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讨米不要米 死在蒲阳城(2/2)
人生似一架天平,幸福与磨难共生,
少年时幸福多多,成年后磨难紧跟。
人生似一架天平,劳动与享受共生,
少年时什么都不做,成年后什么都得做。
……
穷没有根,富没有苗
人生有的是正道。
攒下金银千千万,
口渴只需水一瓢。
穷有根,富有苗,
良好习惯最重要。
从小吃苦比金贵,
恶习不改祸难逃。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宣布投降,在应城盘踞了八年、奸掳烧杀、无恶不作、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如同冻僵了的毒蛇,暂时没有能力咬人了,人们用收粪耙子敲他的钢盔,他们连手都不敢还,撤退了。
钱望财大少爷讨米讨出了经验,从农村讨到县城,县城的餐馆多,饿了,在倒剩菜剩饭的桶里抓点馒头、米饭填进口里,有时还在扫出的垃圾中寻找可以嚼的骨头,渴了,就在剩菜桶内漂着舀点水喝,酸酸的、酥酥的,好喝,烟瘾发了,捡烟屁股抽。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解放军经过二天二夜的苦战拼杀,“俘敌副军长顾心衡以下三千二百六十一人,毙伤敌副参谋长熊介生以下九百余人,缴获各种炮八门,轻、重机枪九十八挺,长短枪一千四百七十七支,各种子弹十三万余发,电台三部。电话机四十一部,战马一百三十五匹及其它大量军需物质。”[6]
钱望财大少爷挤在人堆里看解放军入城,望见一个军官骑着枣红马行进在队伍中,人们载歌载舞,龙灯狮子围着他转,渐渐的,狮子、龙灯舞来了,军官近前了,多么熟悉的面容,是老同学杨道荣,只见他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停地向挤破街心、欢呼雀跃的人们挥手致意。老同学,我望见了你,你看见了我么?唉——,怎么可能呢,我一个讨米的,他就是看见了也认不出是我啊!钱望财大少爷连续咳嗽了几声,胸口一阵阵疼痛,拖着极度虚弱的身子在背风向阳的角落里晒太阳,他已经贫病交加,好几天不能讨米了。
夜晚,死在街角落里。
杨道荣接到报告,有个讨米的死在街角落里,旁边墙上用黄泥写着字:“我是杨道荣的同学钱望财。”
他立即带上警卫员来到街上,如同虾米缩在街角落的钱望财大少爷已死多时,脸色蜡黄,颧骨突起,脸颊深凹,头发二尺多长绞成了饼,胡须近一尺长粘满秽物,衣服油渍裹着长期挤煤灶出灰口留下的灰渣,只有眉心的一颗美人痣仍是那样显目。杨道荣俯下身子,摸着他的脸庞、手心,泪如雨下,和警卫员一起,把他抬到县立医院太平间,烧了一盆温水,亲手为钱大少爷理了发,刮了胡须,脱下他的脏衣服,擦洗遗体,当杨道荣为钱望财洗脚时,只见他的脚趾好似四川奉节县码头工人的脚趾一样,成了生姜块,老茧厚厚的,裂着一道又一道血口子,杨道荣一边洗,一边说:“老同学啊,假如你的这双脚走在抗日的征途上,你将是一名将军啊!”
杨道荣拿出自己的津贴,买来白布、棺材,亲手装殓了老同学、请民工安葬了钱望财。因战火纷飞,他率领部队又踏上了征程。(完)
[1]应城市龙湖中的土台子。
[2]应城市地名,今属杨岭镇。
[3]应城市地名,今属黄滩镇。
[4]今属应城市黄滩镇长咀村。
[5]指狗。
[6]摘自张才千《应城之役》,载《应城烽火》第一辑2页。张才千时任江汉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