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百家与《周易》(2/2)
研究庄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庄子的思想中有诸多《周易》的影子。
有学者研究认为,庄子所提出的“道数”概念源于《周易》的象数模式。
该学者指出,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提出了“道数”这一概念。如下: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该学者说,无为所说的“道之数”,就是“道数”。无为论“道可以贵,可以*,可以约,可以散”,就是用“贵*”、“约散”两组相反相成的范畴来说明“道数”的根本特征。以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推之,所谓“道数”就是用来表示宇宙万物阴阳互动、相反相成的变化规律的周期数。如《庄子》书中“七日而浑沌死”、“七日而后能外物”、“七日不火食”、“七年而天成”、“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等话语中的“7”,“九日而后能外生”、“渊有九名”、“九年而大妙”、“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等话语中的“9”,“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中的“19”和“17”,“奸者七十二君”、“七十二钻而无遗英”等话语中的“72”,就是“道数”。
该学者经过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原本《庄子》49篇之数源于《周易》筮法所用大衍之数49。
《庄子》内篇篇数7以及书中作为“道数”出现的7数源于《周易》的宇宙模式——卦象和《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所揭示的“道”运行变化的周期7。
《寓言》篇第一节文字“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两句话暗含的“道数”36源于伏羲八卦方位排列序数之和;第四节文字中出现的1、2、3、4、5、6、7、8等八个数分别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八个卦象的排列序数;9数则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上两两相对之卦的序数之和。
《寓言》篇第三节文字用“三釜三千钟”隐含的“道数”384与一个闰年384天之数相合,源于《周易》六十四卦384爻。
《庄子》书中出现的“道数”72乃36的倍数。从《周易》筮占取用“后天”八卦方位,却用伏羲八卦序数来推论,“后天”八卦方位图中不连续的八个卦象的序数之和也为36。伏羲八卦有顺次的排列序数与“后天”八卦所用序数之和为72。由此推断,《庄子》书中出现的“道数”72即源于伏羲“先天”八卦排列序数与“后天”八卦所用序数之和。
又有学者研究认为,无论剖析《庄子》内篇的哪一篇,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按照六段成篇的模式构制的。当然,作者在具体运用这一基本原则时,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
该学者指出,《庄子》以前的先秦典籍中,按六段成篇的原则编纂的典型之作是《周易》本经,“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庄子》内篇也以六段成章,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效法《周易》本经而来。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庄子》内篇借鉴了《周易》本经六位成章的结构方式,是在文体形式上对《周易》本经的继承,这种继承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此外,该学者还认为,《庄子》内篇所以由七篇组成,这七篇论述内容的确定、先后顺序的排列,都是借鉴《坤卦》七爻而来。《坤卦》七爻是《庄子》内篇的骨架,《庄子》内篇是在《坤卦》七爻基础上展开的,是成体系的精心之作。
最后,学者指出,《庄子》内篇并不是《坤卦》七爻的正解。庄子在借鉴坤卦七爻的过程中,有时是从爻辞得到启示,创构与爻辞相关的意念,然后根据意念去组织故事、展开论述;有时基本是从爻辞出发,但对爻辞的思想进行了加工、改造;还有的是从当时传统的易学出发,立足点是建立在对爻辞的误解上。正因为如此,《庄子》内篇虽然是借鉴坤卦七爻而来,但二者又存在着较大差别。
墨子与《周易》
墨子,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与《周易》相合,最明显的要数节俭思想。
《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
《墨子》则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
可以说,《周易》节卦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象,还是卦辞都可得到说明。
就卦象来看,节卦为下兑上坎。兑为泽,坎为水。水入泽中,泽满则溢,故应予以节制。
孔颖达曰:“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以义,制事以节,其道乃亨,故曰节亨。”
《程氏易传》云:“事既有节,则能致亨通,故节有亨义。”
朱熹《周易本义》则云:“节,有限而止也。为卦下兑上坎,泽上有水,其容有限,故为节。”
因此,“节”在《易经》中,不仅仅是一种节俭之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和规范,还是一种体现宇宙天地变化的原理和法则。
同时,节之内卦兑为一阴二阳,上坎二阴一阳,故为三阴三阳卦。按照朱熹的说法,“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故节当自泰来。
虞翻曰:“泰三之五,天地交也。五‘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故‘节亨’也。”
意谓《泰卦》下乾上坤,下乾的九三爻上升到上坤之中位,与其互易而成节卦。因《泰卦》乃“小往大来,吉,亨”之卦,且成节之后,节之内卦兑外卦坎皆为刚柔得中,故节有亨通之义。
正因为节有亨通之义,因此,《彖传》赞美“节”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天地宇宙因为有了节,才使得四季井然有序,生生不已。圣人效法天地之节德,建立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如此则不伤财,不害民。相反,如果不按照“节”的规范和要求去做事,甚至以节为苦,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单是从卦辞上就不难看出,在《易经》中,节无论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作为天地宇宙的原理法则,同后来墨家所讲的“节用”、“节葬”、“节财”、“利民”思想都是相贯通的。这一点从《节》卦的爻辞中,亦可得到验证。
初九爻曰:“不出户庭,无咎。”
《象传》释此爻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象》曰:知通塞,言二阻塞也。
因此,从爻象上看,此爻意在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一开始就应当谨言慎行,节制自己,见通则行,见阻则止。
金人王申子在解释《节》之初爻时说:“阳刚在下,居得其正。当《节》之初,知其时未可行,故谨言谨行。至于不出户外之庭,是知节而能止者,故无咎。”
明人徐在汉曰:“坎变下一画为兑,象止坎*。户以节人之出入,泽以节水之出入。初:不出户庭,以极其缜密为不出,此其所以无咎。”。
从以上所释,可以看出,在初九爻中,“节”不仅是一种人伦道德,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自然之理。把这一原理落实到人,就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就有节有度,谨言慎行,进退有止。
总之,《墨子》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鬼谷子与《周易》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鬼谷子精通周易八卦、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游学势理、养性保身及纵横术,周游四方,广交朋友。曾到过扶凤池阳(今陕西省泾阳)、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太白山(今宁波勤县东)等处,后在云梦山(朝歌城西15公里)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中国古代第一座军事学校——“战*庠”。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鬼谷子》一书,被当时和后世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
传说鬼谷子还收仙道家茅漾、徐福及计然等为徒,分别传授长生术、经商术、占卜术等,使他们成为一代历史名人。所以,历史上不仅纵横家们侍奉他为祖师爷,兵家们崇尚他的谋略,即便是民间占卜之流也都推尊他为师爷,甚至那些修鞋、配眼镜的也都推崇他为自己的先烈先祖。
至今张家界市,仍然流传着许多鬼谷子的传说。《直隶澧州志》载:“鬼谷子。隐居天门山学《易》。石室幽邃,下有清流。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相传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造出一种健身硬气功,俗名“鬼谷神功”。
鬼谷所创的纵横学的基本观念就是“阴阳对峙”。这正是源于易学的阴消阳长的辩证原理。鬼谷子的军事思想也是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学——《易经》八卦,鬼谷子的兵学思想是宇宙化的一切方法、技术、原则、原理,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大无其外,细无其内。鬼谷子的兵法是宇宙观的,包含甚广,不单对军事、政治、外交、社会、经济、人事,实乃包含宇宙一切。
此外,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一书,是一本策略书籍,它将《周易》的变易之法用到了极致。鬼谷子独得《周易》之穷通变易之理,指出了政治权谋家,颠倒黑白,偷天换日之术。更指出了民心乃社会之基。也导人修身养性之法,教人识命之数,阴阳五行之理。
邹衍与《周易》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是阴阳家的主要代表。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
《周易》讲阴阳,在《周易》的启发下,邹衍首次将阴阳与五行合和而论。阴阳是朴素的辨证法,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至邹衍混合两种思想,并且改造成唯心论,大大加强它们的神秘性,创立起阴阳五行家。
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
《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云:“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可见,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司马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然而邹衍不是为谈天而谈天,他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才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上述引文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属于邹衍的佚文,至少体现了邹衍的学说精神。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
《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说:“东莱吕氏曰:方邹衍推五德之运,人视之,特阴阳末术耳,若无预于治乱之数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以为水德之治,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则其所系岂小哉!”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