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同盟下的欧洲(2/2)
1882年缔结的德奥意三国同盟1887年5月即将期满缔约方对同盟的兴趣都不大。但随着法德危机和保加利亚危机同时生意大利在俾斯麦心目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俾斯麦利用1887年2月同盟续约的机会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扩张政策为代价加强了三国同盟内部的团结阻止了敌对国家对意大利的拉拢同时为奥匈对付俄国争取到了安全稳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就为以意大利为桥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并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国与三国同盟国家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当时英法间由于1882年英国单方面占领埃及后形成的埃及问题存在尖锐矛盾。布郎热运动的沙文主义鼓噪也同样针对英国。英国若能在埃及问题上争取到三国同盟国家的支持将大大加强其与法国谈判时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国在巴尔干采取一项坚定的维护现状的政策并在近东地区调动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奥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国也就能够避免直接卷入近东事务而与俄国生冲撞。为了向英国施压俾斯麦表示:德国在大6上看住法国英意就获得了行动自由英意在北非联合遏制法国并与奥匈合作在近东共同对付俄国欧洲的均势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国不参加欧洲政治势必陷于孤立而德国也就没有理由要去反对法国在北非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原望。在俾斯麦的策动下1887年2月英意互换照会3月奥匈也以照会形式加入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
地中海联合结成后法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与俄国结盟政策的非现实性和危险性。法国的结盟愿望越迫切俄国的要价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满足俄国的要求反而会招致无谓的怨恨。更有甚者还会诱德国动“预防性”战争。如果法国支持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就需要承受与所有欧洲国家对抗的后果。11法国政府必须主动缓和法德关系以免跌入俾斯麦设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国政府解除了布郎热的职务法德危机趋于缓解。
(三)
德国地处中欧一面临海三面被围。积极有效的东方政策是德国外交的基石。如果德俄长期对立德国外交就是一盘死棋。反之德国就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操纵自如进退有余。在俾斯麦眼里孤立法国与联合俄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加利亚危机生后俾斯麦一方面鼓动俄国在巴尔干推行前进政策一方面以此来动员抵制俄国扩张的地中海联合。同时向深感孤立的俄国证明德国友谊的可贵。俄国外相吉尔斯认为无论是保障俄国黑海地区的安全还是解决保加利亚问题俄国都需要保留俄德奥三皇同盟至少要维持与德国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结盟对俄国不利法国也不可能同俄国结盟。俄国如果失去了德国将意味着彻底孤立。至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态度正如德国驻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当时指出的那样:“沙皇从外交政策的需要考虑必须保持与德国的联合从顺应民意和国内稳定考虑他又必须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德国的憎恶。”
卡托科夫3月表的社论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皇同盟这个秘密并予以猛烈抨击。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弃与德国的联合要么公开表态支持三皇同盟而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结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对卡托科夫提出惩戒。卡托科夫影响的缩减反衬出吉尔斯地位的巩固。
鉴于沙皇断然拒绝续订与奥匈的条约5月俄德在柏林重开谈判准备以俄德双边协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讨论中立条款时俾斯麦试图通过全面支持俄国的近东政策诱使俄国同意在俄奥冲突的情况下德国有条件的中立。为此俾斯麦向俄国谈判代表宣读了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文本以期表明德国无意承担与德奥同盟条约内容相悖的义务。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对中立条款涉及法奥遭缔约方进攻时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条件下签订新约即《再保险条约》。在俾斯麦看来条约虽然未能确保在俄德冲突的情况下俄国无条件的中立鉴于法德两国对于1871年以来现状的不同态度法国需要的同盟必须是进攻性的《再保险条约》至少排除了这种可能。而法国若不能在事先争取到俄国的支持也就不可能独自挑战德国。现状、和平、德国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过《再保险条约》与先前的《德奥同盟条约》两相呼应俾斯麦又重新确立了对德奥的双向抑制。俾斯麦借此向俄奥表明德国将始终与被进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对抗侵略。谁破坏欧洲和平谁就是德国的敌人。但是俾斯麦还必须正视另一个危险俄国如果挑动奥匈率先动进攻德国将怎样应付?15围绕《再保险条约》签订问题俄国内部的争斗沙皇立场的动摇条约签订后俄国在保加利亚问题上对德国无休止的索求使得俾斯麦对条约的价值大打折扣。他对沙皇和德俄友谊的信心从此不可挽回地动摇了。
1887年7月在违背沙皇意愿的情况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选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国诉诸武力的可能增强。俄国报界充斥了对德国的谩骂。8月戴鲁莱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礼之机再次访问俄国。俾斯麦对时局深感忧虑。俄国既已靠不住德国必须另谋出路以防万一。175月法俄共同迫使苏丹放弃了英国特使沃尔夫与土耳其达成的有关英国从埃及撤军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势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觉。索尔兹伯里担心如果奥匈因得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国妥协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时期对英国极为不利的孤立被动局面。
18俾斯麦趁势将《德奥同盟条约》文本送交伦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尔兹伯里。信中表示:“如果奥匈帝国之独立受到俄国侵略的威胁或者英意遭到法国入侵的危险德国始终有责任采取进入战线的政策。”19在英国确认了德国对奥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基本上排除了俄国占领保加利亚或挟持苏丹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可能。俄国如果向奥匈挑衅将遭到英奥意围攻。在这一背景之下俄国开始退却。1888年1月俄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府宣布斐迪南当选为非法遭到英奥意的联合抵制。4月土耳其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俄国挽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亚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险条约》和《地中海协定》造成了英奥意与法俄在近东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牵制之势同时又阻遏了法俄结合保证了德国在欧洲大6的主导地位。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复杂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对德国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2o因而他的外交归根结底仍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作为现实政治的大师俾斯麦将外交艺术挥到了极至。现实政治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和巩固俾斯麦对现实政治的迷恋却最终使统一后的德国自食其果。尽管随着德国的统一俾斯麦由现状的破坏者转变成了现状的维护者但形势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他鼓吹的君主团结原则已失去了维系力。对强权**裸的追求已成为各国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基本手段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击”就是对俾斯麦富有讽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麦的时代欧洲大国关系日趋僵化紧张。德国的统一使中欧失去了历史上的缓冲作用它不再能为大国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提供警戒和补偿的空间以至于彻底改变了欧洲强权结构。22均势外交所赖以运作的大国关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标志便是1879年德奥同盟的缔结。事实上德国已很难做出其他选择。俾斯麦的同盟正是对这一变化的本能反映它反过来也巩固强化了这一趋势。大国关系紧张是俾斯麦同盟成立的缘由也是它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俾斯麦的外交风格集中体现了自负与焦虑结合的心态。为了阻止敌对力量的联合确立德国在欧洲大6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保持大国关系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盟国间如果关系紧张他就鼓励合作一旦它们和睦相处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麦的策略也许会为德国争得盟国却也往往使德国失去了朋友。当时的德国从本质上说是属于现状的国家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国不诚信的恶名可能比好战更危险。欧洲国家对德国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国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麦的谋略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随着欧洲局势逐步紧张一个充满敌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国际环境已初现端倪。与大国关系开始僵化紧张同步的是德国政策逐渐丧失平衡和弹性。1886年1o月俾斯麦在给儿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奥一旦开战不论谁是进攻方德国都别无选择只能站在奥匈一边投入战斗。
俾斯麦在台上时尚可凭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消其政策的消极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继无人了。
189o年俾斯麦去职德国新当局放弃《再保险条约》四年后法俄结盟俾斯麦的欧洲秩序也随之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