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2/2)
诸葛亮摇头苦笑道:“实不怎样!表面上说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但察举之制并无标准可言,全凭举荐者好恶。更兼为求得一官半职,行贿之风盛行;不但所荐者不实,还败坏官风吏治。此举断不可行!”
杨峰又问道:“曹魏前些时候以九品中正制举士,丞相又作何观感?”
诸葛亮继续摇头:“九品中正制无非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zhōng yāng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人来选拔人才。曹魏世族势力强大,必会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以我观之,不出数年所凭准则将会逐渐仅限于门第出身。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实为朝廷大患。”
杨峰钦佩的看着诸葛亮,察举之制积弊已久,但象诸葛亮这样一针见血看出问题所在的人实在太少了。单从这一点上说,孔明就比陈群高明上不知多少。
杨峰整理了一下思路,对诸葛亮说道:“所谓考举,就是将由人控制的推荐权力改成让有志向为国效力的人才一起参加甄选,朝廷择优录用。”
孔明认真想了想,点头道:“如果真能照此实施,至少可以保证了公平。可天下愿意入仕为官者不可胜数,又该如何甄选?”
诸葛亮这算是问到了考举的重点上了。其实说起来,杨峰所谓的考举制就是后世一直被人们所争论的科举制度。就杨峰本人的认识,科举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否则,英美就不会借鉴科举制建立了他们的文官体系;后世的考试制度也就是科举制的一种延续。关键在于,科举应该怎么举,考些什么,这才是重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谓不大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xìng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于是杨峰洋洋洒洒把知道的关于科举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告诉了诸葛亮,什么糊名和誊录,解试、省试和殿试,直说得口干舌燥。孔明却大感兴趣,时不时就其中不解之处发问。
杨峰心里暗暗叫苦,虽然在穿越之前他学的正是中国古代史,可最多只能知道一些制度的内容;象诸葛亮这般孜孜不倦地刨根问底,杨峰终于明白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好在诸葛亮毕竟是一代名相,杨峰有解释不清之处,孔明多半以为是他所虑不周,于是再细细推敲加以完善。这考举之制,就在杨峰绞尽脑汁的背书和诸葛亮殚jīng竭虑的补充下成型了。
看着诸葛亮将考举制度认真写下,杨峰不由长出了一口气。可孔明显然意犹未尽,随口又问道:“公望,这考举之制果然十分合理。只是,考举内容又该如何制定?”
杨峰苦笑一声,好在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于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以为,考举应分为文、武两科;文科考时事、策论、杂术;武科考骑shè、兵法。”诸葛亮连连点头,又在记录着什么,突然抬头问道:“这杂术又是什么?”
杨峰吸了一口气,仿佛在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杂术包括甚广,这里面包含了医药、种植、铸造、水利、天文、驯养、商贾等等。”诸葛亮皱眉道:“这些可都是末节小技,何以登大雅之堂?”
杨峰断然摇头道:“丞相此言差矣!或许在大多数士大夫看来,这些都是些不入流的东西;可对于国家而言,实在不可或缺啊!若无优良的医生和药品,瘟疫就会无法控制;同样在地里挖土刨食,为何产量会有不同?不同的技艺可以造出不同的兵器。丞相还以为这些仍然是奇技yín巧雕虫小技吗?”
诸葛亮愕然,半晌之后长叹点头:“确实如此,看起来杂术一事也属必须啊!”杨峰正sè道:“此事确实必需!”孔明思考一会儿,对杨峰说道:“我明rì就上朝向陛下奏明此事,不过,还有一事要请公望出马。”
杨峰苦笑应道:“丞相不必说了,我明rì去一趟江州,会会李严大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