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醒狮 > 第一节 高科技暗中较劲

第一节 高科技暗中较劲(1/2)

目录
好书推荐: 异界之地城领主 长生问道 左手恶魔右手爱神 异能警花 清虚 圣石锻造师 蹈海 生存法则 美人权术 读档人生

一进入2o1o年每个中国人都会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是今年上半年的头等大事我国高层已经向全世界明示了决心。我神勇的海军威镇南海海域尤其是远程出击印度洋在大海战中一举歼灭了印度的航空母舰集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大长了全世界华人的志气震慑了国际上的**势力。全世界目睹了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洋反击型快转换的全过程。世界上最年青的中国航母集群经历了实战的考验。虽然对手-印度海军的航母集群实力比较弱但印舰队离自己的国土要近得多。国际权威的军事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中国海军取得了胜利其经验是无比珍贵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小克利夫兰海军上将惊叹道:“几乎是一夜之间世界上又冒出了一个海上强国。”

于是不少国人把问题简化成:选定时机一大批m系列弹道导弹穿透“爱国者”系统的拦截摧毁台湾的空防系统空军再来二波“防区外轰炸”6航集团军轻易地越过台湾海峡在台岛某处建立一个登6场再把2个空降军、几个山地师、6战师投送过去占领一个港口。两栖舰、登6舰把重型装备运送过去台湾也就解放了。

不过我军的战绩丝毫也不能消除**势力分裂祖国的野心和图谋。美国的二项行动又为**的气焰扇风添油: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于1月2日宣布向台湾再出售出售24架F-15战机立即着手把“爱国者II+”反导弹系统升级为“爱国者III”以加部署***。其次是暗示在危机时将在台湾岛的外海结集了4个航母集群以对中国进行“威慑”。日本右翼势力则叫嚣:一旦有事日军将根据“周边事态法案”向美军提供后勤支持还留了一个极大的尾巴“并将根据事态的展作出进一步的反应”。极右翼组织“黑龙会”更是通过其在台投资的各商社大肆活动为**势力推波助澜。

因此台湾的分裂势力虽然收起了“决战境外”的的高调对“抗登6”作战则另有说法:只要大6的第一枚m族导弹落到台湾美军航母群的“战斧”将“雨点”般地落到海峡对面的导弹阵地、雷达站、机场、港口;大6的攻击机群将遭到美军舰载机联队和佳山基地洞窟中起飞的台军机群的拦截被重创的大6机群铩羽而归接下来美舰载机联队、冲绳基地、关岛基地的F-22机群掩护B-2隐形轰炸机、B-52等将把大6的海军舰艇包括航母群全部送入海底危机就结束了。

那些资深战略家当然不会这么肤浅。他们的分析是:美军的介入是肯定的美国绝对不能容忍中国的复兴和强大这将直接威胁它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在印度洋大海战之前他们一心以为印度的航母集群能一举歼灭中国刚刚组建的二支航母舰队。哪里知道结果是给了中国海军一个极好的实战练兵机会。这次借口保护台湾不受大6的“侵犯”将调集重兵亲自出马彻底把刚刚壮大起来的中国海军扼杀在“摇篮”中。中国的海军可以在南海称王称霸也可以打败号称“世界第三”的印度海军但是他们能抗击美、日海军的联手打击吗?

而中国高层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也是肯定的王刚依仗的必定是其强悍的6基空军和6航集团军。据简氏防务报告中国空军战机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8oo架即使是“红蜂鸟”轻型战机作战半径也在1ooo公里美军是难以在这一地区集结如此数量的战机的。飞行员的实战经验也极为丰富在连续二年与印军、越军、菲军的空战中涌现了大批的王牌飞行员美军却没有这个机会。至于中国的6航集团军专家们怀疑世界上有几支6军是他们的对手。

那么战略家为何对美军仍有如此信心呢?那就是美军在太空领域、信息战领域的“绝对优势”。在现代战争中战机的数量、品质、飞行员的素质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知道对方战机的分布、动态而又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动态。最厉害的还不是预警机而是高高在上的卫星雷达。导航卫星还可以为机群和导弹导航至于航天飞机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中国也有高质量的卫星和载人飞船啊。可是美军有强大的反卫星武器系统必要时可以将其摧毁。而且美国的***、nmd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只是近年来美军的战略家似乎不那么自信了。看来王刚早在几年前就与美国人交上手了。

第一节高科技暗中较劲

美国在太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当年前苏联曾以“第一枚卫星”、“第一个宇航员”在宇航领域傲视环球可是在美国人的劲追下就难以保持了。美国的航天飞机、登月技术、探测器登上火星…这些都是中国航天技术难以望其项背的。王刚在1997年挑战美国把持的电脑、信息技术的同时瞄准了航天技术这个极具战略、战术意义的领域。他深知难度不在于技术上和资金上而是要找出突破的方向目前我国绝对不能与美国作全面的抗衡。

幸运的是王刚通过秦邦定助理找到了一位航天事业的干将-王兴国少将。他在十几年前还是军内少数的几个博士他既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又顺利地转换到组织管理的岗位。7年前他受命组织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强攻“垂直射系统”。这涉及到各型导弹射装置的标准化、导弹控制接口标准化、从预警雷达-火控雷达-指令控制系统的数据链…等技术的集成。以导弹、冷射技术、预警雷达、火控雷达、主控计算机等单项技术来看我国与美、俄的差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但是我们缺乏集成的人才。王兴国以坚定的毅力和才干团结自己的团队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正是有了他们一开始就奠定的扎实基础所以后来的“冷眼”被动雷达、弹载微型曲面相控阵雷达、金龙电池、镁钠合金、射流TVc等新技术、新材料就很容易整合到垂直射系统中去让“天罗盾”系统足以抗衡“宙斯盾”。

2年半前已是总装备部科技部副部长的王兴国少将又受命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一个与美军太空技术抗衡的规划。不少专家认为这是近乎不可能的事还可能陷入前苏联曾经掉入过的陷阱搞出一个级无底洞耗尽我国的宝贵资源。但王兴国不信邪。他率领一帮实干家仅化半年时间就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规划在中央军委的专题汇报会上作了报告。

他们先提出了一个战略思想:军用宇航事业不同于民用掌握打击敌卫星的反卫星手段建立太空威慑力量比展卫星技术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卫星和巨额投资。

当时的形势是美军已经掌握空射反卫星导弹、强激光反卫星系统和深空反卫星武器一旦中美间生冲突可以全面猎杀我国的卫星包括在几万公里深空的通讯卫星。我国的投资越大损失就越厉害卫星要采取防卫措施几乎是没有可能的。我军在反卫星武器上也开了不少技术还从俄国引进了一些技术但投入的力度不大未能形成有效的威慑。

他们又要求优先展空间变轨技术将此提到战略高度。

卫星原本是无动力的飞行器它们升空后即沿着固定的轨道在空间运行。中低轨道的卫星始终受到极其稀薄的大气的阻力被减到一定的程度即坠入大气层烧毁。自从微动力推进器实用化后情况有了变化。大多数巨大的照相侦察卫星都是低轨道的微动力推进器不但可以延长它们的寿命(美国的卫星上有十几个小的回收舱可以分批把胶卷送回地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它们的效率。

原来卫星对一个固定目标的连续侦察受到很大的限制它们必须飞越目标的顶部才能得到最清晰的图像如果斜距过大细节就较模糊。低轨道卫星要绕行地球好几圈才能得到一次机会。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不得不射多枚同类型的卫星才能连续监视战区的敌军动态。那是成本很高的。有了微动力推进器就不同了可以通过改变卫星的轨道准确地越过目标顶上并可增加飞越目标上空的次数一枚卫星就可顶2枚用了。

变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令敌方无法准确地知道侦察卫星越过那些敏感地区的时间。一般的空间大国如美、俄、中国、日等国都有监视敌方按固定轨道运行的卫星因此可以制定一张“星表”各战区的指挥官可以知道何时有敌军卫星通过自己的上空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采用了变轨技术就可以给敌方一个措手不及。

根据这些情况他们按顺序列出了一系列的重点展项目:

-空射型反卫星导弹:他们以攻击机或重型轰炸机挂载射部署比较灵活。

-地面高能激光反卫星炮:我国有很多高海拔地区可以部署以减弱大气的干扰。

-变轨跟踪式远地卫星拦截器:可以攻击36ooo公里上空的同步通讯卫星之类的通讯卫星、洲际导弹和海洋监视卫星。

-雷达卫星:这是对付美军隐形战机的利器隐形战机反雷达措施大多数是针对前方地面雷达的对预警机和高空卫星雷达的效能要差得多;雷达卫星还能为攻击航母的远程反舰导弹制导。

-载人航天飞机:他们认为仿制俄国联盟号建造的神州号飞船在军事上的意义不大它难以在空间机动搭载的有效载荷小而射成本高。为了缩短研制周期争取引进俄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技术它是以安-225巨型运输机驮运到空中后射的比美国航天飞机射的效率还高。航天飞机在必要时可以把数吨的载荷变成推进剂和武器进行太空战或对地攻击。

还有中国的gps、覆盖全球的通讯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

最惊人的是他们提出为了建立一个全天候、覆盖全球的空间监视系统以中国的辽阔国土也是不够的。

在座的不少将领大吃一惊难道要扩展领土。那当然不是。美军除了在自己西半球的国土部署大功率的探测雷达还在东半球的英国、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部署了探测雷达。前苏联的国土面积惊人但仍在西半球的古巴和南方的越南部署了探测雷达这才勉强构成了全天候的卫星监视系统。

有一个事例打动了在座将领的心:上世纪末我国在射一枚重要的卫星时姿态控制系统生故障导致卫星开始了危险的翻滚。专家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能利用卫星再次越过我国的2o多分钟时间根据探测到的卫星状况来采取补救措施幸运地获得了成功。如果我国拥有全球监视系统那就不会如此被动了。

更大的问题是美军的侦察卫星越来越频繁地采取变轨机动如果没有全球监视系统就不可能排出“星表”许多战略隐蔽措施就难以进行。反过来我国虽然掌握了微动量推进技术但是卫星变轨飞行实施起来仍相当困难。卫星的机动绝对不能等同战机的机动。卫星本身以8ooo米/秒的度在疾飞变轨用的推进器推力极小仅1公斤或几百克重要推动几吨、十几吨重的卫星加度是非常小的推进器要工作很长时间卫星要飞行几千公里才能偏离原轨道几十、上百公里。没有全球探测系统要控制这一动作难度就太大了。

那么去扩张领土吗?当然不是的。以远望号之类的探测船效果也不好费用高而且船舶自己还要定位还要消除雷达天线自身晃动的影响。更大的问题是在战时还要保护这些船。项目组提出的办法一是争取在友好国家以民用方式建卫星探测站部署大功率探测雷达。二是研制小功率高灵敏度的探测雷达、被动雷达和无源探测器安放在驻外使领馆的屋顶。

王刚和军委领导极为赞赏王兴国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决策由王兴国组建一个太空战司令部暂时挂在第二炮兵司令部这是我军天军的雏形。

王兴国以极大的毅力把散布在政府各部委、各军种的相关部门的人才和设备集中起来。尽管有高层的全力支持这也绝非易事王兴国他们做到了。他们的许多项目都具有很高的优先级因此其他各方的最新成果他们都能享用。例如金龙电池的批用户自然有他们。众所周知大型卫星、宇宙飞船的耗电量相当大供电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长寿命的卫星如通讯卫星、gps导航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同步轨道的预警卫星等都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而近地大型侦察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只能使用电池而且为了得到大功率电能大多数是使用液氢-液氧燃料电池。

然而这有相当的危险性美国的“阿波罗13”就是由于燃料电池生爆炸才导致登月失败的。燃料电池不但危险单位质量的电量也不大按说液氢的热值高过汽油燃料电池的效率又极高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所谓的热值是指燃料在大气中氧化时出的热量要知道为氧化1公斤氢需要8公斤氧呢综合起来每公斤装置+燃料还产生不了1千瓦·小时的电能呢。任何人都可以想见12千瓦·小时/公斤储电量的金龙电池对我国的卫星和飞船意义有多大。

金龙电池还被应用于等离子微动量推进器上。不少人醉心于“星球大战”中航天战机的宇宙空间来回穿梭的壮观景象不过那在近期是没有可能的。以美国的航天飞机为例它在没有空气的外层空间以8ooo米/秒的惊人度沿着环绕轨道飞行它的质量在4o吨以上。度的变化、角度的变化都得依靠推进器甚至减都是如此。即使以氢氧作为推进剂(这是目前能量最高)其燃气的喷射度也不过4ooo米/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如果使用1吨推进剂也只能让航天飞机的度增(减)1oo米/秒度只不过变化了八十分之一!

而等离子推进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使易于离子化的金属物质转化成等离子体然后把等离子体在磁场中加到1oo千米/秒喷射出去。此类动机目前已经实用化了但推力都很小达到1千克重级的都算是“大推力”级的了。与动辄几十吨、几百吨推力的火箭动机相比只能算是“微动力”了。你可别小看它它甚至可以工作几个小时呢因为受磁场的约束高温的等离子体不会碰到喷管。在没有阻力的空间它可以推动几十吨的飞船。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4o公斤的推进剂就能让4o吨的飞船同样加1oo米/秒。当然为此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往只能靠太阳能电池板积累电能或微型核电堆供电来工作用于姿态控制或变轨飞行。

现在依靠金龙电池供电就能扩大应用范围了。

我军独立开的航空动机的电磁TVc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动机上来了。美、俄等国的固体燃料火箭中曾经添加了铝、镁等金属粉末那是为了增加固体燃料的能量。我国研究人员则适当添加了铯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喷流中形成等离子体通过喷管周边的电极片和磁场就可以致偏这股等离子体喷流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会引导更多的燃气偏移中心轴线由此产生强大的控制力矩。这比石墨舵或摆动喷管的响应度快还可降低装置重量。

为高温涡轮研制的钨基高温合金也应用到了火箭燃烧室和喷管还应用到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耐热护盾上。

镁钠合金对“斤斤计较”的宇航事业更是意义重大它的比强度大大高于钛和铝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极佳。我国电脑、电讯技术的飞进步对宇航事业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兴国率领的一班人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国家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别的军事研究部门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长而他们得到的经费则是十几倍的增长。他们不负众望经过2年的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骄人业绩。

去年12月2o日他们研制成功的“火流星-1”型空射型反卫星导弹进行的第一次试射由苏-34攻击机携载到高空射在48o公里的高空成功地拦截了一枚我国多年前射的探测卫星将它炸得粉碎。由于我国预先的明示美军的侦察系统全程跟踪了这次拦截试验俄、日、英、法的探测系统也观察到了攻击的结果。原来的卫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云”。其意义不言自明美军在5oo公里以下的重型侦察卫星都已落入我军的打击范围。

早在1986年美军就由F-15在空中射的反卫星导弹进行了拦截试验美军的导弹长5.5米直径o.5米重1196千克前端的寻的拦截器长o.33米直径o.35米重16公斤依靠碰撞的动能来摧毁目标卫星。当推进器把拦截器送到预定位置瞄准目标后就与拦截器分离了。其关键的技术是在寻的器的指引下小动机阵列能让拦截器准确地命中目标卫星。要知道两者的相对度高达11千米/秒啊。

“火流星-1”重135o公斤也可以由Q-6攻击机挂载射。拦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采用微型曲面相控阵雷达作末端制导周边是一圈36个阵列小动机。还有一个5公斤的战斗部这是为了对付现在的大型侦察卫星它们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如果拦截器撞击在电池板上并不能让卫星完全失效加上战斗部就万无一失了。

今年元旦刚过1月3日我军的“夸夫-1”型空射型反卫星拦截器再次大显神威由1架安-124搭载到空中射是一箭双星。其中的一枚经过两次变轨飞行后击中了16oo公里高度的一颗目标卫星-那是我国多年前射的一颗椭圆轨道卫星。“夸夫-1”型完全不同于“火流星”它是我国空射卫星计划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末美、俄等国就在研究空中射卫星的方案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贵的射场;效能也会高得多因为载机可以把火箭送到万米高空并让它得到3oo米/秒的初。在射商业卫星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国际市场上夺占更大的份额。

美国199o年开始研制的“飞马座”系统三级固体运载火箭直径1.3米长15.2米总重19吨采用B-52(后改为L-1o11运输机)挂载射由于此类飞机不可能垂直仰升所以第一级火箭有机翼。飞马座可以向低轨道射最大质量为182-454公斤(视轨道高度而异)的卫星。后来美国又在研制第一级采用冲压式动机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卫星的最大质量可达858公斤。

俄国1999年推出的方案与“飞马座”不同力度更大。采用二级液体运载火箭重达1oo吨由“鲁斯兰”装载射前使载机的飞行接近于失重状态然后投下火箭(这可能是空投史上的壮举了)火箭在空中点火升空。可把3吨的载荷送上2oo公里的极地轨道。

如此好事当然是有极大的技术难度的先要有巨型运输机还要作必要的改装才能挂载或搭载如此重的火箭。空中射自然有一系列的自身问题火箭一定要选可靠的脱离装置也不是容易设置的。但是在射小型卫星时其效益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国的研制人员都在为此拼搏。

我军从俄国、乌克兰引进了安-124并且联合进行了改进。又引进了俄国的空中射技术并聘请俄国专家继续改进。俄国苦于缺乏资金还是愿意进行合作的。我国为了研制下文要提到的空中射的航天飞机在控制液氧、液氢――这对最危险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进剂上开了独创的技术所以运载火箭选择了“液氧-液氢”推进剂。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并非单纯为了射反卫星拦截器它是我国进一步降低空间飞行器射成本的计划的一部分。它还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美军早在1974年就次以c-5“银河”运输机在空中射了“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其后空中射洲际导弹就构成了“三位一体”核武器系统的重要一环。我国引进安-124并将其改进为电动螺旋桨推进大大地延长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时间它的庞大机舱至少可以容纳3-4枚东风-41型洲际导弹一旦成功地实施空中射在空中巡游的这个导弹射台当然有很大的威慑力。

“夸夫-1”的第一级有机翼由特殊设计的冲压式喷气动机推进当运载火箭整体被推出安-124的后舱门时它只有很小的度不足以启动冲压式动机。因此一开始在燃料喷入燃烧室时有液氧汽化后同时注入当火箭被加到2马赫后迎面气流在进气口形成的动压就足以把自身压入燃烧室因此可以停止液氧的喷入。第一级可以把火箭送上4万米高空并赋予其2千米/秒的度。第二级是氢氧液体燃料火箭它可以把3吨的载荷送到16oo公里的轨道因此一次就可以把2个“夸夫-1”拦截器送上高空轨道。拦截器经过二次变轨就可以进入拦截轨道了。

拦截器采用了难度较高的交叉轨道拦截技术采用的末端寻的器是微型相控阵雷达跟踪目标的是阵列小动机技术。

这次射获得完全的成功。大幅度地降低了射成本。

消息传出后美军高层明白他们的卫星除了36ooo公里的同步轨道卫星和2oooo公里的半同步轨道卫星外都已落入了我军反卫星武器的打击范围。而且我国已经掌握了同步轨道卫星的射技术又掌握了高目标的拦截技术那些同步轨道卫星也将落入我军的打击范围之中。

华盛顿白宫1月11日1o:oo

我国在空间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惊动了美国高层由于台海危机马上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更是个敏感的问题。布赫曼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会议上这成了讨论的重点。

中情局长马克勒尔博士最近似乎总是在报告坏消息:“…中国除了大事声张地连续进行反卫星导弹和拦截器的试验还成功地以地面的大功率激光器摧毁了目标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的探测设备也可以破坏太阳能电池板。他们将这些大功率激光器部署在高山和高原地区以大型电动直升机很容易机动这些以金龙电池供电的激光炮这可以大幅度减弱底层稠密大气层对激光的散射。中国的的此类高山、高原太多了世界第一高峰就在中国。”

迄今为止侦察卫星都是使用红外探测装置来探测地球边缘的温差来控制姿态的那个红外装置是它的弱点。强烈的激光束可以让红外装置失效侦察卫星一旦不能控制姿态那就完蛋了。

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赖斯傲然地说道:“当年我们就研制了对付前苏联激光器的技术在临近那些激光器时暂时关闭红外探测仪把太阳能电池板偏转一下就可以了。难道他们的6基激光炮能摧毁卫星?”

“那倒不是。但是我们的侦察卫星无法识别他们在各处山顶上设置的大批假目标如果都要躲闪的话卫星越过中国大6时就没法工作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人制造的假目标在菲律宾的剿共作战中让不可一世的美军吃的苦头太大了。

布赖斯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好在只要我们不去攻击中国的卫星他们也不会来攻击我们的卫星。我们仍然可以靠我们的领先地位掌握信息获取方面的先手地位。”

马克勒尔可没有他乐观:“这次中国射的拦截卫星是从空中射的中国的卫星射成本原来就比我们低不少我们是依靠行政力量来挤压他们在卫星射市场的份额的现在他们进一步拉大了价格差距我们就难办了。至少他们的军方能以有限的经费射更多的卫星了。上个月他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仿制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着降试验。是由从乌克兰租借的安-225运输机上滑翔下来的看来他们不久就会正式射自己的航天飞机。从俄国得到的情报中国将搞空中射。我们也拍摄到了安-225驮着下面挂2个巨大燃料箱的航天飞机的照片。据我们的专家分析安-225的两片垂直尾翼是在平尾的两端的航天飞机动机的喷流不会危及它。安-225可以让它们得到3oo米/秒的度并把它们送到1万多米的高空。以25o吨的燃料可以把约3o吨的航天飞机射到近地轨道的。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航天飞机的国家。”

布赖斯愤然道:“俄国一向在航天技术领域是对中国封锁的他们从来不搭载中国的宇航员升空也没有答应把‘和平号’空间站卖给中国。怎么近些年来大幅度向中国扩散航天技术了呢?”

这一下倒不用马克勒尔来回答了总统经济顾问罗宾教授插话道:“那是经济原因不要看这二年俄国的经济展相当惊人那只是恢复性质的。前苏联留下的庞大的基础设施都已年久失修马上就要拖累他们的经济展了。波诺马廖夫必须不择手段地弄钱再说他们也无力展那些航天计划那些设备就要报废了。他们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1989年5月13日次由安-225作了背带飞行至今已2o年能卖出去也就不错了。当年出卖‘联盟号’的技术不也是为了钱吗。

“不过我们自己的政策可能也帮了中国人的忙。我们曾经吸收了一些俄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但是不敢重用他们。这使他们感到失望并怕自己落伍。于是纷纷前往中国挥他们的才智。我还看到中情局的一份报告称俄国政府也在暗中支持他们到中国去展。看来当年到我国来的一些专家是受政府指使的俄国人希望让他们能跟上技术的展一看在我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让他们到中国去了。”

马克勒尔继续报告:“据海军和空军一些部门的报告他们的航母和B-2隐形机在执行任务时探测到从空间向他们射的大功率雷达锁定波束现已证实这是中国最近射的雷达卫星干的。”

布赖斯疑惑道:“中国不是早在上世纪末就射卫星以探地雷达来探测地下工事的吗?据说探地深度还很惊人呢。现在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进展了吗?”

“是的最突出的是2条。卫星装备的是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可以跟踪、锁定大批的目标。隐形机最怕自上而下的探测B-2对雷达波还好一点但是中国人肯定在卫星上装置了他们最先进的热成象仪还是能探测到它的。至于F-117那就几乎失去隐形能力。金龙电池使大功率射有了可能我国先研制成的金属电池肯定也将批装上雷达卫星。它们平时靠太阳能电池板向电池充电只是飞越战区上空时才开机。

“第二条这些卫星多次大范围地变轨飞行可以大大提高监视战区的频度。他们在微动量推进器的研制肯定有了突破。这还预示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卫星监视系统。”

总统不解道:“他们只是在坦桑尼亚和南越建立了大功率探测系统怎么能覆盖全球呢?难道是依靠那些探测船?”

马克勒尔叹了口气:“他们已经在古巴初步建立了卫星探测系统名义上是卫星地面接收站以收看气象卫星图像的。”

在座的自然明白在西半球的这个点对中国的全球卫星探测网络意义重大。

“我们截获的情报显示中国人还在探测设备的小型化上下了功夫他们在驻外使馆的屋顶上装设的相控阵雷达都可以探测大片空域的空间目标。通过他们自行研制射的通讯卫星把整个探测网络全部连接了起来。”

各国的使领馆都负有获取情报的责任我国利用使领馆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位置构成全球卫星探测网络也无可非议。

“中国并非仅在空间武器上投入巨大力量我们昨天拍摄到了1架预警机停在他们的‘安徽’号航母上的照片…”

小克利夫兰上将已经得知此事还能不动声色布赖斯可坐不住了:“前苏联造了好几条航母都未弄出1架实用的舰载预警机了。法国的航母也只能买我国的e-2英国的航母没有弹射器e-2都无法起降。‘安徽’号不是也没有弹射器吗?”

“这架舰载预警机有2个电动螺旋桨卫星拍摄到了它的飞行热图像显示飞机的后部有一台喷气机…”

总统又急着打断了他的话:“前苏联也试图这么搞不是没有成功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