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四维战争(2/2)
注:尼桑特无人机仿制以色列搜索者无人机的多任务遥控飞行器。1998年批产。系统包括飞行器、地面控制站和装在一辆重型卡车上的射架。1o个人操作。飞行器质量3ookg45kg载荷长1.2m翼展为1.5m。一台动机驱动低推进式螺旋桨来推进可在低空(1ooom以下)飞行5h。
从14m长的液压气动导轨式射架上射。完成任务后以极低被导入回收网。地面控制站人操作控制距离1ookm。
尼桑特后继型称为“普马”技术指标未披露。
战场自动化系统
当代战争的特点是作战部队的推进度快、武器的火力猛尤其是空军和6航兵团的大量运用导致战场态势的变化极为迅。仅靠指挥官的耳听目视-决策-下达命令-下级执行这种指挥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能及时应对战场的变化将导致失去转瞬即逝的战机。印军原先在这方面比我军走得更前些在二十世纪末已经在中央和各战区建立了战场自动化系统(所谓的c3I就是通讯、指挥、控制和情报信息)全部采用美、英的级电脑处理能力相当强。印军构建的战区战术网络可以支持大量的主动(能向服务器提供信息)或被动(仅接收服务器的信息)的节点一直延伸到边界的作战部队。
实际上我军对战场自动化系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也极为重视只是限于经费投入的系统不多。自从王刚主持军委工作军费有了大幅度提升先前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开始得以实施。金龙电池、“飞龙”电脑网络系统等科技成果更是为我军的netbsp;自古以来通讯就是重要的战争手段古代的烽火台就是通过目视接力传递一位的信息“敌人来了”。如何保障作战部队的通讯和数据传输通道历来是一个大问题否则指挥和控制都免谈。以往仅仅保障电话线路的畅通就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无线通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面临电源和保密的问题。大家一定在电影中看到指挥员或阵地上的战士背着沉重的步话机用通讯密语呼叫或下达命令的镜头。这是非常原始的办法如果前线几十处同时呼叫那就一片混乱了假使通讯兵阵亡了别的战士又不知道密语那怎么办呢?
金龙电池的出现和我国自制的cm-5数字电话题。一个军用无线手机才7oo克充足电的金龙电池保证它有1oo小时的通话时间必要时可以有很大的射功率以抗干扰。其中的每块芯片都有序列号在把语音转换成数码并加以压缩后再加上特定的密码把数码偏移才送到基站交换机去除偏移码然后加上接收端话机的专用偏移码送出。接收方则去除偏移码就可以把数码还原成语音。这些语音通路也可以支持低的数据交换。当然仅有手机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关键设备就是基站和交换机。在自己控制的地域自然可以建造地面基站并设置交换机在交战区和敌后就无法建立地面基站了。那就要靠通讯卫星和“飞天”高空交换站了。
同步通讯卫星当然是很好的转播平台可是代价很高对地面设备的射功率要求很大还得使用碟形天线。美国人在二十世纪末的投入商业营运的“铱星”系统是依靠66颗在近地低轨道运行的卫星实现全球无线手持电话通讯。这些卫星既是收的基站相互之间在星上就可实现交换。我国曾经租用了一些手机作为民用也是建有铱星系统的地面接入站的国家。我军很重视这一系统的构思但不可能在军事上加以利用。金龙电池明后通讯兵部研制了军用型的低轨道通讯卫星系统它的作用范围限制在南北纬5o度之间由于金龙电池的支持手机的功率可以加大所以卫星的轨道比铱星的略高。只要26颗卫星就可以保证地面用户24小时能加以利用所以命名为“铁星系统”可以支持4ooo个手机用户同时使用当然也可以作为低数据通路。后来这些资源大都是给深入敌后的突击队使用。
自卫反击战中无线中继站的主力是“飞天”高空无人机它在25ooo米的高空足以为方圆6o公里(加装指向天线后作用距离可达12o-15o公里)的一个集团军的2ooo台手机和2ooo路高数据通路提供中继交换服务。前线对“飞天”的需求量极大战争一爆中央已经把仅有的8架全部调到作战区域7架执勤1架在地面备用但仍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抽调了民用的“飞天”虽然得到了用户的理解终究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所以军委指令把“飞天”无人机的生产和改进作为装备部的“头号”工程来抓。
直到6月底“钠镁合金”投入生产而且研制出了它的加工工艺特别是“表面活化焊接工艺”“飞天”项目组先得到了这种神奇的轻高强材料。在原有的生产线全力生产“飞天”的同时把原来准备的第二条生产线改造为新设计的“飞天-II”的生产线。“飞天-II”的执勤高度提高到28ooo-3oooo米因此可以更靠近前沿敌军的防空导弹和战机难以对它起攻击基本服务距离可延伸到8o公里;它搭载的中继设备功能也得到了加强不但服务的手机数提高到4ooo个高数据通路仍为2ooo路而且1架可以至多与另外3架进行链路交换。到7月底第一架样机升空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到8月底4架“飞天-II”投入前线才缓解了前线无线通讯线路的紧张状况一批“飞天”也回到了民用部门。自卫反击战最激烈的时候有12架“飞天”在空中执勤基本满足了作战部队的需要。
“飞天”的高无线数据通路大多数是给电子战部研制的“向导”军用电脑使用这是一件很实用的装备。它全重是3公斤主机可以挂在战士的腰带上。手持装置仅4oo克它是一台gps卫星定位仪(我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gps卫星定位系统)12厘米显示屏在主机的支持下可以在电子地图的背景上显示持有者的位置;它有高无线联网能力与战区战术网络连接既可接收上级的指令从指定的服务器中查询需要的信息也可把持有者的位置报告给上级。它通过通用接口可以与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昼/夜电视摄像机、微型雷达、热成象仪等设备连接直接把目标信息传输到上级指挥所、炮兵火控系统、战机火控系统等处。当然它也可以同时作为无线Ip电话使用。它也装有自毁线路一旦落入敌军手中总部一个指令就可以把自身的信息和电子线路全部销毁。
总装备部经过极大的努力自卫战初期为每个排配置了一台“向导”电脑在后期则为前线的部队配置到了班。战后的军事条令规定所有野战军的每个班都要配置1台“向导”电脑虽然不能像美军那么阔气做到“单兵数字化”但已拥有了经过实战考验的“班数字化”装备也是相当可观的成就了。战后军事专家通过对大量战例的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前线部队大量装备了这些先进的通讯装备使师的作战能力提高了55%总装备费用仅增加了7%。至于运行费用更不能与增加这么多战士的开支相比。高科技对军力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
战区战术网络的核心就是其中央和各级服务器了。拉萨前指配置了由4台国产“银河V”巨型计算机组成的集群系统作主服务器它可以同时为1oooo个被动节点服务接收并处理2ooo个主动信息节点送来的信息。前指的长和参谋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战机、炮兵阵地、防空导弹阵地以及前线每个排(在战争后期甚至可以掌握到班)的位置、兵力、装备等信息。师一级的主服务器是由2台加强型的“银河V”组成它能抗强震、抗电磁干扰这里所说的“巨型”是指其处理功能巨大并非是体积巨大。2台可以装入一辆电动装甲运兵车中在战区快移动也可以装入Z-15直升机中运送在半导体制冷系统的支持下在运动中也可以通过无线通路稳定运行。一般情况下它通过光缆与军部和前指的服务器联网通过野战光缆与各团部的服务器联网当然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所有的节点联网。可以控制到排一级的作战单位在作战中系统可以挥多大的作用啊。
我军的战区战术网络最突出的是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无与伦比国际“黑客”和美军的信息战中心至今也没有能突入过我国的民用网络的要害部门更不用说军用网络啦。我军配备的每台电脑都有序列号;网络的连接都是通过各级交换机采用星形连接每个端口都有端口号因此网络监控人员可以监控每个访问现异常可以立即切断异常节点的网络连接一旦证实电脑落入敌军手中即可以出自毁的指令。每台军用电脑都是野战加强型的内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硬盘由半导体存储卡取代了虽然存储容量小了一点可是它不怕摔、不怕水浸。好在内装的软件都是受到控制的不可能感染病毒的。当然电脑的使用者是没有太大的自由了受到了严格的约束。但这是军队啊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可能强调“个人自由”的。不过各级的服务器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和游戏软件官兵们在休息时间可以自由使用。有不少政工人员、参谋人员主持的聊天室可以讨论军事、思想、学习、生活问题很受前线官兵们的欢迎。
反观印军的战术网络系统采用的都是美英的高级电脑系统处理能力比我军要强一些但是其网络基础仍是开放的互联网。尽管印军的电脑专家加装了许多最先进的“防火墙”严格了口令、密码的管理甚至采用一次性的密码、口令等措施仍是难于抵挡外界专家级的进攻甚至是“网虫”级的进攻。总参电子战部的专家已经研制出了可控制的“白痴”病毒可以感染这套系统。只是我军的电子战勇士们可以从这套系统获得很多极其珍贵的资料和信息怎么也不舍得将它变成“白痴”。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仅在关键时刻施放了屈指可数的几次而且都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作以配合战役行动过时就自动消失了。
印度本来以其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软件力量完全可以研制一套既是独立的又与国际主流电脑可以方便地互联交换信息的电脑网络系统。硬件制造能力并不是主要问题在市场的支持下是可以逐步增强的实际上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支持经过大力优化的程序足以弥补硬件的差异。然而印度的高层一心想扩大软件的出口把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梆在了美国为的西方强调“个人自由”的系统上。在这场信息战中惨遭败绩。
在中印边境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军无法投入更多的兵力除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激了指战员的精神力量这些先进的装备也在抗击数量和后勤条件占了很大优势的印军的激烈的战争中挥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