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隋末逐鹿记 > 第十九章 浅水原大战

第十九章 浅水原大战(2/2)

目录
好书推荐: 黑锅 风水大师闯异界 雷火 希灵帝国 字韵 天罡变 1908大军阀 无心总裁别烦我 抗战之红色警戒 七彩龙剑神

时空晚了十几天。

薛举原籍河东汾阴人。在其父时举家迁移到了金城薛举身材高大凶悍善射为人豪爽擅于结交豪强。家产众多起兵时为金城校尉。

由于他交流广阔散尽家财后不久各方好汉纷纷来投此地地汉人多为犯罪被迁移来此地之徒世代在陇西居住个个骁勇斗狠不服王法。他们敬仰的乃是像薛举这样轻财重义的大豪故而不多时薛举就尽站陇西之地。聚众十三万于天水称帝。国号秦。

陇西是隋朝地养马之地故而秦军多为骑兵针对这一点李世民采用了防守反击的策略在列阵之时将步兵集结于中路将骑兵放在后方两侧的兵力最多却多为进关中时方投靠于唐军的各路人马他们人数众多战斗力却不见得有多强李世民将他们安排在两翼是为了迷惑薛举如果薛举见得唐军两翼兵多以为唐军将重兵放在两翼故而采取中路突破之术想在唐军两翼合拢之前戳穿中路的话那就上了李世民的圈套。

在李世民看来若自己是薛举恐怕也会采用这个战术。

薛举地性格本就豪迈对这些阴谋诡计并不精通只知道硬冲硬打在他的心目中西秦骑兵无坚不摧恐怕他就算知道李世民暗暗将精兵安排在中路仍然会挥师猛攻中路吧?

唐军总兵力达到了十来万薛举的西秦军则十万不到然而战事一开始唐军就在被动挨打这局面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过来。

李世民的安排虽然巧妙薛举似乎也是上了他的圈套大战一开始他麾下猛将就宗罗睺就率领五千精骑猛攻唐军中路而弃两翼不顾。

李世民最怕的就是薛举看破他的安排舍中路不攻而是先以精兵击溃唐军两翼的乌合之众那么此战唐军就再无胜机了李世民只能率中路之军撤回大营舍弃两翼地友军表面上唐军虽然损失严重却还在李世民的忍受范围内那些杂兵本就是拿来消耗的通过他们的牺牲李世民也就对西秦军有了直观形象地了解下一次会战就会避实就虚堂而皇之地击败对方了。

不知道薛举有没有看穿李世民的布置反正是命令精骑猛攻中路他安排在本方两翼地军队则是小股精骑混合大队步卒。

唐军的中路集团刘弘基和殷开山率领一万精锐步卒在前这一万人乃是一路从晋阳打到长安来的唐军精锐李世民则率领三千玄甲精骑在后方压阵待秦军的精骑在步兵方阵前碰过头破血流后李世民再从后杀出一举将其击溃。

安排是巧妙的然而李世民小看了西秦精骑的冲击力面对宗罗睺的骑兵冲击刘弘基殷开山统率的那一万精锐竟然难以抵挡位于第一线的士兵很快就在铁骑的冲击下败下阵来。

薛举拥兵似乎没有保留预备队的习惯就在宗罗睺冲垮唐军的第一线后他的儿子薛仁果马上统率薛举的三千亲兵冲入唐军阵中这三千亲兵同样是骑兵战斗力和宗罗睺的五千骑兵相比一点也不差唐军的中路彻底崩溃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世民知道大势已去长叹了一声并未将这三千玄甲精骑投入战场而是率领三千人且战且退向东而去这一仗让李世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统帅就算再有计谋手下的士卒若不是强兵面对绝对强大的军队也是难以抵挡的。

西秦骑兵冲阵的威力给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定集关中之财力打造出一只真正的玄甲精骑来以血今日之耻。

西秦军与唐军在浅水原这一仗获得了大胜唐军的八总管的部众全部溃散除了李世民的玄甲精骑避战得快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外其余的部众士卒死亡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在战阵中被杀殷开山等一些将领则被薛举俘虏薛举将唐军的尸体筑成了高台向天下炫耀他的武勇。

回到长安后刘文静成为了李世民的替罪羊被李渊所免职至于秦王李世民因为此战之前身患疾没能亲自指挥军队作战故而无罪!

浅水原一战西秦军虽然获胜但是由于薛举采用的猛攻战略帐下的精骑损失也有不少士卒倒还罢了大量战马的损伤才让薛举感到心疼。

大军一路攻伐至此已然劳累不堪薛举于是决定将军队留下来休整暂缓向前进攻不过也不是全无作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多获得功劳他命令薛仁果率领本部人马前五围攻宁州(今甘肃省宁县)。

薛仁果其人孔武有力武艺尚在薛举之上为全军之冠然而其人甚是残暴且骄傲自大与薛举手下的那些大将多有不和为了让其上位需多立功劳故而薛举让他去攻打孤城宁州。

然而薛仁果的军队却被宁州刺史组织郡兵所击败。

薛举大怒欲率领全军往攻宁州谋士郝瑗向其进言说是唐军刚败不久关中人心骚动这时正应该乘势追击直抵长安一战定乾坤无谓在宁州这样的小城纠缠只要主公夺得关中那些小城自然会向主公投诚。

薛举同意了郝瑗的建议然而就在他准备率军出之际却患病卧床计划得以终止。

八月薛举病逝太子薛仁果继承帝位为了安抚众将获取军心薛仁果驻军原地停滞不前长安之危至此解耶!

百度输入Ц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