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何为义(1/2)
翌日上午10点,李维带上庆次郎,捧着精美的檀木盒子,来到一处幽静的小院门前。
“师傅,前面就是千利休大师的住所了!”庆次郎明显对界町十分熟悉。
“恩!我们先在院子里等一等!”李维入眼见到这,种满常绿植物的小院,决定先住足,仔细欣赏一会儿。
倭国的园林与大明的大气不同,它讲究的是写意和缩景,是将风花雪月集于一隅的盆景精神。千利休或者因为修习的原因,更是将佛家的禅,透过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出枯山水庭园之感,园内更是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似乎是用以达到无时无刻不修己的目的。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李维瞬间感受到此间主人的隐士味道,不由自主的念出一句,不太合时宜的句子。
“好!门外这位大人请进!您是第一个品读出,利休此园真意的人!呵呵!”一个平和的犹如入定老僧的声音,徐徐道来。
李维向庆次郎微微颔首,接过他手中的木盒,便缓步向庭院内里行去。
经过一处玄关,李维发现这位茶道大师,此时正与一位武士装扮的年轻人,端坐在只有两张半榻榻米大小茶室里,悠然品着茶。
“小子李维,见过利休大师!”李维见茶室显得拥挤,便驻足门外,并不进入。
“原来是李左近大人,久仰久仰!既然大人能感悟在下庭院之意,何不入室,共品香茗?”千利休只是回首点了点头,便怡然自得般继续品茶。
“何谓幽玄,何谓品茶?”李维笑道。
“正如明国古诗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利休将手中茶盏放到案几上,疑惑的说道。
“既然如此,何必拘泥于方寸之间?恳请大师移驾庭院之中。一边品茶,一边体会这深山古寺的妙趣,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李维认真的说。
“不错不错!是在下过分拘泥了!何处无禅意,何处不幽玄,哈哈!大人,不如我们便到这庭院中,感受这悠悠南山的春意?”千利休明显对眼前的年轻武士,十分看重,说话间带着询问的感觉。
他见那人点头,便起身准备收拾茶具。李维赶紧阻止道:“大师不必如此,今日还是试试小子的茶艺。”
二人很快随李维在院子里寻了一处地方,席着毯子,便仔细瞧着李维的动静。
李维非常熟练的取出一套紫砂茶器,和五个盛放茶叶的罐子,接过庆次弄来的活水,开始生火。
千利休见这套茶具小巧玲珑,特别是那三只极小的茶盏,在李维反复用沸水洗漱后,竟出现一圈萦绕的紫气,点头惊讶道:“莫非李大人所设的乃是工夫茶?”
李维只是微微点头,并不说话。不过那年轻武士显然没有见过这些,一脸兴致勃勃的,打起十二分精神。
一套标准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走完。三人立刻感觉到一股比一般煮茶之法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扑鼻而来。那金黄色、透着诱人光泽的茶汤更已经呈现在众人面前。
李维轻轻摆手,示意坐在自己左边的千利休自便。果然淡泊如千利休,在好茶面前,也加快的速度,取了左边第一个杯子,一口而尽。满脸都是陶醉。
“这位大人也请。”
待那年轻武士取茶的瞬间,李维发现他竟然没有男人的喉结,联系前后,瞬间明了了他的身份。却不明言,只是自顾自取了最后一杯喝下。
三轮举杯之后,小小的紫砂壶显然已经见底。千利休颇有些遗憾道:“茶美!茶器美!弄茶的工序更美!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淡泊的茶人也有了些感伤。
而那女扮男装的武士,却好像因为被茶勾起了什么往事,一双明亮的眸子含满了泪水,显得刚毅却又柔弱,让人起了保护的**,却不敢轻易接近。
“大师,这明国的铁观音如何?”李维故意不接话,说道。
“清馨淡雅,回味悠长。真是极品好茶!”说着千利休仿佛摇头晃脑般,品味着之前的快乐。
李维一摆长袖,将其余四个紫砂罐子打开,说道:“洞庭杀人香、庐山云雾、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加上之前的安溪铁观音,和这套极品紫砂。都是这次小子带来的礼物。还望大师不要嫌弃。”
千利休微微一愣,显然发现李维带来的礼物价值不菲,不过却微笑点头,依然十分淡泊。“李大人以为茶道为何?茶意何为?茶为何?”
李维清了清嗓子说道:“我明国之茶道,重义不重序。讲究的是七义一心。”
“愿闻其详!”千利休和那武士都是来了兴趣,显然没有听说过这些。
李维面色平静,又似悠然回忆起什么,冉冉道来:“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合称七义。”
“恩,不错,这与在下所研习的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千利休点头道。
李维接着道来:“而一心,指的是《和》!”
“和?”年轻武士惊叹道。
“和,乃是中华茶道精神的核心!古人云,和而不同。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但并非没有差别。儒家重视礼义引控这“和”,体现中和之美,释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美;道家介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明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