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收获,赎罪(修)(1/2)
上海,ja区巨鹿路675号。
如今已是十月中旬初秋。
清晨六点,天空阴沉暗淡,稀薄的乌云在城市上空漂浮。
“哗哗……”
微凉的秋风细雨渐起,悄无声息的笼罩着这座被称之为“爱神园”的西式庭院。
雨水落在树叶上,发出细碎的雨声。
“嘶,有点冷,早知道出来的时候套件外套了。”
李小林提着公文包,走在林间的鹅卵小径上。
一滴雨水,裹挟着初秋的一丝寂寥萧索,穿过香樟树繁密的树干枝叶,滴落在她的脖颈上。
雨水湿润冰凉,往下缓缓流淌的微妙触感。
令她下意识缩着脖子打了个寒颤,后知后觉抱紧了身上单薄的红白格子衬衣。
随后加快脚步,迈着深棕色的皮靴踩过枯黄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
从林子里走了出来。
眼前是一座透露着岁月沧桑气息的西式庭院,具体风格是什么,李小林也说不太清,反正挺好看的。
大概是什么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吧?
听编辑部的老人说,这座庭院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实业家刘吉生先生,为了记念夫人陈定真女士的四十岁生日而建造。
当时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操刀设计,据说建造费的费用,折合白银高达二十万两。
庭院始建于民国1920年,1931年完工落成,距今已有六十一年的历史了。
期间经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也见证过许多特殊的历史事件,如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举办过盛大的圣诞晚会,美国将领、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也来这里参加过圣诞晚会。
到现在已过去六十多年,庭院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损,但幸运的是整体保存依旧完好。
“这大概就是物有所值吧?”
李小林举起公文包,遮挡雨水,笑道。
抬眼看去,庭院正中间的普绪赫喷泉,正涌动着清澈的潺潺水。
喷泉上方的大理石雕像,描绘的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爱神深情托起灵魂女神的画面。
这也是它得名“爱神园”的原因。
不过这座极具艺术气息的雕像,早已染上幽绿的青苔和灰暗的风化痕迹,手臂,头颅还有腿脚都有破损断裂的痕迹。
这是十多年前,在嗡嗡嗡中遭到的破坏,后来有工匠将其藏匿悄悄修补这才有了现在完好的模样。
喷泉对面是一栋造型古典优雅的穹顶式大楼,南立面采用了爱奥尼柱式的门廊,门柱上雕刻的复杂纹十分精美,但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已然模糊发暗。
抬头往上则是弧形的阳台,阳台四周镶嵌着生着红绣的铸铁雕栏杆,彩色的玻璃窗在雨天依旧闪亮,大楼顶部则是刻着壁画的圆形穹顶。
“不愧是在民国时期,就了二十万两白银建造的私人庭院,真漂亮。
若非到了新中国,恐怕很难进来看上一眼。
了好几个月,编辑部总算是搬完了,以后就要在这里上班,在这里生活了。”
李小林站在原地,任由毛毛细雨落在头发上身上,颇为感慨的望着眼前的一切。
她是《收获》的编辑,最近这两个月《收获》一直忙着搬迁,一部分编辑和工作要搬到这儿来。
他们原来的驻地在延安西路238号,但那里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驻地。
《收获》在79年复刊之后,就一直跟他们挤在一起,很多工作,很多编辑会议和作家的来往都在那里进行。
不过今年组织上批复了华东作协搬迁的决定,《收获》这个作协的下属单位,也跟着一起重新回到巨鹿路657号来。
为什么说是重新回来呢?
因为在1952年,上海刘氏家族将这座著名的“爱神园”捐赠给政府。
在1953年又移交给华东作家协会使用,正式成为华东作协的驻地。
不过在十七年时期,作协又被当时的zfp,以私人庭院过于奢华,恐被资本主义思想、享乐主义腐蚀中国文学的理由,把作协赶走了,后来这座院子也被封存了。
直到现在,他们作协才被允许搬回来。
“小林!在雨里面站着干什么呢?赶紧过来,正缺人帮忙整理稿件呢!”
不远处,传来一阵洪亮的呼喊。
李小林抬头看了眼,正是编辑部里处得不错的同事陈锦芳,正在喊自己。
陈锦芳和两三个早起的同事,正站在大楼一楼的大厅里,整理着各种杂物。
由于最近作协和编辑部搬迁,偌大的会客厅里堆满了台灯、桌椅、打字机、书籍、柜子等各种杂物、当然还有一箩筐一箩筐的书信和稿件。
“来了!”
李小林应了声,顶着公文包冒着雨水小跑过去。
“小林吃饭了没?”
陈锦芳将手里装满书信的箩筐递过去,随口问。
“刚吃完。”
李小林被迫将箩筐接了过来,其重量让她手中陡然一坠,惊讶道:“芳姐,这些都是这个月的稿件啊?这么多?”
“可不是吗,最近忙着搬家,大家伙都没怎么看稿件,于是一天天的堆积起来,你看还有整整五个箩筐的稿件没审,全都在这儿。”
“五个箩筐?这恐怕都快有好几百封稿件了吧?”
“没数,反正这个月咱们有得忙了!”
“啧啧,我感觉主编一会儿要是知道,肯定得发火了。”
李小林摇摇头,笑道。
“就你笑得出来。”
陈锦芳想到李小林的身份,不由怼了她一句,“走吧,别磨蹭了,赶紧都送上去!”
二人一人一个,吃力的抱着堆满书信稿件的箩筐走上大厅深处的旋转楼梯。
这栋大楼主楼是作协的,里面设有不少作家书房和创作室,巴金老先生就经常在创作室创作休息,《随想录》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东边是《收获》杂志社的,西边是《上海文学》和今年刚刚复刊的《萌芽》。
李小林和陈锦芳二人上上下下,搬了三趟,才把稿件搬完。
“呼呼……总算搞定了,累死了。”
李小林坐在自己工位上,喝了口热茶,喘息道。
“年纪轻轻就这么虚了,多锻炼锻炼身体吧。”
陈锦芳白了她一眼,趁着办公室的编辑们大多还没有来上班,蹲在箩筐前开始挑选稿件。
“哎哎哎!你真鸡贼啊!”
李小林见状也意识到这是个挑稿件的好机会,连忙凑过去翻找起来。
《收获》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赫赫有名的杂志社,和《人民文学》并列。
因此不管是文学新人,还是文学名家都会给收获寄来稿件。
但这对新人编辑来说,不是个好事,因为好的稿件轮不到他们。
“余桦?这谁啊?没听说过……一边去!”
李小林深吸一口气,在稿件堆里飞快的翻找起来,没听说过的统统丢到一边。
一连翻了几十封,最终在最底下,被一封厚得像大部头的稿件所吸引。
李小林将其抱起,视线扫过信件上记载的信息,暗道:“京城校尉胡同梧桐院,程开颜……”
“程开颜?!!”
李小林眼睛瞪圆,立马惊呼出声来,但又连忙捂住嘴。
又凑近仔细检查了一遍,这个地址和姓名就是她想的那个人。
就是那个捐款二十五万美金的大慈善家,大作家,大才子,大学者程开颜!
“你说什么?”
陈锦芳诧异的抬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