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晋东南(1/2)
左侧的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奇怪的是中条山地区虽然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爆发后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驻扎在这里的中央军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因此,国民政府在这里部署了二十多万大军。
担任中条山东北方向防御任务的是原西北军杨虎城所部柳彦彪之第42师和武士敏之第169师;第九军郭贻珩之第47师、孔繁瀛之第54师则防御东南方向来犯的日军;而镇嵩军整编的姚北辰之第64师、邢清忠之第65师则居中负责策应。看上去这种防御方案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没想到第九军这么快就败退下来。
好在姚北辰之第64师、邢清忠之第65师随即向东南防线移动,增援溃败的第九军。这样,他们借助有利的地形,终于把日军之第二十七旅团阻截在王屋山以东。
西进之丰鸠岛太郎进攻受阻之时,率部北进之井关隆昌同样遇到了麻烦。刚一进入山西境内的他们就遭到了邢清忠之第65师、武士敏之第169师的阻击。由于济阳公路临近沁河西侧,所以,井关隆昌所部攻击方向东侧是大河,西侧是山林,根本没有多少周转的空间。
先期赶到的邢清忠之第65师早已占据有利的地形,依河据山修筑了数道防线。由于日军第二十七旅团已经截断西撤王屋山之路线,郭贻珩所部第47师只好撤往阳城方向。随后,第47师和第65师就合兵一处,共同琮山阻击北进之井关隆昌所部。
与此同时,太行军团之李东珉部亦赶到沁河对岸,一门门火炮迅速竖立起来,长长的炮管直指沁河西岸。在此期间,舟桥部队迅速在沁河上架设了三座浮桥,李东珉所部三个团一万五千士兵迅速渡过沁河,加入阻击第十四师团北上的战局。
考虑到对岸多是山地,战事爆发之后又不可能使用飞艇转移重型火炮。所以,进入河西阵地的太行军团的支援火力主要七十五毫米步兵炮和一O五毫米轾型山地炮。太行军团一直都没有装备坦克,因为张灵甫他们主要是在山地作战,进入平原区不过是搞些破袭,抢劫一些物资,没必要动用坦克。
说起来,君山集团采用的坦克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是老毛子来的,要不然,就凭日本鬼子的豆丁坦克根本没必要山寨八五式坦克这种大家伙。当然,这和郑宇天以前是坦克兵有很大关系,毕竟是多年的老伙伴,哪个零配件都很清楚。
不过,由于当前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所以,甭指望保时捷公司或者君山集团能够制造出拥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真正八五式坦克。因此,君山集团只是根据当前的实际工业水平,山寨了八五式坦克的设计理念,为专家们指出了一个研究的方向。毕竟这种坦克怎么也是欧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中国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改进型。
现在君山集团生产这种山寨版八五式坦克,也就是眼下所说的三六式坦克,仍然采用了铸造炮塔,这主要是生产上的要求,如此更加快捷。另外,这型坦克装备的是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生产的八十八毫米线膛炮,可不是后世那种一百二十五毫米的滑膛炮。这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三十八吨多,比它的母版轻了近三吨,不过载弹量要多的多,嘿嘿,指地是个数。
李卫珉所部虽然没有装备坦克,不过,他们可拥有众多的反坦克武器,就象反坦克枪、反坦克炮、RPG啥的。所以,他们并不担心小鬼子薄皮豆丁坦克的威胁。
不过,李卫珉的部队并没有直接进入前线,阻击进攻国民军的日军,而是利用难得的时间间隙在国民军防线后方四公里处的一众山坡上开始修建自己的防御工事。这条防御带的纵深足有五公里,绝对能把第十四师团的门牙崩掉。
这个时空国民军的装备比前世要好一些,特别是委员长的那些中央嫡系。毕竟李卫霖向国民政府赠送了大量的军火物资,不可能在战争初期就损失殆尽。再说了,驻扎在中条山的这些部队名义上都是国民党的中央军,他们怎么也能分到一些汤汤水水。当然,他们不可能和财大气粗的君山武装相比,战斗力同样不行。
君山集团各支部队大多都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唯一补充了大量新人的塞外军团眼下不是正在山西境内大练兵嘛。太行军团主要是从张灵甫的部队发展起来,从建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战斗。其前身黄河军团更是纵横华北大地,所有的战士都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其战斗力那是杠杠的。象李东珉的部队就曾参加过淮河阻击战,硬顶硬地和日本第十三师团、第三师团干过仗,其战斗力绝对超过委员长的那些所谓的嫡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