐,争取再立功绩。
这可完全是两全其美的做法,杨传家也是感恩戴德,深感皇恩浩荡,没有辜负他们远方游子的一腔热情,自是振作精神,将自己在这一片所知全部说了出来,禁军的战斗力本就比北方的二三线部队战斗力强上一截,现在又有了杨传家这等地头蛇的情报优势,自是势如破竹,打得鞑子抬不起头。
各种胜利的消息加上杨传家的典型自然刺激了北方的义军纷纷来投,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打得胜仗越多,前来投降的义军就越多,而前来投降的义军越多,那么胜仗自然也就越容易获得,这就让众人都是喜笑颜开了。
但是北伐的禁军完全由着北地王一人掌控,朝中大臣面对这种有兵有权的强势人物无不忌惮三分,面对着今非昔比的禁军,谁又都想上去分一杯羹,能够让自家子侄能够老上一份功劳,这就愁坏了那些整日里绞尽脑汁钻研却又没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了。
世上最怕的就是有人惦记,只要肯动脑子,就没有想不出来的办法,本来那群大臣还在头疼狗咬刺猬无处下手,但是杨传家的典型可是给了他们一个好的办法,我们自己往进军中塞人你们不肯接受,但是前来投靠的义军你们总要接受吧!而且一来就要分个高官,奖励一大堆,那可是比从禁军的小兵开始做起强多了。
这个想法一出,自然开始操作了起来,信任的礼部侍郎让自己的侄子带着一大票的家兵悄悄地渡河,在北方装起了跟鞑子交战的义军,那衣履阑珊的样子到也有几分像,禁军接受多了义军的投降对着这方面的监督就松了下来,将其收入了军中,还分了一个小将军的职务。
世上可没有不透风的墙,礼部侍郎如此行为本来无人所知,但是他的侄子可不是个低调的人,封了官之后少不得在外得瑟了起来,又被他人看到了这一幕,自是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南方朝廷的大臣路人皆知。
好在知道这种事不能让理宗知道,而如今形势好转,理宗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修真之上,朝中的大臣私下一番合计,每家每户都少不得千把人的家兵,一个个有样学样,去北方当义军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