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1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1/2)
第2431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预备——”
发令员的声音穿透稀薄空气,八名选手的臀部同时抬高。
谢文君的左腿膝关节弯曲至135°,这是他在训练中测算出的“高海拔髮力黄金角”——既能保证蹬地时的力量输出,又避免了过度弯曲导致的启动迟滯。
张红林的臀部抬高幅度比谢文君低3厘米,八步上栏的预备姿势让他的重心更靠后,试图用“稳启动”应对高海拔。
范姜的小腿肌肉紧绷如弦,起跑反应快的优势在此刻显露无遗,脚踝已开始微微蓄力。
枪响瞬间,谢文君的技改成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爆发。左腿蹬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力度达到平原状態的95%,这得益於他赛前两周的“高海拔爆发力专项训练”。
也就是每天1小时的低氧舱负重蹬地练习,让肌肉適应了缺氧环境下的发力模式。
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顺著核心肌群快速传导,右侧腰腹肌肉同步收缩,像一只无形的手將他的身体向前牵引,第一步步长精准落在2.1米的预设位置,脚掌前掌触地时。
1.3米/秒的顺风刚好吹过他的脚踝。
为步长延展提供了0.005米的助力。
第二步,谢文君的步长增至2.2米,核心开始发挥“节奏调控”作用。
腹直肌轻微收缩,將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28°,既减少了高海拔下的平衡维持消耗,又让视线能清晰锁定第一栏的栏架位置。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三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的步频比谢文君慢0.1步/秒,虽蹬地力度不弱,却已被拉开半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反应优势显现,第二步步长达到2.15米,但……核心控制不足导致躯干出现轻微晃动,步长稳定性比谢文君差10%。
第五步是七步上栏的“关键衔接点”,谢文君的步长突破2.4米,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
通过调整髖关节的前送幅度,让每一步的步长递增幅度从0.1米提升至0.15米,仅用五步就完成了八步上栏需六步才能达到的距离。
此时他的呼吸与步频形成“两步一吸”的精准適配,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藉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交换效率提升8%,避免了高海拔下的呼吸紊乱。
魏基、杨路等选手此时已明显落后,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下被打乱,第四步的步长比预设值短0.1米。
只能眼睁睁看著谢文君的身影越来越远。
“等等,这是……”
“有人反应了过来。”
“这是要……”
“七步上栏吗?”
一些专业人士已经猜到了这一步。
但是也仅仅只是猜到。
因为没有看到谢文君实际做到之前。
他们也不敢確定,就是这样。
毕竟现在在国內,除了刘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用这样的技术动作去攻栏。
刘祥也在电视里看著。
他的目光则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谢文君可以更早的时候练出这个技术,那么对於他来说上限还能更高一点。
刘祥人虽然退役了。
但是他的心肯定还是在跨栏上。
而且这个时间线上课和原本的时间线上不同。
他可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登上巔峰,王者復仇之后再退役。
那这种退役就显得……光芒万丈。
所以他自己现在的风评和心態。
截然不同。
原本的时间线上,连续发生这样的全国级网暴,还是同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两次。
换个人怕是早就抑鬱了。
刘祥,还算是好的。
只是后来也不太出现在大眾面前。
不能不说,这绝对和他连续两次被全国级网暴有密不可分的关係。
这个时间线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的开朗活泼一些就……也很正常。
第七步。
谢文君的脚掌精准落在距第一栏0.3米的“起跨点”,这一步的步长达到2.5米,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值。
起跨的膝关节瞬间屈伸至140°。
踝关节绷至极限。
身体重心隨起跨动作向上提升15厘米。
这一高度经过反覆测算,既能轻鬆过栏,又避免了过度抬高导致的时间浪费。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六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距离第一栏还有两步距离,范姜虽已接近起跨点,却因核心晃动导致起跨腿的角度偏差3°……
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可是后续。
已经是埋下了隱患。
当谢文君的身体腾空越过第一栏时,青唐城的观眾爆发出第一声欢呼。
他的过栏姿势如“羚羊跨涧”,摆动腿部的脚尖距栏架顶部仅5厘米,过栏时间压缩至0.12秒,比他八步上栏时快0.03秒。
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能快更多。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好。
实战能够施展出来已经是不容易。
先做出来,再去精益求精。
就是现在孙海瓶团队想要谢文君去实现的事情。
1.3米的顺风在此刻发挥最大作用。
气流从他的腋下穿过,减少了过栏时的空气阻力,落地时的步长稳定在2.3米,没有因高海拔的落地衝击出现丝毫踉蹌。
而张红林此时才刚起跨,八步上栏的节奏滯后让他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一点五个身位。
范姜的过栏动作因角度偏差。
落地时脚掌滑动了2厘米。
步频瞬间下降0.05步/秒。
第一栏落地后,谢文君进入“栏间节奏黄金期”。
七步上栏带来的“启动领先”。
让他无需在栏间刻意加速,只需维持技改后的“三步过栏”节奏即可稳定优势。
他的栏间步长固定在2.7米,这是110米栏栏间他目前的“最优步长组合”。
三步刚好覆盖9.14米,步频保持在3.8步/秒。
既不浪费体力,又能保证过栏效率。
高海拔环境下,他的核心控制技术成了“稳节奏”的关键。
每一次过栏前,腹外斜肌都会提前0.02秒收缩,將髖关节向前提拉,確保起跨腿的发力角度稳定在140°。
过栏时,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维持躯干的直线姿態,避免了缺氧导致的身体扭转。
这种核心控制能力,是他在技改中额外强化的內容。
每天1小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让腰腹肌肉的耐力提升20%。
即使在6栏连续过栏后。
核心张力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態的85%。
配合1.3米/秒的顺风在栏间形成“助力带”。当谢文君摆动腿过栏时,气流从他的大腿內侧穿过,推动身体向前的同时,减少了摆动腿的空气阻力,过栏时间稳定在0.12秒,没有出现丝毫波动。
而张红林此时正陷入“高海拔栏间困境”——
所谓的“高海拔栏间困境”。
就是他的栏间步长虽能达到2.65米,但每过一栏,蹬地力度就衰减2%,第三步落地时的反作用力已降至平原状態的80%。
过栏时间从第一栏的0.13秒增至第三栏的0.14秒,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2.5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优势”在第三栏后彻底消失。他的栏间核心控制不足在高海拔下被放大,过栏时躯干前倾角度波动在25°-30°,导致步长忽大忽小。
第四栏过栏时,摆动腿的脚尖险些碰到栏架,落地时踉蹌了一下,步频骤降至3.5步/秒。
魏基、杨路、李海峰三位选手已被甩开起码两个身位以上,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与顺风的双重影响下彻底紊乱。
第五栏过栏时,李海峰的起跨腿角度偏差5°,栏架被踢得摇晃作响,进一步拖慢了节奏。
砰砰砰。
第五栏落地后,谢文君的技术优势已转化为“碾压式领先”。
他的栏间节奏像“精准运转的钟表”,每一步的落地时间误差不超过0.05秒,呼吸与过栏形成“过栏呼气、落地吸气”的適配模式,氧气输送效率比常规呼吸方式提升10%。
此时赛道旁的计时器显示,他已用时7.8秒,比自己去年同期的成绩快……0.1秒!
甚至更多!
技改带来的红利与高海拔適应的成果。
在栏间赛道上完美融合。
第六栏过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出现了一次“微调整”。
他的落地步长比预设值长0.03米,核心肌群瞬间收缩,將下一步的步长缩短0.02米,迅速回归节奏。
这种“动態调整”能力,是他在训练中通过“风洞模擬训练”打磨的成果。
在不同风速下反覆练习栏间节奏修正,让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调整”。
而张红林此时刚过第五栏,八步上栏的节奏滯后与高海拔髮力衰减,让他的用时已达8.5秒,虽比范姜快0.1秒,却只能望著谢文君的背影咬牙追赶。
“谢文君已经领先了这么多,没有悬念了!”
杨剑之前这样解说还是用在刘祥他的身上没想到在后者退役之后,还有机会这么说。
真是感觉。
爽呆呆。
第七栏是110米栏的“耐力分水岭”。
高海拔下的氧气消耗在此刻达到峰值。多数选手会出现“栏间步频下降”“过栏时间延长”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
在谢文君身上都没有出现。
谢文君的技改优势再次显现——
七步上栏的启动领先,让他在前六栏节省了15%的体力。
此时的蹬地力度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態的88%。
步频稳定在3.7步/秒。
没有丝毫衰减。
他的过栏技术在此刻升级为“节能模式”。起跨腿的膝关节屈伸幅度从140°降至138°,减少了股四头肌的发力消耗。
摆动腿过栏时,脚尖微微內扣,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过栏时间虽略有增加,却节省了5%的体力。
这种“节能不减速”的平衡,是他在高海拔训练中总结的经验。
通过微调动作幅度,在耐力与速度间找到最优解。
贏不贏这场比赛开始之前就没有悬念。
就像是刘祥之前说的那样。
在亚洲比赛,只要他不失误。
那他就是冠军。
那现在这个说法换到了谢文君身上。
起码在国內,在亚洲。
这个说法都能说得通。
刘祥在洲际赛场的降维打击能力。
他基本都继承了下来。
毕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他就是亚洲的第一。
这个时间线上08年就来了二沙岛。
训练都过了这么些年头。
拿不出手才奇怪。
而且作为一个90后。
能在帝都世锦赛上拿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是一个运动员的基本渴望。
在国內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
不想在鸟巢的大赛里面。
崭露头角。
留下传奇。
留不下传奇,留下个数据和背影也行。
所以。
能不能贏对於谢文君来说还真不是那么的关注,因为他反正输不了。
就国內这一些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他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
接住八改七,借青唐城海拔和风速。
突破自己的极限屏障。
衝击更高点。
为帝都世锦赛做好准备。
砰砰砰。
第八栏落地后。
谢文君的目光已锁定终点线。
他的躯干前倾角度提升至30°,藉助顺风的助力,步长再次突破2.7米,栏间节奏从“稳为主”转向“快为要”。
此时张红林的耐力问题开始凸显,过第八栏时,蹬地力度衰减至初始状態的75%,步频降至3.5步/秒。
过栏时间增至0.15秒。
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9个身位。
范姜虽在努力加速,却因前期核心消耗过大,第九栏过栏时出现轻微失衡,落地后不得不调整半步。
其实他的状態还不错,如果后面的速度能够正常起来,这一枪甚至可能跑到第二,可是……
不稳定,就是传统系列的运动员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
范姜在这里表现不好。
突然出现了变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