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上威(1/2)
此刻退守禹丘的风国右路大军,经过几天休整并与元世骥联络后,卫连山决意兵分两路,一路由其率领,亦是主力,约十万余人,前出五十里,保持对上阳城北面的压力;另一路则由邓公然率领,五万余人,于上阳城西面与元士骥大军汇合。显然,风国大军决意把上阳城西面作为主攻方向。面对敌人如此攻势,太后与侯方士商量后决定,在上阳城西面三大门集中十余万军队,由薛怀义指挥,其中一部分依城驻扎在外防守,保持适当主动。北面三大门集中五万余军队,由上阳城守备李兆指挥,全部在城内防守。南门和东门,总共防守兵力不过三万,另外还有一万余人的预备队,整个上阳城的防务由侯方士全权负责。实际上在此之前,自罗山而来的三大派武道人士以及其他各地各派武林人士已经到达了上阳,太后只让温可璧接待了三大派人士,其余人等在上阳城外听侯,但去留可由其等自行决定。现下,虽然上阳兵力不足,各派武道人士进驻,能够让防务更加巩固,但三大派之外的武道人士不仅鱼龙混杂,易让风国暗探混入,而且多数并非仁人志士,只为博取功名而已,如此平添变数。三大派则不然,其人等皆有备案,有据可查,尤其在永宁皇门成立期间一直与大华一直保持密切沟通配合,是比较可靠的外援力量。此次而来的千余武道人士,据城而守,足可当几万大军。故侯方士也对其等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神剑门被安排在西大门,金刚寺被安排在北大门,而浩然门则与预备队在一起,以防不测。上阳城的老百姓还有下级军士都对即将到来的攻防战,信心满满,因为大华虽然失去了国主,但当今太后睿智**,可cāo持大局;海州虽然被敌人攻占,但敌人大军统帅此刻就被圈禁在上阳城中;虽然敌军人多马壮,但是上阳城亦是城高墙坚,且有大华二十多万军士驻守,如此等等表面情况的对比,让上阳城中还有大华各地的子民对这场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与宫外的斗志昂扬相比,此刻在宫中与太后商议的侯方士等则顾虑甚多。“太后,城中布防一切已然妥当,物资补给也很充足,当前应对应无大碍。”侯方士恭敬的言道。
“侯将军,辛苦你了,来,这边坐下!”太后同时也示意侧立一旁的温可璧坐下。“不知侯将军还有什么需要的,只管说就是。”
侯方士不假思索言道:“臣奏请太后发放宫中之粮于城中百姓,以安民心。”
“如此甚好,温大人你出宫后即刻去办。”太后转而面向一直静默不言的的温可璧说道。
“太后,宫中之粮已然不多,如此的话,不过三五rì,只能以市面上的粗粮为食,而且宫中之粮只为确保万一,一旦城中饥荒,可保宫中无忧。还请太后三思。”温可璧起身俯首言道。
侯方士闻言起身正yù奏言,太后轻一罢手言道:“温大人所虑甚详,心系我大华皇室贵胄,让我心里着实感到宽慰。只是此刻上阳被围,希赖全城百姓和众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当不分宫内宫外,亲疏贵贱。我大华皇室宗亲亦是大华子民,自当出一份力。不仅我皇宫内院出钱出粮,凡在京皇亲贵胄及官吏,一律拿出一半衣食俸禄,慰问前线军士。温大人,作为百官首辅,你可要向大华文武百官做出榜样啊。”
温可璧闻言先是心内稍宽,方后一惊,竟无言以对,只得言道:“臣谨遵懿旨,臣这就去去办。”言毕告退。
一旁侯方士闻言大悦,心道大华有此太后国母,实乃大幸。当下直言道:“臣斗胆问一句,不知忠王殿下现在何处?”
太后闻言皱眉,不悦之sè渐露。侯方士见状顿时仆倒在地高声道:“臣死罪!死罪!”话语尾音尚在殿内,那一刻寂静,侯方士方体悟到上威。
“忠王他已不在京中,现已到罗山关寇老将军那。”太后突然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