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心念百姓(1/2)
第二日一大早,苏府的下人就准备好了马车。由下人驾车,再加上陈小甲,一行三人前往栖霞寺。
此时已经是六月中旬,天气颇为炎热。虽然如此,前来栖霞寺求神拜佛的人还是不少,可见栖霞寺香火鼎盛不只是在逢年过节。
过了前门,走到栖霞寺大殿,陈慕白虔诚的在佛祖面前跪拜一番,并且捐献了香火钱。向小沙弥打听了一番,小沙弥带领陈慕白前去住持慧聪大师的禅房,陈小甲跟那名苏府的下人就在禅房外面等候。
走到禅房里,栖霞寺住持慧聪大师正在认真的诵经念佛,小沙弥走向前道:“师父。”
栖霞寺的主持放下手中的杵,转过头看了一眼陈慕白,立即就认出来此人曾经在这里栖息过,从蒲团上起身,双手合十,道:“施主可是来寻枯荣大师的?”
陈慕白心中诧异,没想到这位住持眼光如此独到,竟然能够看出自己此次之所以前来是为了寻找枯荣大师,连忙道:“数月前,在下曾打扰过贵寺,科举一过,在下即将前往青州述职。特意前来拜别。”
“施主请随老衲前来。”慧聪大师说着朝偏房走去,偏房内只是有一张木床,桌椅板凳,书柜,书柜上还有几本书籍。陈慕白跟着慧聪大师来到偏房。
“实不相瞒,施主离开栖霞山不久,枯荣大师也离开了。”坐在卧榻上的慧聪大师道。
“哦。那在下来的真不是时候。不知枯荣大师所往何地?”陈慕白不死心道。每次跟枯荣大师论道,总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已经把那位面目枯萎的老头当做自己的良师一般,心中也多想了解一番。
“枯荣大师心系百姓。不日前枯荣大师托人送来一封信。那人正是从陕西而来,想必枯荣大师应该在陕西。”慧聪大师双手合十,慢慢悠悠道。
“陕西?”陈慕白脑海中泛起疑惑,这时才想到,洪武三十年,白莲教众在陕西作乱。又想到当日与朱棣相见,那名传信的官员说八百里加急,应该就是这事,只是心中疑惑为什么枯荣大师会赶往陕西。
“对,数月前,白莲教在陕西犯上作乱,皇上派兵前去镇压,现在危机已经解除,只是战火波及到当地的百姓,枯荣大师一生救死扶伤,所以才前去的。”慧聪大师脸上泛起一丝苦涩的表情道。
“枯荣大师真的是良善心慈的菩萨。”陈慕白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给自己讲解心念百姓,畅谈为君之道的老和尚不仅其言正,其行更正。
“哎……枯荣大师还是无法走出自己设定的囚笼。苦修**,救世救人来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只是这种罪只有他自己心中了然而已!枯荣大师太过执迷了。”慧聪大师无奈的叹了口气道。
“罪?那枯荣大师所犯何罪?”陈慕白心中诧异,像枯荣大师那种救世救民德高望重的大师竟然也会有罪,连忙问道。
“老衲也不知道,老衲所知只是听闻枯荣大师为自己所认的徒弟而忏悔。”慧聪大师摇摇头道。枯荣大师总是将事情藏匿于心中,并且用苦行僧的修行来赎罪,用救世救民来赎罪,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他所犯何罪,或许只是他独自认为罢了。
“徒弟?那枯荣大师的徒弟到底是何人?”听到慧聪大师这么说,更加勾起了陈慕白的好奇心,难道枯荣大师的徒弟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他内心羞愤,所以才惩戒自己,连忙问道。
“我只知此人姓姚,名广孝,拜枯荣大师为师,法号:道衍。”慧聪大师想了一番,道。
“道衍?”陈慕白听到这个名字,连忙惊讶的从卧榻上起来。
《明史》文载:姚广孝,长洲人(现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虽然道衍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那名道士叫席应真,专门研修阴阳术数之学。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内容繁杂,包括算卦、占卜、权谋机断。但让陈慕白没想到的是,此前道衍竟然拜枯荣大师为师。想到道衍在靖难之役为朱棣立下过的汗马功劳,陈慕白才彻底明白枯荣大师为何如此!认了一个将来能够帮着燕王谋朝篡位的臣子,他如何不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只是枯荣大师真的如此神通广大,知道以后的事情吗?
说到这个姚广孝,还有一个民间故事。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当时朱棣面带微笑一路走来,没注意到道衍,道衍毛遂自荐,开口道:“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你。”燕王笑着问道:“为何?”“贫僧有大礼相送。”朱棣很好奇,自己身为藩王,什么没有,一个穷和尚能送自己什么。问道:“何礼?”道衍连忙道:“大王若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身为燕王的朱棣自然明白,王字加上白字,就是皇字。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低声怒斥道:“你是何人?不要命了。”道衍闭目养神。对于朱棣来说,这个诱惑太大了,最后带着道衍回到北平。
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陈慕白不得而知。可是根据史料记载,道衍在朱棣争夺帝位的时候确实出了很大的力。
看着陈慕白激动的表情。慧聪大师脸上泛起一丝疑惑,问道:“施主认识道衍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