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竞技 > 财气纵横 > 口语艺术

口语艺术(1/2)

目录
好书推荐: 仙武变 逆袭之战 中华联邦之帝国再起 怪猎 大话黑客 岳小楼之无限进化 出租的星期四天使 死亡梦境对话 类似神话 别动我的女儿国

不喜欢看这些的可以直接无视,这份资料完全与本书没有任何关系。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语言艺术的高下,无疑是衡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追求。老舍生在běi jīng,长在běi jīng,“běi jīng给了我一切。”他非常熟悉并喜爱活生生的běi jīng口语,并毕生追求用既俗又白、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他曾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我总希望充分地依赖大白话”(《我怎样学习语言》)。这种大白话就是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活生生的běi jīng口语。综观老舍所有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正红旗下》、《龙须沟》、

《离婚》、《月牙儿》等等都是用质朴自然的大白话来叙写的。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神采各异;优美生动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无一不是用活泼传神的口语描绘出来的。对此,与老舍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běi jīng的地方sè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běi jīng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每一个书中的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běi jīng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这一点是在我们这一代的作家中独树一帜的”(《怀念老舍先生》,《民族画报》1978年第10期)。

学习和研究老舍的语言艺术,首先就必须抓住他的口语特sè和口语艺术,并以此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这便是本章分析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老舍对待口语的基本态度

水从源头起,话自根上来。老舍作品活泼的语言无疑同现实的口语有着水*融的密切关系,也同他对口语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密不可分。在这里,我们先谈谈老舍对待口语的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并得到有益的启示。

老舍写过几本谈创作经验和文艺评论的书,其中关于正确认识大白话,充分信赖大白话,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据初步统计,在《老牛破车》、《小花朵集》、《出口成章》、《老舍论创作》、《老舍文艺评论集》等几本书中,涉及这个问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较集中的就有《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我怎样学习语言》、《我的“话”》、《文学创作和语言》、《人物、语言及其他》、《怎样写通俗文艺》、《语言与生活》等篇什。在如此众多的文章中,老舍一再谈到他对大白话的看法,归纳一下,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我们应当爱自己的语言”

老舍多次呼吁,要热爱自己的语言。g在写于四十年代初的《我的“话”》中,老舍明确地说:“我说的是北平话,而且相当的喜爱它”,“它怎么说,我便怎么写”。正因为此,初涉文坛,“我一下手便拿出我自幼儿用惯了的北平话。”后来经过几番周折,他更加喜爱了大白话:“我自己的笔也逐渐的、rì深一rì的,去沾那活的、自然的、北平话的血汁……我只觉得这个作法给我不少的欣喜”。“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字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于车夫走卒的俗鄙;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我怎样写〈小坡的生rì〉》)到了五十年代初,老舍在《怎样写通俗文艺》中再次指出:“大众语言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应当爱自己的语言,像爱自己的面貌”正因为对口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作家的执着追求也就有了无尽的动力。

值得提出的是,老舍的语言观中还包含了语言与生活互相联系的内容。他多次指出:“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声音。”(《语言与生活》)因而,热爱语言,就必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他曾不止一次地以自己创作《骆驼祥子》的实践为例,论述语言和生活的关系:“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这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些“行话”或“泡蘑菇”一类的方言词,而是明白了车夫的生活,发现了他们的品质、思想、感情等等,再用活生生的大白话描绘出来,“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正如老舍所说:“运用语言不单纯是语言问题,您要描写一个好人,您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才能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普通的语言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文艺xìng的话了。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语言血肉相关的东西——生活。”(《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完全可以说,作家那清纯明净的口语大白话,正是他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如果说,老舍的口语化语言是清澈的溪水,那么,生活便是那源头的泉眼;如果说,其口语化语言是绚丽的花朵,那么,生活便是那肥沃的土地。

二、“我们必须相信白话万能”

由热爱生活,到热爱植根在生活中的大白话;又由热爱大白话,到放开胆子使用大白话去再现生活,这是老舍语言观的有机构成。他曾再三强调:“大众语言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白话中有金子,“要积极的去在大白话中找出金子来”。他还主张“用白话描写一切”,除对话之外,叙述、描写、哲理等等都应当也可以使用大白话。“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古代诗人才能用古雅的文字描写田园风景。白话也会。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儒雅的文字才能谈哲理。要知道,宋儒因谈xìng理之学,才大胆地去用白话,形成了语录体的文字。白话会一切”(《怎样写通俗文艺》)。对此,可以他作品中的例子来说明:

1)——好体面的小表!

——您听听,嘎登嘎登地响!

——这得多少钱?

——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您玩够了,不爱再要了,我还照数退钱!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茶馆》)

2)大姐来到,立刻了解了一切。她马上派二姐去请“姥姥”,也就是收生婆。并且告诉二姐,顺脚儿去通知婆家:她可能回去的晚一些。大姐婆家离我家不远,只有一里多地。二姐飞奔而去。(《正红旗下》)

3)街上的汽车东往的西来的,一串一串,你顶着我,我挤着你。大汽车中间夹着小汽车,小汽车后面紧钉着摩托自行车,好像走欢了的驼鸟带着一群小驼鸟。好像都要碰在一块儿碰个粉碎,也不是怎股劲儿没挤上;都像要把前面的车顶出多远去,打个毛跟头,也不怎么没顶上。车后面突突的冒着蓝烟,车轮磁拉磁拉的响,喇叭也有仆仆的,有的吧吧的乱叫。远处也是车,近处也是车,前后左右全是车: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仆吧吧的叫,把这条大街整个儿的作成一条“车海”。(《二马》)

4)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两头尖,幼小的时候不饿死,万幸;到老来能不饿死,很难。(《骆驼祥子》)

例1)是人物对话,例2)是作家的叙述语言,例3)是景物描写,例4)是带有哲理xìng的议论,但它们都是十足的口语大白话。例1)不必多说,其他几个例子的口语sè彩也都是非常浓郁的。如口语的词汇:“姥姥、顺脚儿、飞奔、毛跟

头、突突、磁拉磁拉、仆仆吧吧、也不是怎股劲、也不怎么、枣核、老来”等,口语的句式:“只有一里多地、一串一串、打个毛跟头、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吧仆吧的叫”等以及用枣核比喻穷人的命等等,都恰到好处。使作家的叙述,自然流畅,如述家常;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声sè俱全;哲理的阐述,通俗明白,鞭辟入里——用老舍自己的话说,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用顶通俗的话语去说很深的道理。”(《我怎样学习语言》)读着这样朴实自然的大白话,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同时对作家一再强调的“充分的信赖大白话”,“相信白话万能”有更深切的体会与共鸣。

第二节老舍作品语言口语化的两个特点

老舍作品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充分体现在词汇和句式两个方面。对此,我们在这一节中进行比较全面的客观的描写,然后再进行分析。

一、口语化的词汇

阅读老舍的作品,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具有强烈的口语sè彩的词汇。随手拈来一个例子,请看《骆驼祥子》开头的一段: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用词是如此的质朴自然,完全是家常口语的气息。据1983年3月15rì《长江rì报》报道,人们把《骆驼祥子》输入电子计算机,发现总共十一万字的小说,只用了2413个不同汉字,而且都是rì常常用的,由这些汉字构成的词汇也大都是通俗易懂的。《骆》是这样,其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三十年代,老舍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我没有算过,《小坡的生rì》中一共到底用了多少字;可是它给我一点信心,就是用平民千字课的一千个字也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我怎样写〈小坡的生rì〉》)那些通俗易懂的口语词汇,在老舍的笔下,一个个都神通广大,担负起描写一切的责任。这一点,读者很容易看出,故不再多说。\par老舍作品口语词汇还有一个重要特sè,就是常用具有běi jīng方言风味的词语。他曾说过:“我生在běi jīng,一直到二十多岁才去糊口四方。因此,在我写小说和剧本的时候,总难免用些自幼儿用惯了的běi jīng方言中的语汇。”(转引自胡絜青为《老舍作品中的běi jīng词语例释》所作“序”)这些语汇包括běi jīng话的词语、短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běi jīng大学杨玉秀编写的《老舍作品中的běi jīng词语例释》便收了1064条。除此之外

,老舍作品中还时常可见一些口语特有的词汇现象。所有这些,可以分为几点来谈。

1.běi jīng口语常用的词汇

在běi jīng口语中,有许多与普通话词汇不完全相同的、富有表现力的活的词汇。对此,老舍很熟悉并常在作品中使用,使得其作品语言带上了浓郁的běi jīng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例如,běi jīng早期口语中表趋向的词有“起来”和“起去”两个,现只剩下前者,而在老舍的作品中却保留着“起去”的用例:“哎呀,哎呀,又高起去了,刚一喘气,忽——又头朝下落下来了!”(《小坡的生rì》)“唐先生自己没有什么资格,所以虽然手笔不错,办事也能干,可是始终没能跳腾起去。”(《文博士》)这里的“起去”,既很好地表达了动作的趋向——与“起来”不完全相同,“起去”似乎有渐趋远去、上升的意味,同“高”“跳腾”等动词语义相适应;又含有浓厚的běi jīng口语sè彩。又如,表不定时间的代词,书面是“什么时候”,一般口语中是“多会儿”,而在老舍作品中则是“多咱”和“几儿”。这都是带有轻度běi jīng方言sè彩的口语词。例如:“多咱钱到多咱搬铺盖”(《牛天赐传》)“你念我听,多咱我听明白了,多咱往下念”(《二马》)“不这么奔,几儿能买上车呢?”(《骆驼祥子》)在老舍作品中,类似这种有强烈běi jīng风味的词语还十分常见,而且涉及多种词类。例如:

(1)口语名词类

程子我不是到上海去了一程子吗?(《骆驼祥子》)

jīng气神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jīng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同上)

赶明儿你赶明儿回新加坡的时候,到二马路听听去,就明白了。(《小坡的生rì》)

今儿个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茶馆》)

白毛汗丁二爷听见张大哥的语声慌忙藏在里屋去出白毛汗。(《离婚》)

(2)口语动词类

当你当是作了猴王,我就怕你呢!(《猫城记》)

拌嘴老郑不想拌嘴,而只终rì提着心,手心上老出着讨厌的冷汗。(《火葬》)

砸了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龙须沟》)拧咕让了三四次,他才不得已的,像一条毛虫似的,把自己拧咕到首座。(《四世同堂》)

咂摸好!王掌柜,我可有洋朋友,你咂摸咂摸,这个滋味儿吧。(《正红旗下》)

泡蘑菇我那口子没毛病,就是不好好地干!拉不着钱他泡蘑菇,拉着钱,他能一下子都喝了酒!(《龙须沟》)

(3)口语形容词类

毛jǐng察毛了,他看了看牛老太太的穿张,开始收兵……(《牛天赐传》)

大气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的大气。(《骆驼祥子》)

新新喝完了酒,更新新了,那个老家伙给了酒钱。(《二马》)

钻心每一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骆驼祥子》)

拌蒜二强子的眼睛瞪圆,两脚拌着蒜,东一晃西一晃的扑过来。(《骆驼祥子》)

(4)口语副词类

愣哼,到了国内,反倒一天到晚皮鞋擦着土路,愣会找不到个事;他真想狂笑一场了。(《文博士》)

将将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四世同堂》)

横是爸,老师说话,我不懂,八棱脑袋的也不是懂不懂,横是他懂……(《牛天赐传》)

反正往下说呀,王五!都说了吧,反正我还能拉老婆舌头?(《黑白李》)

(5)口语连词类

饶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饶这么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满打满打自己真是块废物——怎能呢——大概也不必很为生计发愁了。(《文博士》)

但分你知道,干你们这行的但分有法,能扔家伙不能?(《上任》)

随手儿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和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骆驼祥子》)

以上所列只是举例xìng质,在老舍作品中这类běi jīng口语词是俯拾即是的。一般地说,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规范词语,例如:jīng气神/jīng神,赶明儿/明天,今儿个/今天;当/以为,拌嘴/吵架,砸了/失败;毛/慌,大气/大方,新新/新鲜;愣/竟,将将/刚刚,横是/大概;饶/尽管,满打/即使,但分/只要等等。有些词同规范的相比在读音上有变异,如“程子”应为“阵子”的异形,“新新”应为“新鲜”的异形。类似例子还有:“就是对那些花生,似乎也没心程去动。”“谁知道刘老头子怎么把钱攘出去呢,他和虎妞一个铜子也没沾润着。”(均见《骆驼祥子》)“心程”应是“心肠”的异形,“攘”应是“扬”的异形,作家根据口语的音变,如实地记载下来,明显增强了口语sè彩。

běi jīng口语中还有些词语在规范的普通话中似乎没有相应的对换词,这在老舍作品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敢情”:

1)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黑白李》)

2)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柳屯的》)

3)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jīng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jīng神。(《牛天赐传》)

例1)表示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例2)表示原来即已如此的情况,例3)表示轻度的转折。这个词表示的多种不同意思,规范词中似乎难找到对应的词,而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在老舍作品中是相当高的。既有助于准确地表情达意,还给作品语言带上浓浓的běi jīng风情。

另外,běi jīng口语中儿化词的现象在老舍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如“门脸儿、就手儿、赶明儿、叫座儿、闲盘儿、一边儿、自个儿、随手儿、混混儿、眼泡儿、招儿、当儿、窝儿、脏字儿、半空儿、派头儿、抠门儿、闹气儿、死心眼儿、想法儿、溜弯儿、买好儿、劲儿、好儿、热心肠儿、脑门儿、人味儿、有谱儿、事由儿……”这些,也都使其语言带上了běi jīng口语所特有的亲切、自然的韵味。

2.běi jīng口语的惯用语

老舍作品中有大量的生动的惯用语,也使其语言富于běi jīng口语sè彩。这些惯用语包括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等。先看分类及例子:

(1)俗语类

1)……好像人活到五十就应该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都似乎与理不合。(《二马》)

2)这需要眼光,手段,小心,泼辣,好不至都放了鹰。(《骆驼祥子》)

3)年头一旦大改良起来,我们的小改良全算白饶,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有什么法儿呢!(《我这一辈子》)

4)你看着,多咱他们欺负到我头上来,我教他们吃不了兜着走。(《龙须沟》)

5)是呀,办婚丧大事的人往往倾家荡产,难道亲友不应当舍命陪君子么?(《正红旗下》)

类似例子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大水冲了龙王庙”“揣着明白的,说胡涂的”“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一个萝卜一个坑”“陈芝麻烂谷子”等等。

(2)谚语类

1)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小坡的生rì》)

2)老李,自从我一和你见面,心里就说,这是个朋友,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离婚》)

3)虽然这样,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到底还得算是阔家。(《文博士》)

4)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块儿出来作战的朋友,比亲兄弟还亲。(《火葬》)

5)他的牌打得很好,可是他知道“喝酒喝厚了,赌钱赌薄了”的格言,不便于天天下场。(《四世同堂》)

类似例子还有“解铃还是系铃人”“不听老人言,祸事在眼前”“新鞋不踩臭狗屎”“一寸光yīn一寸金”“既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丁是丁,卯是卯”等等。

(3)歇后语类

1)闹散了会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假若zhèng fǔ马上施行自治,我们无会可恃,岂不是“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吗?(《老张的哲学》)

2)哼!也不是咱的命不好,还是冯大人的运不济;还没到任呢,又撤了差。猫咬尿胞,瞎喜欢一场!(《我这一辈子》)

3)“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骆驼祥子》)

4)松儿大爷摇了摇头。夏大嫂是蛤蟆垫桌腿,死挨!(《柳屯的》)

5)朋友们每逢对他提起婚姻的事,他总是摇摇头,说:“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了!”(《四世同堂》)

类似的例子还有“吊死鬼说媒,白饶一番舌”“猪八戒玩老雕,各好一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小鹞子拿刺猬,错睁了眼”“一条绳拴着两蚂蚱,谁也跑不了”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老舍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多取自民间下层生活之中,具有活的生命力。这同其作品语言浓郁的běi jīng口语sè彩是相得益彰的。

3.省略式的口语词语

在běi jīng口语中,由于说话的频率较快,常常会出现一些合音省略现象,如当今běi jīng口语中“不知道”便因语急省常变成“不道”。老舍的作品以口语为基本素材,自然也保存了许多类似的省略式的口语词语。例如:

1)也不是谁把话匣子片上在马先生的脑子里啦,一个劲转,耳朵里听得见,吱,吱,嗡,嗡,吱嗡,吱嗡,一劲儿响。(《二马》)

2)酒量不大,将要吃过量的时候也不怎么就想起太太来,于是没喝醉。(《牛天赐传》)

3)大家在一处为什么?为是哄。于是我们便开始哄。(《猫城记》)

4)多咱你的小婆子跟拉车的跑了,你大概也不敢出一声,你个活王八!(《四世同堂》)

5)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正红旗下》)

这些例子中的“也不是”“也不怎么”“为是”“你个活王八”“大概可是”等都为语急省的口语词,与它们相应的词语形式应为“也不知是”“也不知怎么”“为的是”“你这个活王八”“大概可能是”等等。这种词汇现象在老舍作品中是较为常见的,仅《正红旗下》不到十万字的篇幅中就有七次。如此活泼自然的语急省词语,正是活生生的口语的真实记录。

4.特殊用法的口语词语

在běi jīng口语中,有些词语的用法比较特殊。如双音节词中插入一个虚词,使之离合,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口语表达现象。从语法上看,这属于一种词法上的变化,但从词汇上说,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口语词汇现象。老舍作品的浓郁的口语意味,也与保留了大量的特殊用法的口语词语有关。在老舍作品中,经常插入双音节之中的虚词,主要为:“了”“着”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

(1)插入“了”

1)天赐扫了兴,平时净和纪妈夸口,他会这个会那个,原来他治不住一条驴!(《牛天赐传》)

2)她极快地想到,他也许是阵了亡,而松叔叔先得到了消息。(《火葬》)

3)紧走了几步之后,他后了悔。(《四世同堂》)

4)他不愿看老人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认了输。(同上)

5)霜清老人高了兴便到山巅拿个大顶。(《正红旗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仅《正红旗下》中就还有:生了气、着了急、发了慌、为了难、用了功、冒了火、吃了亏、忘了本、造了反、垮了台等等。

(2)插入“着”

1)马威努着力,随着伊牧师把箱子全搬到行李房去。(《二马》)

2)小顺儿拿着豆角还不肯放弃了看戏,瑞宣耐着烦说……(《四世同堂》)

同插入“了”表示完成态相比,插入“着”表示正在进行,也是属于口语的用法。

在老舍作品中,“着”的用法除了插入双音节词中以外,还有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用在表示比较级的形容词之后,例如:

3)温都姑娘的年纪比她母亲小着一半。(《二马》)

4)他一定会成个更大着许多的人物。(《牛天赐传》)

类似的例子还有:多着、少着、高着等等。

二是用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后,例如:

5)白受他的茶叶不带他们出去逛一逛,透着不大和气。(《二马》)

6)她一定是红着心想抓到个博士,何不将计就计呢?(《文博士》)

7)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四世同堂》)

类似的例子还有:苦着、烂着、显着、歪着等等。

三是用在双音节叠音词之后,例如:

8)马来小姑娘撩着裙子,头上的小髻向前杵杵着,拼命的跑。(《小坡的生rì》)

9)小马褂,袖儿肥阔而见棱见角,垂手吧,袖儿支支着……(《牛天赐传》)

10)一想起爸爸的坟就想起城外的月牙儿——在野外的小风里歪歪着。(《月牙儿》)

类似的例子还有翻翻着、出出着、卷卷着、爬爬着、弯弯着、伸伸着、扣扣着等等。所有这些用法,都带有较为浓厚的口语气息。

除了经常插入“了”“着”之外,老舍作品中还有其他的插入方式。如插入“的”、插入“点”:

1)事实上,他很成功,他不晓得怎么成的功。(《牛天赐传》)

2)不知是谁设的计,要把大会开得这么有戏剧xìng。(《四世同堂》)

3)看常二爷回来,她更高点兴。(《四世同堂》)

4)我并没多大用处,究竟是在家可以给他们仗点胆!(同上)

此外,还有插入人称代词的情况,如:

1)我只是每天早晨去,一点钟走,正合我的适。(《二马》)

2)哎,没敢惊动亲友,这怎说的,又劳你的驾,来看看小孩吧。(《牛天赐传》)

3)平rì,他们在墙根撒尿,我都要讨他们的厌,上前干涉;他们怎能不恨恶我呢!(《我这一辈子》)

所有这些特殊的插入词语现象,既形成了老舍作品用词的一种风格,又是活生生的口语的真实记录。

5.口语化的后缀

běi jīng口语词的形式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儿化”现象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通常带上某种生动、形象化的后缀,如水——水汪汪,绿——绿油油,红——红通通,干——干巴巴,老实——老实巴焦,等等。老舍作品中类似的口语化后缀也是随处可见的。这特别表现在形容词方面,如“白花花、臭哄哄、毒花花、冷飕飕、活生生、气哼哼、黑咕咙、傻不噔、慢腾腾儿、蔫乎儿乎儿”等等,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例子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发现一些较为特别的后缀。例如“巴(吧)”:

1)洗脸得俩人按巴着。(《牛天赐传》)

2)直到牛老太太来到,他才把老刘妈卷巴卷巴抱到她屋里去。(同上)

3)可倒好,我这一家子,老少里外,全是巡jǐng,凑吧凑吧,就可以成立个jǐng察分所。(《我这一辈子》)

4)老二的小干脸僵巴起来。(《四世同堂》)

又如“不唧”:

1)眼珠上横着些红血丝儿,下面还堆着一层黄不唧的朦。(《二马》)

2)老那么笑不唧的,似乎认识你,又似乎不大认识。(《牛天赐传》)

3)空山懒不唧的,又相当得意的,点了点头。(《四世同堂》)

大致地说,“巴(吧)”多为动词后缀,“不唧”多为形容词后缀。与此相应,老舍作品中也有一些专用为名词的后缀,例如:

1)有的是职业虽不大正常,倒也颇发财,冬夏常青的老穿着洋服啷当的。(《mín zhǔ世界》)

2)你们一个个的皮鞋呢帽啷当的,孙子,你们是孙子!(《四世同堂》)

3)来的是rì本人,还有不包庇坏蛋琉璃球儿的?(同上)

“啷当”,“琉璃球儿”都是名词的后缀。以上各种词的后缀都有十分明显的口语sè彩。

6.口语的语气词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还有一个特点:通过语气词(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来表情达意。在老舍作品中,大量的语气词也是其口语特sè的突出表现之一。人物对话自然不必说了,例如: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二德子,你威风啊!

——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茶馆》)

几个语气词便使人物的口气声息活在了读者面前。至于一般的叙述语言,老舍也注意语气词的运用,例如:

玩票是出风头的事,姑母为什么不敢公开承认呢?他也许真是个职业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对头:那年月,尽管酝酿着革新与政变,堂堂的旗人而去以唱戏为业,不是有开除旗籍的危险么?那么,姑父是汉人?也不对呀!他要是汉人,怎么在他死后,我姑母每月去领好几份钱粮呢?(《正红旗下》)

一连用了五个语气词,恰到好处,正是口头讲故事的口气和神态。

běi jīng口语中还常有两个语气词合用的现象,老舍的作品亦有反映。例如:

1)北边不是打仗哪呢,火车rì夜运兵,什么东西也来不及了。(《蜕》)

2)战争已经到了头上,怎么这样快呢?rì本兵不是在天津附近打呢吗?(同上)

3)我的儿子山木少尉在河南阵亡的了。(《四世同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了 目录
新书推荐: 末世:开局美女返利,我建立了女儿国! 星际大秦:我是秦二世 异常纪元 主扫我 葬礼 灰雾末世,模拟成神 同时穿越:全都不是人! 人类灭绝后:我连结了人类史 这个武圣肉的可怕 恶梦调查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