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村与村(求收藏)(2/2)
好容易到了改革开放,当地实行了包干到户,郭家坳,小东河村对外称为东河村,而实际上,却因为彼此间的矛盾,成为了两个村。
这两个村的矛盾由来已久,原本,萧家所在的村位于清水河上游,地处平原。
当时,胶东地区,很多国营单位开始筹建国营农场。
萧家所在的村,人口较少,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同样搬来的村民不少,形成了现在的小东河村。
小东河村的形成,最初郭家坳的郭姓原住民还是很高兴的。
外来的村民,带来了多种种植方式,生产技术,尤其是萧家。
萧家在当地种植水稻,油菜,带领大家搞养殖,种果树,极大的提高了郭家坳的生活水平。
萧卫国当上村长,在老爷子的指点下,还有抗美援朝回乡的支书,一道带领乡亲们创建村办企业。磨坊,油坊,砖厂,煤窑,木材加工厂等等。
如果,没有那一连串的运动,或许郭家坳,小东河村一代,早已经富得流油。
两个村开始出现矛盾,从萧卫国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郭老蔫当上村长开始。
郭老蔫的舅舅钱富国,运动开始,摇身一变,当上了公社副主任。
为了更进一步,钱富国绞尽脑汁,想办法捞取政绩功劳。一次听到郭老蔫大哥郭大嘴絮叨,其中提及了萧家。
钱富国当时,就觉得理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鼓动郭大嘴到县革委会告状。
从那以后,郭老蔫当上了村长,老支书靠边站,以后都十来年,凡是有好处,郭家坳的郭姓村民,全都能够沾上边,其他各姓村民全都靠边站。
尤其是包干到户的时候,郭老蔫在舅舅的支持下,将好地全都分给了郭家坳的村民,山地,旱地,贫瘠,背阴处的土地,全都分给其他村民,弄得整个村子怨声载道,鸡飞狗跳。
去年年底,港城地区撤销行署,港城成为了地级市。
下属的县,有所调整,邻近的莱西县划到了岛城市。
郭家坳和小东河村以小东河为界限,郭家坳划到了莱西县的东河镇,小东河村归属莱阳县的东河乡。
今年开春前,老支书身体不好,由郭老蔫前去乡里开会。
郭老蔫和舅舅,早已经得到风声,于是这两个家伙胆大包天,为了自身的利益,撒了一个瞒天大谎,用来遮掩当初包干到户分地不公平的事情。
郭老蔫和舅舅钱富国回到村里,只说是当初包干到户,土地分配确实不合理,造成部分村民生活困难。
为了解决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县上将会增加扶贫款,为此要前提村民在申请报告上按手印。
朴实的村民们,没想到郭老蔫和舅舅弄了两份书面报告。
一份是村民困难补助的核实报告,一份是村民同意将村里大部分土地(水浇地,川地),全部转入郭家坳郭姓村民手里。
其他各类土地,全部交换给其他各姓村民。
因为非郭家坳村民的手印,全都按在郭姓村民后面,一张张的白纸上面,所以谁也不知道交上去的报告,和他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两个月前,也就是麦收前,萧楚从县城里,机关报上得知消息,急忙回到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