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南亚征服史 > 第四十四章 回家 (4)

第四十四章 回家 (4)(2/2)

目录
好书推荐: 诸宇宙法则 傲剑玄天 勇士之剑 幻剑侠踪 非常月老 苍玄道 万咒成仙 幻世成哀 我的女仆是只鬼 记者生涯

私兵首领不置可否,私下里根本不把许进臣的提议当回事,剑兰小心提醒肖凤芷,让她注意许进臣是不是过度伤心,发疯了。

四月中旬,私兵们再也不能忍受担惊受怕的等待,自发劫掠城中的普通民众,私兵首领有心试探王宫守卫的反应,没有做出任何约束。暴乱愈演愈烈,不仅私兵,就连孟加拉军也开始抢劫自己的首都,许进臣以王宫侍卫长的名义要求孟加拉国王再次开放国库,平息暴乱。孟加拉国王害怕明军(私兵)攻击王宫,被迫同意。

“大家不要急,每个人都有,拿了钱好好办事啊。”许进臣很有些天真地劝导私兵和孟加拉士兵。

从决定留守达卡开始,许进臣就入魔一样地不断筹划怎样守住城市,他认为,如果他能够守住孟加拉城,一定能够挽回明国的信心,很快,明军就可以卷土重来。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以孟加拉的富有,一定能够集合足够力量拖垮莫卧尔人的围城,他甚至联络欧洲人,希望从他们那里购买到海军的支援。

“他疯了。”即使是许进臣的嫡系,也无法接受许进臣的执著,他们觉得许进臣真是太天真了。

肖凤芷理解许进臣天真举动下的悲伤——他不愿意承认事实,所以她几乎是以母爱的关怀来安慰和开导许进臣,同时很理解地在背后帮助许进臣整合能整合的力量。

四丫从不关心许进臣以外的世界,也不知道什么是大势所趋,她也帮不上许进臣什么忙,但这段时间她得到的宠爱胜过了一切,因为整个达卡城大约只有她是坚决相信许进臣的做法很英明,许进臣将她引为平生第一知己。

能走的人差不多都走光了,周顿平在撤退路上引起统帅部重视,有望重新恢复参谋职务,他带走了自己的妹妹;进臣旅残部只剩下不到二十人,只有四个人还能继续服役,许进臣不忍心留下他们,关照统帅部推荐他们入学军事学院,谋个更好的前程;蒙奇明军的四十几个老营官大多阵亡,幸存的几个好心营官劝诫许进臣离开未果,遗憾地道别了,作恶多端的萧全村活下来,他有心留在达卡城发财,被许进臣毫不犹豫地拒绝,他讨厌没有原则的屠杀。

“最后,还是要依靠自己家乡的人啊。”肖凤芷四处联络熟悉的人,最后留下的只有许肖两家的族人,至于其他人,哪怕许进臣从田家集李家庄带回来的人,他们留下来也是为了钱财,绝对不会与许进臣共患难的,她只能暗暗地,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仿佛对一切茫然不觉的许进臣。

国库重新打开的当天,私兵和孟加拉兵都疯狂了,一旁监督的两百王宫守卫没能及时开枪阻止,转眼间被疯狂涌入的人群淹没。疯狂的抢劫持续了整整一天,国库中上千万两银子的财富被士兵和问讯赶来的土著洗劫一空。

“我们发财了,我们要回家了!”在许进臣万分期待的目光中,私兵和孟加拉兵一哄而散,他们的衣服口袋里塞满了金银珠宝,除了在乎怎么把它们花光,他们什么都不记得了,包括国库打开前他们的承诺和誓言。

空荡荡的金库无声地嘲笑着许进臣,只有王宫守卫们担心地看着这个“过于尽职”的许将军。

“发财了,回家了,哈哈!”许进臣手舞足蹈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疯子一样地呼喊,四丫紧跟在他身边,在他的后面,是肖凤芷和剑兰以及二十几个许肖两家的族人。

锁欢,田家兄妹,还有几个土匪和李家的人在远方远远观望,他们脚下沉重的包裹在阳光下反shè着金sè的光芒,他们拿不定主意是否要留下来。

“许哥,不是我不讲义气啊,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锁欢叹口气,转身,却发觉没有人回应他。

“我的命是他救的。”田草MM忽然对锁欢说。

“老子光棍一个,吃喝玩乐,哪不一样?”某土匪说。

“我们大小姐留下了。”李家的人很直接。

锁欢无语。

------------------------------分界线--------------------------------------

《艰难行军》就到这儿吧,本来还有几节是有关行军的,放下一卷了。

主角的心态转变本来很微妙的,但写不出来,唉。

注:

看过《鲁宾逊漂游记》的读者应该能知道,欧洲人殖民美洲并不是直接侵占现有农田,而是通过购买山林荒原,再开拓成庄园。印第安人的农业极为落后,大多数都是渔猎或者刀耕火种,殖民者必须首先开荒,将“生地”变成“熟地”然后才能耕作。本朝知识分子下乡时期,“北大荒”变“北大仓”是最近的真实记载,殖民地开发绝对不是轻松的事情。黑人奴隶在殖民开发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并不代表殖民者就可以坐享其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温习一下《鲁宾逊漂游记》,其中有很多殖民者开荒种地冒险的情节,一点也不浪漫。

某玄幻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评价儒家:让统治者理解自己的职责,让人民知道自己的本分,所谓牧民而治,极端的说法是愚民——类似的说法记得是在一本英国人写的哲学史上看到的,与国学大师相比很肤浅,但很好理解:儒家的核心是伦理,将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家族,儿子顺从老子,妻子顺从丈夫(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只要遵循了伦理,国家就有秩序,有秩序就能安稳,所以中国历朝都崇尚“以孝治天下”。

从伦理到道德,过度的追求往往会导致极端,从《二十四孝》,《列女传》(?)中的表态可见一斑,什么母亲婆婆想吃肉,没钱买肉的儿子儿媳割自己大腿肉之类的。历史上,士大夫为了表现自己的高尚情cāo,对己对人以致到了残忍的程度,比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活活饿死自己七岁的小女儿,仅仅因为小女儿没有遵从“男女授受不亲”,接受了一个老男人(?)送的松糕。

关于孟加拉国库,详情见印度相关,英国人(十八世纪中期?)当时从孟加拉国库劫走了3700万英镑的财富,如果那个时侯还是金本位思想,大约相当于,呃,除非是那个来自《全球通史》(美国:L#8226;S#8226;斯塔夫里阿诺斯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国)的数据有误,相当于16782937.649公斤的黄金!!十九世纪(?)的《傲慢与偏见》中,男主角年收入上万磅就能让一群女人羡慕地发qing,3700万英镑是什么概念?假使换算成银两,哪怕只有五千万两,那也是整整两千五百吨(如果不是那时候的计量单位小于现代的两,则万两等于半吨)!!

阿弥陀佛,好多小说的主角动不动就能拿出几百万两白银(黄金),好可怕!!

)以下属于相关殖民的题外话,与注释关系不大,本书也不会给出额外板块: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进程相对美洲要轻松,因为印度的农业很发达,社会体系也很完整,与其说是殖民化,倒不如说是直接的掠夺。英国人甚至不需要殖民印度,他们只需要派人征税就行了,所以,印度的殖民庄园很少,不像美洲,到处都是武装起来的大小庄园主(华盛顿只是无数庄园主的代表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国殖民南亚的进程给土著造成的伤害更大,更直接,因为移民抢走了土著的农田。不过,底层土著可能感觉不到明国的侵害,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农奴,他们不过是换了个主人,受创最重的是土著社会中层的地主阶层。

和英国人一样,明国也会保障土邦主的基本利益,比如,让移民庄园向土邦主缴纳一定护赋税——反正经济化庄园农业的收益要高于传统农业,移民们缴税之后也有赚头。但移民的傲慢是很明显的,所以双方的摩擦可能要比英国人的殖民化频繁,帝国殖民zhèng fǔ当然不能让移民吃亏,否则,移民流失将违背帝国殖民法。为了尽可能消除摩擦,殖民zhèng fǔ只能想法消除土邦主的数量,逐步收回土地所有权,这一点也与英国人是一致的,英国人的做法是制定苛刻的继承法,让土邦失去继承人,再合法收回,著名的占西女王(印度大起义,见印度相关)就是因为失去继承权而奋起反抗“暴政”。

不过,英国殖民化的基础是上层渗透,明国殖民化的基础是大量移民,这势必导致不同结果:明国殖民将从根本上改造南亚,英国人的殖民只是从旧有体系中擭取利益。英国人留下的是一个极端贫穷的保留传统的印度(上层被英国化),明国也许留下的是一个汉化的印度。

下一卷不太好写,废了好几万字了,郁闷。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