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书生意气(1/2)
说起来,许书嘉和曾昱算的上是李云来此之后所见到的最单纯的文人儒生,没有历经官场后的圆滑。
这个时候的文人其实挺可悲!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地方分权,大家都要改善政治以求富国强兵,人才就显得重要。
秦始皇统一天下,却来了个焚书坑儒,文人儒生遭到一次血洗,大受打击,在秦末汉初的群雄逐鹿中,他们的地位又重新上升。
而后,天下一家,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只剩下到皇帝那里找出路的一条路,粥少僧多。
天下之士,人人都自认为是人才,而皇帝则根本弄不清楚谁是人才,也就是说,选拔大臣全无标准,这就造成了所有文人在皇帝面前全等于零的怪现象:一大群不算多,一两个不算少,就等于是说,大家全是零。
董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二十余年前,哀帝登基不久,就将男宠董贤从小小的郎官,一下子提拔成为大司马卫将军,“百官因贤奏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当时董贤才二十二岁!把这样一个以貌悦人的“宝贝”提拔到总揽朝政的位置上,可见这用人之道荒唐到什么程度。
与其相对的,杨雄是同时代所有学问家们共同敬佩和尊重的大学者,历事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王莽五朝,都是小小的郎官,他在《解嘲》中说:
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所谓“章句小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所谓“世治”,当然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杨雄要想保住自己那颗有思想的脑袋,话也只能如此说。
不但用人没有标准,杀人也没有标准,近几十年来,皇帝更迭频繁,不但各代皇帝要杀大臣,而且后代皇帝杀起前朝大臣来更是随心所yù,文人不仅只剩下跟着皇帝转一条出路,在人事变动时,如何自处也成了大难题,不像多国林立时,看到不对头还可以逃到别的国家,现在真个是走投无路!文人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要么不问政事,要么在朝不说不做。
到了王莽秉政,为树立自己的声望,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文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多达一万余人,这些人都是统治阶级的储备人才,优秀者出士做官的机会很高。
可惜的是王莽听不得进言,就算进入官场又如何,许多有见识的大臣献上良言善策,结果却是遭贬的遭贬,被杀的被杀。即便如此,太学的年轻文人儒生大多还是积极进取,时常聚在一起讨论时政,乐此不彼。
许、曾两人呆在政治中心长安rì久,对眼下乱世将起的残败气象有所察觉,而从诸多传闻中知道,李云不读书而好武事,他们自信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
“一些小家什,用着方便,两位请坐!”
李云将两人让进书房,客气的招呼两人,对读书人还是尊重的,如果算上上辈子的话,他也算的上是读书人。
这个时候没有形成文贵武贱这种思想,最多也就是指责武人粗鲁不懂礼而已。不客气的说,文人在官场中遇到事情只能等着被砍,武人不管结果如何,总可以率众反抗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