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864“珊瑚”黄瓜(1/2)
第865章 864“珊瑚”黄瓜
小王同学请了半天假,从市产院出来后没有再回单位,而是直接回了家。
唐植桐从邮电学院回到家的时候,就瞅见小王同学正捂着肚子笑,而旁边的凤芝一脸懵逼的看着笑抽的嫂子,不理解嫂子为什么笑。
“这是怎么了?你悠着点。”唐植桐赶忙上去给小王同学捋捋后背,省的她笑岔气。
“你自己看。”小王同学暂停了笑,将手里的试卷交给唐植桐,然后接着笑。
试卷是凤芝的语文小考卷,已经批改过的那种。
小学嘛,题目不算难,两口子当个老师帮着改一下还是绰绰有余的,平日里,凤芝有不会的题也会拿着请教唐植桐或小王同学,亦或是凤珍,具体请教谁,主要看谁有空。
唐植桐拿过试卷,打量了一遍,目光落在了一道打着红叉的题上。
题目是让写出下列字、词的反义词,凤芝做错的是给“生”写反义词。
唐植桐的第一反应是“死”,人生无大事,唯生死尔。
可凤芝却在后面写了个拼音——shu。
“都说生米煮成熟饭,我不会写‘熟’,就写了个拼音。哥,熟不对吗?”凤芝百思不得其解,放学后拿着试卷回来找嫂子评理,结果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嫂子就笑了,笑的停不下来。
“倒是也对,明儿跟你老师说就行,这题判错了。”唐植桐也笑了,果然在吃货眼里没有什么生死,只有熟没熟。
得到哥哥的肯定后,凤芝拿回试卷,高高兴兴的回去写作业,临走前还不忘瞄一眼小王同学,她还是不明白嫂子的笑点在哪里。
“自从得了精神病啊,你猜怎么着?嘿,精神好多了!行了,别笑了,再笑真成精神病了。”唐植桐看小王同学还在笑,又逗了她一句。
这一逗不要紧,小王同学笑的更欢了。
“这么大个人了,说话还三五不着调的。”张桂芳听了儿子的话,笑着批评的同时递过来一封信:“今天刚送过来的。”
“吆,麻三哥来的,估计是菜谱。”唐植桐拿过来一瞧上面的笔迹,心里就有了谱。
拆开一瞅,果不其然,信里详细的写了珊瑚白菜的做法。
一棵霜打的白菜去根,只取菜芯备用,将每一片白菜帮由根部向菜叶的方向扁刀片一下,把白菜帮打薄,方便入味。
然后将白菜叶竖着切成筷子粗细的条状,码盘撒盐杀水。
白菜杀水的空,准备辅料,泡发好的香菇切丝,葱切丝,去皮的姜切丝,干辣椒斜着切成小段。
接下来将香菇汆水煮熟,换水煮开,熬白砂,不怕多,一棵白菜一斤,熬化倒至空碗晾凉。
趁晾水的空,将白菜拿出来攥水,重新摆好,把香菇丝、葱丝、姜丝、干辣椒段均匀的摆在白菜条上。
水加一两白醋,充分搅拌,均匀的浇在菜上。
然后起锅烧油,生油、香油比例为1:2,烧热后放入椒熬香,在椒变黑时停火,捞出椒,把油均匀的浇在菜上。
常温腌制三小时,冬天腌制六小时即可摆盘上桌。
冬天腌好能放三天,夏天腌好最好当天吃完。
“嘿,麻三哥真体贴,知道咱眼下没有白菜,说用这个做法腌黄瓜也行。”看到最后,唐植桐先乐了,马克俭在信的末尾写明,自家做着吃不用这么严格,大差不差就行,不用摆盘,如果没有白菜,也能腌点黄瓜解解馋。
“哥,能吃珊瑚白菜了?!珊瑚黄瓜也行!咱家的黄瓜已经长好了!”凤芝听到唐植桐说白菜、黄瓜,敏锐的想起了前阵子哥哥说的国宴菜,作业也不写了,噔噔噔跑过来拉着哥哥的衣襟哀求。
“净给你三哥找事干,他那是给大人物服务的,你别给他添乱。”张桂芳也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在一旁叮嘱道。
唐植桐听到也不反驳,只是嘿嘿笑,这确实是给麻三哥找的麻烦,麻三哥给写的菜谱非常详细,哪怕是没有什么下厨经验,也能照着步骤做个八九不离十。
“嫂子,你想吃吗?”见母亲有些不乐意,凤芝赶紧拉援军,虽然她不知道母亲前阵子为什么说要留着细粮给嫂子吃,但知道只要嫂子点头,这菜就稳了。
“恐怕不太好吧,这用量有点多。”小王同学拿过信快速浏览了一遍,她不太关心做法,将重点放在了白砂的消耗量上。
“反正不会浪费,汤汤水水的蘸馒头吃呗。”唐植桐听出小王同学有想尝尝的意思,一锤定了音,这菜必须得做!
身为一个半吊厨子,唐植桐知道单纯靠盐杀水是无法让白菜将水分全部浸出的。
做这么一道菜,又是又是油的,在会堂吃国宴的时候,唐植桐没发现盘子里有多少汤汤水水,吃起来也没有那么甜腻,想必那些边角料也不会浪费,总会有人吃进肚子里。
这么一琢磨,这年头大单位的厨子待遇还真不错,就连做菜的边角料也能提供能量。
“哦~吃国宴菜喽!哥,现在就做吧!我去摘黄瓜!”凤芝绕过母亲,直接跟亲哥协商。
“嘿,没白瞎了你把生的反义词写成熟。去摘吧,只能摘大的,小的留着。”昨晚小王同学又干呕了一次,既然她想尝尝,那就安排上,无非今晚晚点吃饭。
趁凤芝去摘黄瓜的空,唐植桐先找出香菇泡发上,这些香菇还是大伯当初送来的那些,现在四九城已经买不到了。
葱姜也得安排上,张桂芳帮着给生姜打皮,手上一边忙活,一边跟儿子说着今儿的见闻:“街道今天发了勺子,每户一把,让按人头吃盐,每人每顿一平勺。”
“勺呢?”自家吃盐都是用汤匙估摸着用,每次一个勺尖的量,唐植桐没想到这次街道照顾的这么周到,竟然还会免费发勺子,有些好奇。
自家的汤匙是瓷的,好像一两分钱一个,年龄比凤芝都大。
“在盐罐子里呢。”张桂芳朝盐罐子方向呶呶嘴。
“咱还是用原来的吧。”唐植桐去瞅了一眼盐罐子,跟汤匙躺在一块的就是街道发的勺。
勺子很袖珍,让唐植桐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校门口小卖部卖的酸梅粉、蜜桃精里面的小勺,不光个头像,粗制滥造的外形也像。
“行。”张桂芳难得没有响应街道的号召,一来平时用汤匙习惯了,二来有儿子带回的粗盐打底,家里根本不缺盐,不用这么节约。
说话间,凤珍放学回家,重点学校就是跟普通学校不同,偶尔老师会在放学后加个小班,将考试中出错多的地方再耐心的给学生讲一遍,免费的那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