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邵大亨(2/2)
说起“六叔”,其实还要说他的家庭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20世纪50年代,香港得历史之机遇百业兴盛,电影业也不例外。1957年,邵义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岁为开拓事业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与时常出如今文娱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知晓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錎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义夫并非出身于贫困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承继父业,全数进了文娱圈。他于1926年跟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本人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本人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纪60年代,邵义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听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澈在邵六叔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想说:“邵义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稀有,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工夫都不糜费。”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气魄过人、决策武断。他从上世纪20年代与兄长一同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积聚了相当的身家,却仍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即使疏忽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六叔的毅力也值得昔rì受困于转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电影、卖电影的人大多喜欢以“文明人”自居,六叔倒情愿诚实地承认本人是一个生意人。影评家们常常指摘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短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道路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支出之首在营商方面,六叔则与一切对成本錎铢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
六叔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边疆的口碑则次要是由于他的慈善捐赠。
早在1973年,六叔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而往年,也就是85年,听说六叔打算向边疆捐赠一亿人民币,用于支持国际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对于六叔的这一行为,李振国还是很佩服的,也正是他这一举动,才让国际的民众那么熟习他的大名,只是那些钱到底有没有用于慈善事业就无从考知了。
李振国佩服的是邵氏影业时期的那个邵大亨,而不是现如今执掌香港无线电视那个有些冷血,对无线艺人苛刻的那个邵大亨。
邵义夫在和方义华在李振国一离开发布会现场的时分,他们就把目光转移到了李振国的身上,他的目光在李振国的身下流连,而李振国此时也在打量着这位叱咤香港文娱圈几十年的国王。从表面上看邵义夫就是一个略显衰弱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老人。但是实践上他是一个文娱王国的掌权者,如今手上依然握有香港文娱圈的半壁江山,假设他的邵氏影业公司还在六七十年代的巅峰时期的话,再加上如今他掌控的香港无线电视,那他就是真正的香港文娱传媒中的皇帝了。
邵义夫是香港华人富豪里第一个被英女皇册封为爵士大的华人。对于这么一个cāo纵者香港文娱圈半壁江山的一个老人,李振国此时的心境却是非常的安静。由于在他的眼里,面前大的这个老人也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罢了。他并不会像香港无线电视的那些艺人们把他当成香港文娱圈大的一个神话。
“年轻人,你就是如今亚视董事局的主席李振国小冤家吧!”邵义夫非常淡然地看着李振国说道。站在他旁边的方义华对于她老公自动跟本人的对手打招呼感到了震惊,由于这么年来这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