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密谈(上)(1/2)
陶谦在书房会见陈登,房间靠里摆着一张榻,榻上放着一个案几,陈登进来,陶谦让陈登上榻,两人隔着案几而坐。
房间两侧本来开有两扇窗,陶谦怕冷,窗户便未打开。室内的角落摆放着四个火盆,缓和倒是暖和,只是空气流通有些不畅,虽然,大门是开着,不时有新鲜空气涌入,陈登仍然觉得有些气闷。
落座之后,陈登瞧了瞧陶谦,心中发出一声感叹。
这几个月,原本意气风发的陶使君还真是苍老了啊!如今,便和一个普通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以往的霸气荡然无存。虽然,他的神情不像当初曹军围城那般紧张,然而,眼眸转动间,仍然透出了几丝忧虑。
想当初,使君大人也算是英雄人物。
陶谦身为孤儿,少年时,名声耀于乡里,举孝廉,拜尚书郎,先后出任舒县令、卢县令。其后迁幽州刺史,徵拜议郎。千里为官只为财,陶谦得到的评语却是为官清白,没有什么可纠举的,治下百姓也大多对其敬爱有加。
文治如此,他也不缺武功。
中平二年三月(公元185年),北宫伯玉等率领羌胡进犯三辅,陶谦身为扬武都尉先后随皇甫嵩,张温征伐叛军。他与当时的江东猛虎孙坚同帐为臣,两人交情不错,也屡屡立下战功。后来,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徐两州黄巾复起,攻打郡县。朝廷以陶谦为徐州刺史,镇压黄巾军。他不负众望,不仅镇压了黄巾军,还收编其众,行那屯田之策,将徐州治理成了鱼米之乡。
可惜,初平四年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给他打击太大了,陈登时常觉得眼前的陶使君已经没有了什么雄图大志,对方更希望能够回到老家丹阳隐居,若不是怕曹操穷追不舍的话,说不定已经这样做了。
局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陈登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曹操父亲曹嵩被陶谦部下袭杀,这只是个诱因,没有这件事,当曹嵩一家离开琅琊郡,去到衮州之后,曹操也会找个借口来攻打徐州,因为,双方本就是对立的。初平这几年,自从西凉军撤离东都,返回关中之后,关东豪强为了争夺地盘展开了大规模的屯兵和战争,大概分为两个阵营。
其中一个阵营乃是袁绍和曹操的联盟。
这两人都出身豪富巨宦之家,袁家的声望比曹家要好,在世家大族中颇有名望,所以,袁绍为大哥,曹操是小弟,两人一个占据冀州,一个占据衮州,相互护持,互为奥援。荆州刘表虽然遵从朝廷,表面中立,但是,他基本是占在了袁绍和曹操这边,这是因为他和另一个阵营的主将南阳袁术地盘相邻,有着利益之争。
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却是嫡系出身,袁绍身为庶子,虽然被伯父认为亲子继承了伯父的家业,成为了袁术的堂兄,袁术仍然看不起这个兄长。两人斗得势如水火的时候,他曾经痛骂袁绍不是袁家子。
袁术这边的阵营有蓟侯公孙瓒,江东猛虎孙坚。
陶谦身为幽州刺史的时候,公孙瓒是帐下一个小吏,两人颇有交情,征讨西羌叛乱的时候,他又和孙坚的关系极佳。后来,孙坚战死之后,孙策也曾经在徐州待过一段时间,只是因为孙策为了振兴孙家,暗中拉拢陶谦的人,陶谦这才设计将孙策逼走,逼到了袁术那里。
公孙瓒曾经征服塞外乌丸,击破十余万幽燕黄巾,战功赫赫有名。袁术虽然打仗不怎样,但是他声望足,家底厚,汝南的世家大族皆站在他这一边,是他的坚强后盾。江东猛虎孙坚就更不用说了,关东联军讨董,便是一场笑话,大部分诸侯畏惧西凉军的战斗力,皆在酸枣驻足不前,唯一向前的曹操也被徐荣打了个大败而回。真正将董卓打败,不得不挟持朝廷迁都长安的还是孙坚,他从南向北,一直打到了洛阳,如此猛将,威震天下。
和这边相比,曹操的战绩拿不出手,只能对付流贼,袁绍更是以计谋夺得冀州,麾下军士的战斗力如何还未可知。何况,陶谦的徐州和南阳袁术,幽州公孙瓒的地界不曾相连,暂时没有地盘上的利益纠缠,而衮州曹操便在一侧对自己虎视眈眈,再加上陶谦和公孙瓒,孙坚两人的交情,他投入那个阵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当初,陈登并不认为陶谦的选择有误,在那个时候,当是最佳选择。然而,世事无常,谁又想到事情会变成如今这样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