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重新开始(1/2)
和米德(Mead)的见面是在加州理工进行的。与其他的著名大学相比加州理工小的简直可怜,不过500亩的校园,2000多名学生,300名教授,和东海建工差不多规模。不过这个小小的学校却有40名获得过诺贝尔奖或是其他学科最高荣誉的教授,近半数的终身教授都是院士。对于有志于研究的理工科学生而言,这里就是他们的麦加;对于张恪来说,这里是四十大盗的宝库。在教授俱乐部吃饭的每个人在张恪眼里都象是闪着宝光,他听着米德的介绍几乎连口水都要留了下来。
好在这里的饭菜还算可口,张恪还能掩饰一下自己的垂涎,得体地向米德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代表锦湖电子研究院请米德去做讲座。当然张恪更希望能请他去做顾问,甚至留下来工作,不过这些总要一步一步的来。米德对这样的邀请并不陌生,在和陈信生之前的谈判中对锦湖也有了些了解,所以他对张恪表示他不认为自己的研究对一个电子消费品公司有任何帮助。张恪和丁槐只能耐心地向他说明锦湖基础电子实验室研究的方向,当米德听到这个实验室去年的经费有五千万美金时,这才答应秋天去建邺一次。
和米德分手以后,张恪,丁槐,丁春健等人就在校园里参观。张恪感慨地说:“虽然我们很努力了,不过在这些站在最前沿的人眼里,我们的差距还很远啊!”丁槐笑着说:“我们毕竟成立的时间太短,橡树园满打满算也才3年的历史,这些差距不是几年就能追上的。”
张恪轻轻的摇了摇头,这些道理他不是不知道,不过追赶却不是有了钱和时间就可以的,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和杨祖佑的一席谈让他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才争夺战的激烈。张恪对国内的教育其实不无意见,但是目前对东海大学的支持已经是张恪可以做的极限了,说起来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从引进人才上下手。对于顶尖人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待遇,而是一个好的科研环境,这一点国内的形象不好,要引进顶尖人才,锦湖还要做很多工作才行。
想到这里,张恪问丁槐:“老丁,你说我们在美国设立一些奖学金怎么样?”丁槐想了想:“就怕拿了奖学金的人未必一定会回锦湖啊,甚至不一定会回中国。”
张恪对这一点倒不是很在意,他关心的是扩大锦湖在国外的影响,特别是留学生中的影响。看丁槐没有领会他的意图,张恪进一步解释到:“他们回不回锦湖不重要,但是我希望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锦湖对推动科研的诚意和决心。”
丁槐这才明白过来:“那倒是和英特尔的天才奖有点像,不如我们也办一个?另外我们也可以考虑在美国的著名大学里赞助一些活动。”张恪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回头可以让肖晋成一起操作一下。
第二天,张恪和陈妃蓉去了原名为中国峰的滑雪场。加州的纬度虽然和河北河南类似,不过挨着美国最高的山脉,各种地形极其丰富,滑雪场也很多。中国峰是离硅谷比较近的一个,往年这个时候多半是人挤人,不过拜经济泡沫破碎之赐,今年这个时候也没多少人,连做缆车都不用排队。
张恪长年住在南方,滑雪技术很差,陈妃蓉更加不堪,这次还是她的处-女滑,两人于是挑了难度最低的一个道。没滑多久,陈妃蓉就摔了一跤,张恪过去扶她起来,没想到自己也没把握好平衡,脸朝下就摔在了陈妃蓉身边。听到陈妃蓉的笑声,张恪翻了个身,想到自己的狼狈,干脆躺在地上自己也笑了起来。
陈妃蓉伸出手,帮他把脸上的雪拂去,端详了张恪一下:“还好,没把你摔破相了,要不然小婧该找我算账了。”这还是两人这几天第一次提起唐婧,话说出口,陈妃蓉有点不好意思,想站起身来,被张恪轻轻地拉住:“我们在这里躺一会儿吧,你看这里的天空好蓝。”陈妃蓉微微红了脸,也没有推脱,小心地在张恪的身边躺下来,仰头看着一丝云彩也没有的蓝天,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清冽的空气中带着一点松树的味道,让人不禁忘却了放下了一切烦恼和枷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的头渐渐地偎依在了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