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回家(1)(2/2)
无奈的莫卧尔将军只好吹响集合号,他们损失了上百人,却还没有看出敌人的虚实。莫卧尔老兵认为他们这次真的遭遇明军jīng锐部队了,大概有半个营。
许进臣的战局判断能力,剑兰的战场判断能力和领军能力,将两百多乌合之众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借助山林的掩护,莫卧尔人仿佛笨拙的猩猩追打歹毒的黄蜂,被叮的满头大包却无可奈何。
莫卧尔将军在士兵伤亡超过三百的时候发狠了,他判断袭扰的明军没有对抗他的大军的力量,所有的进攻不过是掩护道路前方的移民,在这个判断下,他放弃了无力的纠缠,索xìng领军沿大道快速前进,追赶前方的移民。
许进臣看出莫卧尔人的意图,马上知会剑兰,然后,他们将所有人集合在一起,针对莫卧尔的一字长蛇行军队列,猛攻莫卧尔的后线。莫卧尔将军果断放弃了后线大约五百多人,命令他们就地坚守待援,他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追上并消灭明国移民大队,然后回身支援。
迫使莫卧尔后线转入防御状态,许进臣留下锁欢和一个小队牵制,叮嘱锁欢尽可能摆出猛攻的架势,至少维持一个小时。然后,许进臣故伎重演,再次切断莫卧尔后线大约五百人,留下剑兰领着一个小队牵制他们。
在第三次截断莫卧尔军后队的时候,莫卧尔将军感觉情形不妙,他的部队只剩下一千多人,如果再遭遇明军的沿途伏击,他的军队就要被彻底打散了。就在莫卧尔将军犹豫着要不要继续追击的时候,游骑兵报告发现了移民大队的存在,距离他们不到十里地,这让莫卧尔将军下定决心继续追击。
许进臣确定移民已经和第三个休息站的留守部队会合并且留守部队已经做好阻击准备之后,命令部众偃旗息鼓,静静地躲在树林里。
突入起来的安静让莫卧尔将军终于疑神疑鬼起来,然后,前队的交火让他确信明军已经撤出战斗,绕道返回阻击阵地了,因为前队已经报告明军的阻击阵地似乎经过细心安排,但准备仓促,这个报告让莫卧尔将军感叹自己的英明:明军的sāo扰不就是为了多出时间营建阻击阵地吗?
负责正面阻击的一百多人都是不怎么听号令的刺头,否则也不至于赖在原地不走。军事训练有个常识是:喜欢恃强凌弱的人都是蠢材,会将自己的感情sè彩带入训练,一开始是找乐子,但过不了多久,乐子没有了,他们便会垮掉,再也提不起jīng神(注)。训练有素的军队里不需要刺头,但刺头有时候的确能发挥出最强的作用,比如,他们的血气之勇,来自他们的桀骜不驯,原因是这些刺头总是自以为是地过高估计他们的才能,并且死鸭子嘴硬,硬挺起来的倔强比普通士兵强的多,运气好的指挥官可以依靠他们创造奇迹(几率大概万分之一)。
许进臣安排刺头正面阻击不是出于他的创造思维,不过是他无奈下的选择而已,要不是路上碰到了剑兰派来的求援骑兵,他甚至连提前通报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唯一可以依托的就是有利的地形:看起来像盘着一对钳子的螃蟹。原来想打伏击,现在变成了依托钳子打阻击了。
莫卧尔人攻破阻击线是许进臣认为的最佳出击时机,那时候,自认为胜利的莫卧尔军正是防备最松懈的时候,不过,这种做法无疑等于放弃正面阻击的部队以及阻击部队背后的普通移民。如果是久经沙场的明军军官,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最利于胜利的选择,但没有见惯生死的许进臣终究有些不忍,他只好在心底给自己借口说,如果阻击部队表现不好,也就只有牺牲他们了。
有利的地形,两门猪仔炮的作用,还有移民少年儿童(注)帮着装弹,阻击阵线的阻挡时间大大出乎许进臣的预料,也让莫卧尔将军气得暴跳如雷,许进臣出击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将军身边只剩下不到两百人的护卫,其他人要么派去进攻,要么躺在地上等死。
许进臣此时手上的兵力也不多了,区区八十多人,并且战斗力并不比莫卧尔兵出sè,但熟练cāo作的枪械终究占据上风,这个时代的战术多带有冷兵器时代的特征,火枪的作用更像是超长的长矛,并且杀伤力比长矛强的多——子弹更难以防备。
莫卧尔将军的卫队在接触前被打死打伤近百人,最糟糕的是身先士卒的将军被打伤了,肉搏战中,被火枪shè击打乱阵脚的卫队被冲的七零八落,虽然人数占优,却仿佛一群蚂蚁围绕一只蚯蚓,反而是民兵在任何方向都占据武力上的优势,而卫队的兵力优势很快在巨大的伤亡下失去。
发现将军危险的莫卧尔军慌忙从正面,侧面的战斗中撤下来,援救生死一线的将军大人,他们的撤离战斗太慌忙,自然免不了被狠狠追打了一路,那些刺头很多没发现许进臣的到来,还以为是自己击溃了敌人呢。
莫卧尔人会合起来还有六七百人,但他们已经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勇气了,许进臣在莫卧尔人会合之前就选择了撤退,他从不认为自己能够消灭这支莫卧尔军。
双方完全脱离战斗,莫卧尔人垂头丧气地在移民(民兵)的火枪火炮欢呼声中离开,他们的将军被简易的担架抬着,不知死活。
许进臣在休息站等待了一天,陆续归队的人员有两三百人,再次出发时,他们又有了五六百人,损失了一半。
莫卧尔军撤入就近的城镇,三千人已经不到两千,五千土兵更只剩下一千多,他们俘虏了大约三十几个明国移民,为了安慰受伤的心灵,醒过来的莫卧尔将军将这三十几人以异常残忍的方式处死了。
注:
该句话来自《星船伞兵》,电影《星河战队》的原著。
也许,战场气氛的适应能力,少年儿童要比成年人要强大,炮弹和死尸能吓住不少成年人,但小孩子,他们根本不会把死尸当成一回事情,纯洁的他们,顶多把死人当成“不会动的人”,没有太多是非观念,杀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只是个比较“夸张”的游戏,也许,害怕爸妈的惩罚更多于来自伦理上的自责。不确切的资料显示,少年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比成年兵还稳定,比如在非洲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