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粉丝与窑洞(2/2)
“好好,戎瑞同志,这个任务虽然困难不少,但要是完成了可是对革命工作的一大贡献呀!”黄主任高兴之余,根本就没注意戎瑞话里面的调侃意思。“小戎呀,需要什么,你就说说看。”
“等等,黄主任,林校长又没有规定时间限制呀?”戎瑞赶紧抬手拦住了黄主任。
“呃……这个……呵呵,一个月,林校长给了一个月的时间,嘿嘿……”
果然,就知道是没那么容易的事,戎瑞两眼一翻。
“那么,哪一个连的队伍什么时候能够到位?”戎瑞伸手拿过黄主任手里的哈德门香烟,自己抽了一根。
“后天。”黄主任也不在意戎瑞的不告自取。
“那好。”戎瑞为自己点上香烟。“我需要木材、块石、砖、瓦、砂和水泥,还需要泥水匠、木匠,至少各五人,还有大车至少五辆。”
“小戎呀,泥水匠、木匠和大车没问题,木材、石头和砂子我尽量想办法。”黄主任有些面色为难地说。“这个……,砖、瓦暂时没有,水泥就别说了,那可是新式建筑材料,哪有呀!”
“那好吧,黄主任,有的,请你尽量满足校舍的建设需要,没有的就算了,我自己想办法。”戎瑞想了想,也不勉强黄主任。“请黄主任能不能和那个连的连长或者指导员先说一声,让他们几个主要干部明天下午到我那里去一下。”
“好,没问题!”黄主任大喜,毫不犹豫地给戎瑞再点上了一根烟-
红军医院。
“哎,海上花,你的军帽呢?”柯沫兰捉黠地用肩膀挤了挤正靠在门框上发呆的海上花。
“军帽?……呃……洗了!”
“洗了?!”柯沫兰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我昨天看见有人手里拿个军帽,还以为是你的呢,想不想知道那个人是谁呀,咯咯!”
“死妮子,找抽呢你!”海上花脸上一红,一伸手就往柯沫兰的肋下拧去。
“啊!救命!”-
红军大学的校址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这里是延安城外一处山坳间的平地,足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一些,但显然是已经经过一番平整的。朝阳的山坡下,就是红军大学筹建处的办公大院,红军来之前,这里可能是某个财主的安乐窝。山坳的不远处就是汩汩流淌的延河水,其他三面则是几乎光秃秃的黄土山了。站在山坳间的平地上,抬眼侧望便是宝塔山,山上的古塔就像是一名尽责的红军战士在为延安城站岗。
戎瑞这会儿正盘腿坐在平地上,背对着延河,写写画画的也不知是在干什么。延安不像是北平城里的清华大学,没有那么多的纸可供写字画画的,戎瑞手里的小本子和自来水笔还是他自己从北平带来的。平时在北平,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在延安却成了稀缺的物品,害得戎瑞好生后悔没有从北平采购大批的学习和办公用品带。来像自来水笔,估计这次写完也就成了没了弹药的空枪了。戎瑞一边仔细地在小本子上画着写着,一边在心里暗暗担心这军校的学员今后的学习可怎么办,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死记硬背也记不了多少,况且,就是电脑也得有电呀。
“窑洞?!”
“对!”
“戎教员,您有没有见过咱们陕北地区的窑洞呀?”红军连长怀疑地问道,而身后的指导员则是在悄悄地扯着他的衣角。
“见过呀,怎么啦?”戎瑞似乎有些明白连长的意思了,但还是反问了一句。
“那些窑洞比我老家的破房子还住不得人的呀!”红军连长看来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呵呵,我知道张连长的意思了。”戎瑞笑着说。“哎,李指导员,你别扯张连长的衣服了,扯破了,估计张连长的老婆该有意见了,哈哈!”
“哈哈!”
“不对,张连长老婆没意见,老张可要跟我没完了,哈哈!”
“戎教员,您不知道,我还没娶老婆呢,呵呵!”张连长不好意思地说。
戎瑞有些差异,张连长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竟然还没有结婚。在中央苏区时,苏维埃政府的法定婚龄是男的十八岁,女的十六岁就可以结婚了,到了陕北以后,应该也是沿用这个规定的。但戎瑞旋即明白了过来,一方面是由于长年转战,红军干部战士哪里来得及考虑个人的事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此时陕北的女人,特别是女战士可金贵得很,为什么呀,物以稀为贵嘛。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看看我设计的这种新式窑洞。”戎瑞赶紧把话岔开了。
陕北的窑洞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这也是因为陕北特有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陕北高原上的黄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也很强,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且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传统的窑洞也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黄土中挖掘的窑洞既能防火,又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但是,农民们挖掘的传统式土窑洞,其实只是在黄土坡上挖出的一个可以住人的大洞而已,在洞口安上一个木柴门,就算是一个家了,根本就谈不上前面所说的那些特性。大多数土窑洞还是很危险的,农民们在挖掘窑洞的时候,既没有相应的技术,又没有适当的建筑材料,所以,防水、防震、防塌陷的三防也就无从谈起。
不过,戎瑞设计的窑洞却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窑洞,而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新式窑洞。这种新式窑洞,兼顾了人居的特点,内部的空间比传统窑洞要高得多,宽敞明亮,有可以烧火取暖的土炕,有放置学习用品和个人物品的洞柜,还有可供学习书写用的土书台,窑洞内的排烟、排水设施一应俱全。新式窑洞的洞门一改传统窑洞的样子,完全是用砖砌的洞门,洞门开得很大,按上了木制的门窗栅格,门框上还悬挂了棉布的门帘,可以防止冷风吹进来。窑洞也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单排式,而是沿着黄土山坡依山势而上,开辟了五六层的几百个窑洞群。在黄土山的山坡上,还修筑了上山的坡路,都是用石头砌住的,要不下雨雪的时候就麻烦了。每一层窑洞区,都设置了储水池、厕所和公共厨房,洗澡的地方则是专门在山脚处开辟的公共浴室,毕竟这里是用水最多的地方,不能放在高处。画在小本子上的图纸,看上去眼熟的人,一定会想起大漠之中的那一片壮观的敦煌莫高窟。
“戎教员,为什么不是每一个窑洞都设置灶台呢?”张连长不解地问道。
“这还不明白吗,老张,这里是红军大学,不是老百姓家,有食堂呀!”李指导员笑道。
“哪儿呀?”张连长摸摸后脑勺问。
“呵呵,这不是吗,就在军校行政区的右首。”戎瑞笑着点了点小本子上食堂的位置。
“哈哈,戎瑞教员,真有你的,太好啦!”黄主任一副伯乐相马的得意模样。“同志们,我宣布,遵照林军团长……不,林校长的指示,红军大学建设指挥部现在正式成立。戎瑞教员任总指挥,施工队长由张连长担任,李指导员负责政治动员和思想宣传,而这后勤部长就有我自己来承担了,哈哈!”
“同志们,开工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