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停战协定(1/2)
李鸿章遇刺与《中rì停战协定》的订立
rì本一方面在谈判中拒绝中国的停战提议,一方面派军队攻占澎湖,以便为占领台湾作
准备。不料在三月二十四rì第三次谈判之后,发生了“几乎酝成国际异变”注1的事件,
才迫使rì本不得不答应停战。
三月二十四rì下午四时十五分,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引接寺。四时三十分,途经
外滨町邮便电信局前,将至江村(仁太郎)杂货店。过江村店再向北拐,前行约五十公尺
,就是引接寺的门口了。但在此街道拐角处,人群拥挤,争看大名鼎鼎的中国全权大臣
李鸿章。当轿子从人群中穿过时,忽有一暴徒排群而出,直至轿前,手按轿夫肩膀,趁
轿夫惊讶停进之际,对李鸿章开枪。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李以手掩创口,血出驾
轿,而还引接寺旅馆,神sè自若,徒步登阶入内”。注2当天,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称:
“今申刻会议,已将停战搁起,向索议和条款,允于明rì面交。归途忽有倭人持手枪对
狙,击中左颊骨,血流不止,子未出,登时晕绝。”注3回国后,他在请假的奏片中又谓
:“归途被刺,晕绝复苏。”注4甚至有些记述说他“自料必死”,或“死后复生”。所
有这些,都未免过甚其词。
李鸿章中枪后感觉眩晕是有的,但并未晕绝。在遇刺的第二天,他在致王文韶的电报中
说:“归途遇刺客,用手枪击中左颊,血流不止,眩晕时许复苏。”这封给私人的电报
,倒说出了真实的情况。事实上,李鸿章一直是非常清醒的。被刺的当天晚上,他还告
诉科士达,“他的朋友曾经jǐng告他不要到rì本,因为可能会有人企图暗杀他,但是田贝
、法国公使及其他人们,向他保证那里没有一点危险。他说:‘现在你看,怎么样了!
’”且在给rì本全权大臣的照会上签字,通知对方“不能出席定于次rì开的会议”。注
5
此次事件的发生,不能说完全出于偶然。凶手名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年二十
六岁,是个无职业的青年。他为什么要行刺李鸿章呢?rì本山口地方法院的《判决书》
提到小山行刺的动机时说:“被告(小山)丰太郎,因我帝国与中国启衅,致动干戈,皆
中国现任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暗为主持,思非绝其生命,则我国不能得志,难保东方之
平和。适闻其奉命来我帝国山口县赤间关议和,遂决意行刺。”注6显然,《判决书》既
美化了rì本当局,又掩盖了小山丰太郎行刺的真实动机。当时,rì本国内的主战气焰仍
相当高涨。“对于中国的割让唯yù其大,发扬帝国的光辉唯yù其多。”甚至声称“必须
有瓜分四百余州的决心”,尽管有人认为“媾和条件若失之过苛,并非上策”,但也未
敢反抗社会的逆流而公开发表其主张,只是在私函中流露出自己的一点意见而已。注7至
于rì本军队内部,主战的空气更浓,力主非占领běi jīng不可言和。在rì本将领所写的诗中
,多有“燕京从是几行程”、“何时轻骑人燕京”这样的诗句。李鸿章在谈判中提出停
战被拒绝后,马上在rì本报纸上即有反映。诗人山田松堂写道:“三军万里向天津,正
是东风桃李辰。星使乞和和未就,燕京将属手中chūn!”注8可见,战争歇斯底里已经在rì
本国内造成一种扩张主义流行病,而小山丰太郎正是在这种流行病的感染下才决意行刺
的。他在法*公开宣称:“rì军放弃占领běi jīng是意味着rì本的耻辱,目前同中国签订
和约为时尚早。”注9伊藤博文也指出小山之所以行刺,是因为“以和为非”。注10所有
这些,足以说明小山丰太郎行刺李鸿章是为了破坏和谈,以便使rì本得以继续扩大侵略
战争,从而达到“对于中国的割让唯yù其大,发扬帝国的光辉唯yù其多”的目的。三月
三十rì,rì本山口地方法院以预谋杀人未遂罪判处小山丰太郎无期徒刑。山口县知事及
巡捕长则受到了革职的处分。注11
李鸿章遇刺事件发生后,rì本zhèng fǔ极为狼狈。对此,陆奥宗光写道:“我观察内外人心
所向,认为如不乘此时机采取善后措施,即有发生不测之危机,亦难预料。内外形势,
已至不许继续交战的时机。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归国,对rì本国民的行为痛加
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
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
地步。……而况位高望重之李鸿章,以古稀高龄初次出使异国而遭此凶变,显然容易引
起世界的同情。故若某一强国想乘机进行干涉,固可以李氏之负伤为最好的借口。”注
12陆奥这段话,表明了rì本zhèng fǔ有两怕:一怕李鸿章借此回国,中断谈判;二怕列强乘
机干涉。因此,rì本当局感到非常紧张。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皆来引接寺,探望李鸿章
的伤势,并表示“慰问”。睦仁天皇接到报告后,也“深为忧愁惋惜”注13,降诏曰:
“其凶犯,自应饬吏按照国律内最严之刑办理。兹特明降谕旨,通饬官民,钦遵旨意,
保我国家荣耀声名,庶不致再有此等狂悖不法之事,而损我国之光誉也。”注14并派侍
从武官中村大佐为特使,偕石黑忠惠,佐藤进两军医总监同赴马关,“慰问李病”。皇
后“赐与御制的绷带,并派护士二名前去侍养”。注15
当天夜间,陆奥宗光亲至伊藤博文下榻之处,密商对策。陆奥提出:“我皇室对于中国
使臣之优渥待遇,及一般国民之亲切好意,虽皆无可非议,但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仅在
礼遇上或社交的情谊上作表示,不另采取具有现实意义之措施,恐终不能使对方衷心感
到满意。故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请之休战,较为得计。如此,不仅对中国,
即对其他各国亦在事实上表现我国之诚意,同时由于我国jǐng察之疏虞,以致使其负伤,
结果自当影响媾和之早rì完成,此时我军再任意进攻中国,即在道义上亦不能无所缺憾
。”伊藤完全赞同陆奥的意见。但是,因涉及到停战的问题,必须征询军部的意见,便
致电在广岛的内阁阁员及大本营的重臣进行议商。不料除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外,多数对
停战持反对态度。大藏大臣松方正义、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农商大臣嘎本武扬、海军军
令部部长桦山资纪、参谋部次长川上cāo六联名复电称:“目下实行休战,对我国不利,
请再加以考虑。”注16
为了对停战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并经睦仁天皇裁可,伊藤博文乃于三月二十五rì夜离
开马关。伊藤抵广岛后,与文武重臣会晤,权衡停战的得失,大费唇舌,终于取得一致
的意见。于是,伊藤上疏曰:“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境地。反之
,清国却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