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停职反省?带薪休假!(1/2)
第361章 停职反省?带薪休假!
刘辩并未与王允谈论太久,在确认了王允的意向后,他便提起朱笔,在白纸上的“侍中”一栏添上了“王允”的名字后,随即便令王允退下了。
陈国是豫州治下,王允这个豫州刺史到了陈国,自然要在新任陈国相……或是陈郡郡守到任前,担起此地的政务。
侍中新增王允后,刘辩也是开始思量起侍中的人选了。
如今的侍中,员额定为八人,实则仅有五人履职,分别是贾诩、程昱、董昭、朱儁,以及刚刚添名但尚未正式任命的王允。
平日里辅弼政务,五人倒也绰绰有余。
刘辩指节轻敲案几,目光掠过空着的三个名额,心中思忖着。
论功行赏后,难免出现人事变动,加之朝廷入秋后不少老臣都告病在家,出现了许多缺额。
今年秋季,许多老臣的身子都犯了病,尚书令刘陶近日也卧病不起了,尚书台的事务不得不由卢植这位太傅与三公来决断。
尽管还未告病超过三个月,没有到久病免官的程度,但刘陶本人还是递交了辞呈,自认为不可能在三个月内痊愈,更不愿意因为自身而耽误尚书台的正常转运。
那么尚书令的位置也空了出来,刘辩的想法是由右仆射裴茂递补,以他的资历、威望和能力,足以接替刘陶,并与三公抗衡。
那么右仆射的位置便空缺了出来。
尚书台中,左、右仆射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分管的六曹不同。
侍中寺里有资格入选仆射的人选便只有贾诩、程昱和董昭三人了。
程昱并不长于政务,反倒是在刑名决案上颇为擅长,因此出局了。
黄琬的三公曹尚书一职,也因为黄琬的悖逆之举而空缺了出来。
因此,若无意外,贾诩和董昭当是一为尚书右仆射,一为三公曹尚书。
那么侍中便只剩下程昱、朱儁和王允三人了,若是若再遇需如先前程昱一般在幽州一待就是一年多的情形,恐怕人手便捉襟见肘了。
毕竟他也不能指望朱儁在政务上,能为他分多少忧,王允又是初入侍中寺尚需适应,未必有几位黄门侍郎得心应手。
侍中外出京师的事情,以后也应当不会少。
程昱在幽州做得确实出色,而贾诩此前也有在司隶分发皇家园林土地予民的先例。
顶着天子亲信的身份,地方官吏无不忌惮三分,无人敢为难他们,这才让诸多事务推行顺畅。
故而,这也让刘辩扩编侍中班底的念头愈发强烈。
以侍中的身份持节巡狩地方,或外放担任某些重要官职,犹如皇权延伸出的触角,能极大减少做事的阻力。
这好比强化版的早期州刺史,或者说是后世的钦差大臣,代表皇权直接行使监察权,甚至能够越级调动地方资源。
然而,以侍中身份持节巡视地方与过往的州刺史又有本质的不同。
州刺史常置,于州中设治所,常驻地方,日久难免与豪强勾结,且官秩低微,掣肘颇多。
侍中作为天子亲信和耳目,与地方瓜葛少,不受层级的权力制约,因为对抗持节的侍中,便是对抗皇权!
简而言之,便是地方纪委之于中央督导组的之别,甚至犹有过之。
毕竟对抗皇权,形同谋反,罪可夷三族。
“召程仲德入殿吧。”刘辩收敛思绪,摆了摆手,对一旁侍立的高望吩咐道。
程昱软禁黄琬、杨彪以及囚禁、打杀诸多士人之事,绝非一封请罪奏疏便能轻描淡写揭过,必须要亲自向天子解释并请罪。
无论程昱的动机是如何忠忱,但这并不能掩盖程昱擅自处置尚书台重臣以及一位在家守孝的亭侯,且隐瞒不报的程序错误。
此风绝不可长,朝廷法度更不容践踏。
朝廷是不能允许程序错误的正义行为,这是对司法体系的破坏,即便这是出于一片赤诚忠心,这依旧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不多时,程昱便进入了殿内,但神色平静,目光坦然,似乎并无惧怕之意,全然不像是个犯了重罪的臣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