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人约黄昏(1/2)
书接上文。
各位看官想必都听说过上山下乡,知道这是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一场运动。当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参加农村劳动,在基层中锻炼自己。
听完林星这个上山下乡的提议后,偌大的厅堂一片寂静。
林星知道一时之间要书生们爽快地答应,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也不着急,静静地看着书生们,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一众书生面面相觑,心中都觉得意外,知州大人的这个想法,不但标新立异,而且匪夷所思。
沉默了一会,陈杰问道:“韩文,你怎么看?”
在这批书生之中,韩文隐隐有领袖的地位,他才华横溢,品行高尚,众人对他马首是瞻,因此众人纷纷咨询他的意见。
韩文想了一想,道:“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我决定响应大人的号召去上山下乡。我韩文能有今天,是大人一手提拔的,既然大人提出这个建议,我义无反顾地支持。”
林星听他言语之中,似乎是报恩的意思,于是道:“韩文,我希望你不要勉强。我提这个建议,是希望大家自愿响应,而不希望你们出于知恩图报的念头才去的。”
韩文知他会错意,道:“大人,我没有勉强,我是自愿的。农村虽然艰苦些,但民风淳朴。而且孩子们在劣境中依然执着地求学,他们的刻苦令我感动。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本身亦是农村的,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辛酸,我最有体会。”
陈杰深有感触道:“韩文说得对。我们这帮书生,大多家境贫寒,深知求学之苦,如今小有成就,自当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得现在有这个机会,理应回报社会。”
说罢拍拍韩文的肩膀,再不迟疑,道:“我已经决定了,要在乡下半私塾,教书育人,著书立传,让更多的孩子们知道我番茄!”
见他这副洒脱样,常志笑道:“番茄都下乡了,我土豆自然不能落后。也罢,就让我们在乡村一较高下,看看到底是喜欢看你番茄的书的人多,还是喜欢看我土豆的书的人多!”
众书生见三人谈笑自若,完全没有把上山下乡当成是去吃苦,反而觉得是一个历练深造的好机会,不由大受鼓舞,纷纷决定追随三人脚步。
韩文见同窗们斗志高涨,欣喜地对林星道:“大人,我们已经决定了!就算乡下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去闯一闯。”
林星见这帮热血青年满腔热忱,高兴道:“好!我替孩子们感谢你们。同时,我将全力支持你们,我打算从州府中拨出部分银两,用于建设私塾,改善民房,还有,今后你们的生活费,全部由我来负担,这样你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去教书育人。”
众人听后更是高兴。
当下商量各种细节,决定元宵之后,开春之际,就算书生下乡之时。
隔天就算元宵节。整个韶州城内喜气洋洋,一派节日气氛。自下午开始,街上已经摆满街灯。灯市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有日月灯,诗牌灯,凤灯,琉璃灯,影灯等等。韶州到处张灯结彩,就连过往马车之上,亦悬挂着各种灯饰,晚风一吹,飘飘宛若飞仙。
由于是传统佳节,元宵节显得热闹非凡,关于北宋元宵节,记载最详细的当属《东京梦华录》,书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菊,踏索上竿……又有猴呈百戏,点跳刃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一新耳目……”。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猜灯谜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猜灯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戏谑的文艺游戏。男女老少,文人俗客均可参加,是一项普天同乐的趣味活动。
此时,林星和钟凤娇正走在韶州的大街上,随着纷错如织的游人,愉快地赏花游玩,观灯猜谜,欣然与民同乐。
钟凤娇是快乐的,她的脸上洋溢着少女特有的灿烂笑容,让人远远就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此时虽是正月元宵,但南方已是春意洋洋,天暖风凉,街上少女大多穿裙戴花,钟凤娇一袭粉衣彩裙,尽显美好身段。
几乎是依偎在林星身旁,钟凤娇笑盈盈道:“大人,那边有灯谜,你要去猜么?”
林星虽然读过几年文言文,但是自知文采不够给力,猜灯谜这么高难度的事情,去了搞不好要丢人现眼,于是笑道:“我对猜灯谜没有兴趣,不如我们到河边走走,你意下如何?”
钟凤娇点头道:“好!”
两人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河堤,一路缓缓步行。晚风吹拂着钟凤娇的青丝,显得飘逸飞扬,月光如水,衬得她白皙的脸颊容光焕发,清丽脱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