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前路茫茫(本书完)(2/2)
银行卡里面是你为我垫付的医药费,我不能花你的钱为我治病,我知道你也并不富裕。哦,对了,密码是我以前那个手机号的末六位,你可以再修改一下。至于那个手链,我戴在身边已经十多年了,现在留给你当作一点纪念。那天在医院的时候,护士问你是我什么人,你说你是我男朋友,当时我真的好感动,谢谢你这段时间安慰我、照顾我。如果今后的某个rì子,你还能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想到我,请拿出这个链子来看一看,就当我还在你的身边。”
我也曾想过要和你这样善良的人在一起,但是我却不适合你,你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应该和我们泡在一起,我以前所在的那个圈子充满了最肮脏、最可耻的交易,连人都可以是交易的货物,那里的人就像是一群苍蝇,为了钱可以舍弃一切。所以我现在彻底离开了,我感到十分轻松、十分高兴,我想,这也是你希望看到的吧?”
你应该去找一个同行的姑娘,找一个同样在文化单位上班的姑娘,比如找一名老师,或者是找一名护士都行啊,去认识她们,跟她们中的某个谈恋爱,甚至结婚生子。”
你也可以尝试着去找寻一下你的初恋,如果她还没有嫁人的话,你还可以劝她好马再吃回头草,但如果她已经嫁人或早已心有所属了,我也不赞成你去做所谓的小三。”
我们俩就像是天边的两颗流星,同时滑过黑夜的天空,但却各有各的轨迹。谢谢你曾经给过我的快乐。”
我真的走了!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相信这是最好的告别,让我最后吻你一次吧,亲爱的,再见!。”
……
看完蓝蓝的信,方一杰呆住了,重新又把这封信捧着读了一遍,双手这才慢慢放下,两道滚烫的液体涌上了他的眼眶,并且不断打转,心里像针扎一样揪心。
他忍住低落的情绪,转身问英子蓝蓝的去向。英子说,蓝蓝一早就坐车去了火车站,至于具体去了哪,她也不知道。
běi jīng西站离她们住的马连道很近,蓝蓝昨晚是亲自到那里买的票,那张票没有让英子看到。
方一杰失望地走出了这座公寓,英子把他送到了楼下。
晚上,方一杰把董沛叫了出来,让他陪自己喝酒。
董沛来了,没有开车,显然也是想喝酒了。
酒过三巡,他将他与蓝蓝的故事全部告诉了他,当然,这中间也有英子的段落,她们两人都是好姑娘,方一杰一直这样认为,她们的某些不幸,只是因为误落在了尘网中。
董沛的脸sè绯红,方一杰更是醉意酩酊。
董沛问他,“英子真是个好姑娘?”
“你废话!”
“哦!”董沛发了傻,若有所思。
方一杰问,“你们报社什么情况了?”
“废了,你们呢?”
“也被阉了……”
方一杰与董沛相对苦笑,突然又同时爆发出一阵大笑,仿佛这世界荒谬至极。这阵大笑之声惹得小酒店里的人纷纷侧目。
这时,董沛忽然站起身来,脸sè因为亢奋而显得更红,他对方一杰喊道,“哥们,我得先走了,我要去找英子,再见!”
方一杰正想说什么,发现董沛已经快步跨出了小酒店,拦下一辆出租车绝尘而去。
方一杰又灌了几杯二锅头,走出了小酒店。夜渐渐深了,连小酒店也到了打烊的时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一个人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准备返回自己的住处。伤害蓝蓝的那个人已经落入了法网,今天他本该高兴一些,但是蓝蓝却突然离他而去,像一阵风一样在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于是他开始惆怅起来,想到报社已经无可留恋,个人前途也是一片昏暗,大脑便有了一阵莫名的膨胀。
路程还很远,于是他招手拦下了一辆出租车,低头钻进了车里,这时他酒后的大脑一阵嗡鸣,恍恍惚惚中发现自己坐在了车厢后排。车开动了,方一杰打开了车窗,一阵午夜的凉风吹来,让他一阵畅快,而昏沉的大脑渐渐出现了昔rì的情景,被酒jīng侵染而暂停的思维重又恢复了一点点,他想到了自己和蓝蓝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他想要第二天就坐飞机或者火车去找她。
可是,她在哪里呢?
方一杰在一阵恍惚中将头朝后仰去,靠在了座位上,渐渐觉得自己早已忘记身在何处了。他在出租车上沉沉睡去,在晃晃悠悠的梦里,他仿佛又见到了蓝蓝,于是快步向她走了过去,走了过去……
(本书完)
*****************************************
*****************************************
最后陈词:
大家说是狗尾续貂也好,是画蛇添足也好,本书写完了,我准备在这里再写几笔感言,对于这么沉闷的一部小说来说,既然各位都看到了最后,自然不会介意再把这一小段文字看完。写完这一段,我可能就要永远告别这部《记者生涯》了。或许我的下一部作品会比这部更jīng彩,但是正跟国内文学重镇起点中文网一样,这部书也是我的“起点”。
任何人在最初开始写作时,都是源自于那一股自信,来自于那一种理想,来自于不一定是名垂千古,至少也是要青史留名的那种想法。我的说法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写作是源自于最初的那一种冲动,这一点恐怕无人可以否认。只有巨大的创作冲动,才会促使作者每天坐在电脑前,不断敲击着键盘……
我最初的创作动机便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冲动”。
前面我写过一个“阶段xìng小结”,提到了部分的创作动机和过程,现在再补充一些,这也是最初在本书的简介里有的,后来删掉了。我曾经说过这部书是由我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后来我删掉的就是这部分说法,因为我发现我错了,我的真实经历实在是太匮乏了,三百六十行,我不过干过三四行,很多作家甚至没有职业,如果都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当作素材写作,那大家都得歇菜。鲁迅先生就批判过这种观点,他说,“作家要写一个jì女,不必自己也去卖吧!”
我用真实经历写了几万字之后,发现自己实在是难以为继了,键盘敲破了也敲不出新的章节,于是我只好停笔,给自己做总结,自己给自己看医生……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我开始大量地收集报纸,从新闻的字里行间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běi jīng)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这些事或可怕、或可爱;或荒诞、或暴力;或只言片语,或长篇累牍。总之,这些社会新闻事件弥补了我的社会经验的不足,让我有了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素材。我们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社会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很多具体的现实比无数想象出来的荒诞还要更加荒诞,比你想象的暴力更加暴力。因此我相信小说创作有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在开笔写作前,首先要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副完整的草图来,要清楚自己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首先你得把这个故事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放一遍,然后再用文字的形式讲给大家听。由于这篇作品之前我还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创作过程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艰辛,现在我想想,因为我的坚持,我终于能够切身感受到创作的各种酸甜苦辣了,这就好像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虽然之后还有很长的革命路途需要经历,但我却具备了搏击长空的勇气以及自信。
好了,扯远了,回到本书的讨论中吧。这部书是一个现实类的题材,写作这样的题材真是一件费劲的事情,但好在小说的虚构xìng可以解决部分的问题,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虚构出来的小说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仿佛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它能让你天马行空、尽情想象……
最后我要说,我的处女作太沉闷了,让收藏和推荐与点击量不成正比,让此书失去了市场潜力。我既没有写出“含泪的微笑”,也没有写出“含笑的哭泣”,更谈不上趣味xìng、知识xìng,要讽刺没讽刺,要美好没美好,简直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所以青少年朋友们看到了千万别见怪,我不是故意的。
正因为我意识到了上述的不足之处,在我的下一部书中一定能让大家看到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将是一部充满了古典jīng神和理想气质的作品,将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旷世之作。等章节部分上传之后,我会在这里通知大家,可能我会换另一个号上传,所以希望大家在这里不要退出,继续收藏本书一段时间,谢谢各位!
以上就是本书作者的最后陈词。
(书隐2009年8月8rìběi jīng奥运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