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杨老师,你辛苦了(1/2)
这一年的六一儿童节终于来到了,最兴奋最紧张的要数新景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学生们了。
今天,三年级二班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台去跳舞,为他们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杨卓英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白芙蓉,你看我这个动作对不对?”
“白芙蓉,你看看我这个脚这样站没错吧?”
“白芙蓉,你过来一下,我这件衣服的扣子怎么又松开了?”
……
今天,大队部的姚老师格外开恩,把原本放在第一个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挪到了倒数第三个,让其他节目都在前面演完。
入队仪式之后,三年级二班的舞蹈剧就上演,预期可以掀起一个热烈的**。
最后一个压轴节目姚老师安排给了白芙蓉,原本是白芙蓉的独舞,姚老师突然也想表一表自己对杨老师的心意,就在一个星期之前,她把白芙蓉叫了去,要求她编一个新的舞蹈节目,她也要加入其中,不过,主角还是得由白芙蓉担任,她只是加入其中,向杨老师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罢了。
为了姚老师提出的这个要求,白芙蓉只能取消自己原本准备好要跳的独舞——傣族舞蹈赞哈。
赞哈这个舞蹈是少年宫的舞蹈老师特意为了白芙蓉量身打造改编过的,就在去年的国庆节全市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全市的一等奖,当时市文化局的局长和分管文艺的副市长还特意上台和白芙蓉照了一张合影,鼓励她继续好好学习舞蹈,争取再获得更大的荣誉。
赞哈是傣语的译音,是中国傣族曲种,是傣族民歌形式之一。又是对傣族民间歌手的称谓,傣语意为歌手。
“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
赞哈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流行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赞哈的表演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或两人对唱,随时随地可以演唱。演唱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被称为“傣族生活中的盐巴”。它产生於公元11世纪傣族部落首领叭真在澜沧江边建立景龙。
有一首傣族诗歌这样写道:“唱歌使人快乐,没有赞哈的歌声,在我们生活中,就象吃菜没有盐巴,吃饭没有糯米。“
盐巴是五味之首,任何一道菜都缺不了它;糯米是傣族的主粮,把赞哈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巴”和“糯米”,可见赞哈对傣族生活的重要。
赞哈演唱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演唱者席地而坐,手持一把扇子半遮住脸,由另一人报毖(吹竹笛)伴奏,即可演唱。演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各种习俗歌、情歌、民间传说故事、佛教经典、佛祖生平等,还常常即兴创作。每逢过年过节,贺新房、婚嫁、小儿满月、升和尚等喜庆日子,都少不了赞哈演唱。
赞哈产生年代较久远,小乘佛教传入后,与赞哈曾产生过矛盾和斗争。随着小乘佛教逐渐战胜原始宗教而居于统治地位,赞哈也逐渐成为宣传佛教的工具。后来,赞哈大多是在佛寺受过教育的康朗,赕佛升和尚等宗教活动,都要有赞哈演唱。
一般会唱歌的人还不能成为赞哈。要经过拜师培训和实践考核,群众承认,才能获得赞哈的称号。
先要拜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记忆力强,歌喉优美,有即兴创作能力的人,征得老赞哈同意后,备上布匹、槟榔、蜡条、大米和银元等象征性的学费,摆在一张篾桌上,举行仪式,正式拜师学艺。
学习期限二至三年。学员必须掌握以下十项基本的传统唱词:
①亥披勐(请神歌)
②苔邦贡(向土司头人赔礼歌)
③东答牙迈(歌手见面礼貌歌)
④恒很迈(贺新房歌)
⑤波鲁教(升和尚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