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非正常武侠:别人练武我修仙 > 第184章 大庄村建设实录

第184章 大庄村建设实录(2/2)

目录
好书推荐: 你卷穿宗门,就只想长命百岁? 修仙从做杂役开始 被夺一切后我成了仙道魁首 四合院:我不爽,都別想好过 地狱游戏:从大都会开始 大唐:速请太子监国 战锤从跳帮开始封王 全民卡牌:只有我认识华夏英雄 我在古代末世当县令 异常收容准则

晓超先领着十几个汉子在谷口选了块地势较高的地方搭土窑。

“窑要搭成拱形,这样受热均匀。”他指挥着汉子们用黏土和稻草混合成的泥浆垒窑壁,“底层要留进火口,顶层留排烟口,中间分三层码土坯,别太密也别太松。”

本来这些晓超都是不懂的,好在有朱家兄弟从旁指点。

汉子们都是干惯了力气活的,最近又吃得饱,和泥、垒砖的动作格外麻利,不到一天时间,两座半人高的土窑就初具雏形。

其实盖房子用的泥砖,元照只要动用灵力,轻轻松松就能帮他们弄好。

但太过易得的东西,人是不会懂得珍惜的,只有他们自己付出汗水,亲手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家园,他们才会有归属感。

晓超踩着木梯爬上窑顶,检查排烟口的大小,又跳下来说:“再把窑壁抹层薄泥,把缝隙填实,不然烧的时候漏气,土坯熟不透。”

另一边,妇女们已经开始和泥做土坯。李婶捧着一捧黏土,愁眉苦脸地看着手里散掉的泥团:“这咋回事啊?咋揉都不成团,一松手就散了。”

旁边几个妇女也跟着附和,她们在家虽常干农活,却从没烧过土坯,一时间都没了头绪。

阿青正在给孩子们教授药草知识,见状立刻走过来,蹲在李婶身边示范:

“婶子,我姐姐说了,黏土里要掺三分之一的茅草,这样黏性才够。”

她拿起一把茅草,剪成寸许长的碎段,混进黏土里,再用水混合,双手用力揉搓起来。

“您看,得顺着一个方向揉,把稻草和黏土彻底拌匀,揉到能攥成团、扔在地上不散,这样的泥做出来的土坯才结实。”

李婶学着阿青的样子,果然,黏土渐渐有了黏性,揉成的泥团稳稳当当不会散。

她激动地拍着手:“成了!阿青姑娘,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这土坯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做好呢。”

“都是我姐姐的主意!你们听我姐姐的准没错。”阿青脸上满是自得,“大家都按这个法子来,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孩子们也没闲着,除了学习药草知识,也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八岁的小石头领着几个小伙伴,在营地周围拾捡枯枝败叶,堆成小小的柴垛。

他们力气小,搬不动大木头,就专捡细树枝,小脸憋得通红也不喊累。

阿青见了,从怀里摸出块递给他:“小石头真能干,歇会儿再捡呀,别累着。”

小石头接过,剥开纸塞进嘴里,甜得眯起了眼睛,却摇了摇头:

“我不累!我要多捡点柴火,帮大家烧土坯。我娘说了,再加把劲,我们就能有家了。”

说完,又拎着小篮子跑远了,惹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不过大家在笑的同时,心里不免又有些心酸。

孩子们恐怕早就想要有个安稳的家了,而不是一直在外漂泊。

做土坯的模具是晓超提前让朱家兄弟帮忙打的,长方形的木框,正好能做出一尺长、半尺宽的土坯。

妇女们把揉好的泥填进模具,用手压实,再轻轻磕出,一块块土坯整齐地码在空地上晾晒。

阳光洒在湿润的土坯上,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泽。

两天后,土坯彻底晾干,晓超指挥着汉子们往窑里码土坯。

“一层土坯一层柴火,柴火要选干透的松木,烧起来旺。”

他站在窑口,接过汉子递来的土坯,小心翼翼地码放,“土坯之间留半寸缝隙,让热气能流通。”

码完窑,晓超用黏土封住窑口,只留下进火口,点着了第一把火。

“接下来两天两夜不能断火,得有人轮流守着。”

他安排了两个汉子值班,又叮嘱道,“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看到排烟口冒黑烟就是烧透了,冒白烟就添点柴。”

守窑的第一夜,晓超亲自带着值班。

篝火旁,他望着窑口跳动的火焰,忍不住和身旁的汉子聊起来:“我们终于又要有自己的家了。大家加把劲,尽快把房子建起来。”

身旁的汉子叫王强,以前是猎户,身手非常不错,性子却憨厚:

“是啊,多亏了元姑娘和你,咱们才有机会在这儿安家。以后我们守着这片山,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晓超拍了拍他的肩膀:“会的,等房子盖好,菜园种起来,矿也开起来,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两天后开窑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连正在勘测矿脉的朱家兄弟也凑了过来。晓超小心翼翼地拆开窑口的黏土,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泥土清香。

窑里的土坯已经变成了青灰色,敲上去发出“砰砰”的清脆声响。

他举起一块土坯,狠狠摔在地上,土坯只裂了一道细纹,并没有碎开。

“成了!这土坯结实得很!”晓超兴奋地喊道,乡亲们立刻欢呼起来,妇女们纷纷上前,把烧好的土坯搬到建房的场地,码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堵矮墙。

建房正式开始时,朱家五兄弟忙完矿上的活就赶来搭手。

朱老大力气大,负责搭房架,他选了几棵最粗壮的松树做立柱,又扛来横梁,站在木架上,接过下面递来的木材,稳稳地安放在立柱上,嘴里还喊着号子:

“左对齐,右放平,稳稳当当立正中!”

下面的汉子们跟着号子用力,合力把横梁固定好,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叫苦。

朱老二则指导乡亲们砌墙:“土坯要错开码,这样墙才结实。缝隙里要抹厚泥浆,不然漏风,冬天住着冷。”

有个叫张大叔的汉子砌的墙总是歪,急得满头大汗。

朱老二见状,放下手里的活,走过去帮他扶正:“大叔,您别急,砌的时候眼睛看着前面的线,每块土坯都要对齐,泥抹匀了再放第二块。”

他手把手教张大叔砌了三块土坯,张大叔渐渐找到了窍门,墙也越砌越直。

“朱二兄弟,真是太谢谢你了!”张大叔擦了擦汗,感激地说,“要不是你,我这墙肯定砌不成。”

朱老二摆摆手,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客气啥!以后你们住这房子,得结实点才放心。”

阿青则带着几个妇女规划菜园和蓄水池。

“蓄水池挖在房屋西边,离厨房近,方便取水做饭、洗衣浇地。”

她用木棍在地上画了个长方形,“长三丈,宽两丈,深一丈,四周用石块砌起来,防止渗水。”

汉子们立刻动手开挖,挖出来的土正好填在附近的低洼处,平整出一片两亩大的菜园。

阿青带着妇女们在菜园里挖出整齐的菜畦,撒上带来的小白菜、萝卜、菠菜种子。

“这些菜长得快,下个月就能吃了。等以后安定了,再种点豆角什么的,搭个架子让它们爬,既能遮阴,又能收菜。”

李婶摸着刚撒好种子的菜畦,眼里满是憧憬:“以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菜了。”

半个月后,第一排五间土坯房终于封顶了。

屋顶盖上了厚厚的茅草,用木杆压实,防止被风吹走;墙壁抹上了细腻的泥浆,还开了窗户,糊上了油纸,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屋内的地面。

门框是用结实的松木做的,打磨得光滑平整,还刷了一层桐油防腐。

这片森林里资源最丰富的就是松木。

“太好了!我们有房子住了!”李婶抱着小石头,第一个走进新房,激动得抹起了眼泪,“再也不用睡漏风的棚子了,小石头终于有自己的房间了。”

小石头在屋里跑了一圈,兴奋地喊道:

“娘,这房子好大!晚上再也不用怕下雨了!”

乡亲们纷纷涌进新房参观,摸着光滑的墙壁,看着明亮的窗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晓超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这只是第一排,咱们再加把劲,月底前让所有人都住上新房!”

元照正好从矿脉那边过来,看到这一幕,也笑着走了进来:

“不错,这房子砌得很结实。先让带孩子的妇女和老人住进来,他们身体弱,经不起折腾。其他的房子抓紧盖,大家辛苦了。”

“不辛苦!元姑娘才辛苦!”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李婶更是拉着元照的手,不肯松开,“元姑娘,要是没有你,我们哪能有今天的日子啊!今晚俺们杀只鸡,炖鸡汤给你补补!”

元照笑着推辞:“不用麻烦,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咱们的日子刚起步,得省着点,等以后日子好了,再好好庆祝。”

那几只鸡一路被带到这里来有多不容易,她心里很清楚。

她又不缺那一点肉吃,老狼它们每天都会去森林里打猎。

当晚,住进新房的乡亲们还是专门给元照杀了一只鸡,炖了一大锅鸡汤。

李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元照的棚子门口:“元姑娘,您就喝了吧!一只鸡儿子,不值钱,都是大家伙的心意,您要是不喝,我们心里都不安稳。”

元照看着李婶真诚的眼神,实在不忍心拒绝,接过鸡汤喝了一口。

“谢谢李婶,味道真好。以后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着矿脉开采启动、村落雏形渐显,元照开始牵头完善配套设施。

首要的是运输道路。

矿脉在谷心,村落和未来的锻造坊在谷南,两地相隔半里地,必须修一条能过牛车的土路,方便运输矿石和粮食。

晓超组织了二十个汉子开挖路面,朱老大带着朱家兄弟赶来帮忙夯土。

“这条路要修三尺宽,能让两辆牛车错开。”元照站在路边,用石灰画了条直线,“从矿脉浅区一直通到锻造坊,再拐到村门口,形成一个环路,这样运东西更方便。”

汉子们拿着铁锹、锄头开挖,将路面平整到同一高度,再铺上一层碎石,朱老大和朱老二扶着石夯,喊着号子用力夯土:

“一夯实,二夯平,三夯能过老牛车!”

号子声在山谷里回荡,石夯落下的“砰砰”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麻。

阿青带着妇女们送来茶水和粗粮饼,见他们累得满头大汗,一位嫂子连忙递上毛巾:“朱大兄弟,歇会儿再干吧,喝口茶,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朱老大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接过茶水一饮而尽:“没事!早修完早方便,明天就能用牛车运矿石了。咱们多夯几遍,下雨才不会泥泞。”

两天后,土路终于修好了。

晓超拉着一辆空牛车在上面走了一圈,车轮滚滚,路面稳稳当当,没有丝毫塌陷。

这牛车是村里的老木匠打的,现在没有牛,就只能让晓超先当“牛”用。

不过元照已经用朱家兄弟的棕尾鵟传讯回去,很快村子需要的东西,都会被陆陆续续送来。

“成了!这路能过牛车了!”晓超兴奋地喊道,乡亲们都围过来看,脸上满是喜悦——等元姑娘说的牛送过来之后,大家运东西再也不用靠人扛了。

另外,锻造坊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元照将地址选在溪流旁,既方便淬火取水,又能避免炉火引燃村落。

朱老二带着朱老三、朱老四砌熔炉底座,“用岗岩块砌,缝隙里灌满掺了铁砂的泥浆,这样耐高温,还结实。”

朱老二指挥着,手里的瓦刀飞快地抹着泥浆,“熔炉要挖一丈深,这样地心岩浆的温度才能充分利用。”

元照则负责引岩浆,和当初在山庄里的做法一样。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锻造坊很快就被建好。

当岩浆首次灌入熔炉时,暗红色的火光映红了整个锻造坊,热浪逼得众人连连后退。

熔炉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岩浆在炉底翻滚,散发着灼热的气息。

“成了!熔炉点火成功了!”朱老二兴奋地喊道,眼里闪着光,“有这地心火,熔炼矿石、锻造兵器都事半功倍!”

围观的乡亲们纷纷鼓掌,连老狼都仰头嚎叫了两声,像是在喝彩。

晓超走过来,拍着朱老二的肩膀:“朱二哥,以后就靠你了,给咱们打些趁手的农具。”

朱老二嘿嘿一笑:“没问题!等矿石运过来,先给大家打农具!”

蓄水池完工那日,阿青带着妇女们打开引水渠的闸门,清澈的溪水流“汩汩”注入蓄水池,很快便蓄满了大半。

李婶用木瓢舀起一瓢水,尝了尝,笑着喊道:“这水真甜!以后洗衣、浇地再也不用跑老远的溪边了,太方便了!”

孩子们则围着蓄水池欢呼雀跃,伸手去接溅起的水,冰凉的水珠落在手上,舒服得直咧嘴。

阿青笑着叮嘱:“别靠太近,小心掉下去!以后谁要用水,就在这边的石阶上舀,别踩进池里,弄脏了水。”

她心想:以后还是打一口井比较好,吃着干净。

捕获现在条件有限,就只能先这么着了。

晓超带着汉子们在村落外围种上了元照带来的新的树苗。

“元姑娘说了,咱们以后想砍树,就得跟着种树,不然这片森林早晚会被我们嚯嚯完!”

小石头用力踩实泥土,仰着头问:“晓超哥,这些树多久才能长高?”

“这我也不知道,不过应该会很快!”晓超摸了摸他的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脉开采也渐渐步入正轨。

朱老大调度二十个汉子轮流开挖,浅区的矿石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暂时没有牛车,汉子们就挑着扁担,将矿石一担一担地往锻造坊里挑,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像是在唱着勤劳的歌。

朱老四每天都要检查矿质,把杂质多的矿石挑出来单独堆放。“这些矿石得提纯后才能用,不然锻造出来的兵器容易断。”

他给乡亲们讲解,手里拿着两块矿砂对比,“你们看,这一块颜色红,杂质少,是好矿;这一块颜色灰,里面有不少石头,得先砸开筛选。”

有个汉子好奇地问:“朱四哥,你咋能分清矿质好坏呢?我们看着都一样。”

朱老四笑了笑:“这得靠经验,多摸、多看、多闻就知道了。好矿砂摸着细腻,有沉甸甸的感觉,还带着点铁味;差的矿砂摸着粗糙,轻飘飘的,味道也杂。”

乡亲们听得连连点头,纷纷拿起矿砂琢磨起来。

闲暇时,山谷里总充满欢声笑语。

朱家五兄弟会教乡亲们打磨工具,那些生锈的锄头、铁锹经他们一磨,立刻变得锋利无比。

阿青来到这里之后,便成日里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疯野,采摘到了不少的药材,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药材。

村门口的空地上被摆上了很多木架子,架子上晾晒着各种炮制好的药材。

有次暴雨突至,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噼里啪啦”响,山谷里的溪水瞬间涨了起来。

朱老五巡查时发现,矿洞的排水渠被泥沙堵住了,水已经开始往矿洞里渗。

“不好!排水渠堵了,矿洞要积水了!”他立刻大声喊起来,声音在暴雨中格外响亮。

晓超正在屋里整理建房的账目,听到喊声,立刻抓起蓑衣冲了出去。

“大家别慌!拿上铁锹、锄头,跟我去清理排水渠!”他对着村落大喊,乡亲们纷纷冒雨跑出来,有的拿工具,有的拿筐子,跟着晓超往矿脉方向跑。

元照也撑着伞赶了过来,见排水渠入口被泥沙和树枝堵住,立刻喊道:

“先挖通缺口排水,再加固渠边,别让水冲垮了渠岸!”

众人淋得浑身湿透,却没人叫苦。

朱老大和几个汉子用铁锹挖泥沙,晓超和王强用筐子运树枝,阿青带着妇女们用石块加固渠边。

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淌,模糊了视线,大家却依旧埋头干活。

“再加把劲!马上就通了!”朱老大喊道,一铁锹下去,挖开了一个缺口,积水“哗”地一下流了出去。

“通了!通了!”众人欢呼起来,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等渠水彻底畅通,雨也渐渐小了。

朱老五检查了一遍排水渠,见没有问题,才松了口气:“多亏发现及时,不然矿洞就麻烦了,里面的矿石要是泡了水,就不好炼了。”

暴雨过后,山谷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泥土的清香和草木的气息混杂在一起,让人神清气爽。

元照站在谷口,望着整齐的土坯房、冒着青烟的锻造坊、波光粼粼的蓄水池,还有田地里刚冒芽的嫩绿菜苗,心里不由升起一丝成就感。

一个村子,就这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诞生了。

晓超扛着铁锹走过来,身上的蓑衣还在滴水,却笑得格外爽朗:

“元姑娘,您看这雨后的山谷,是不是更像样了?如果庄姐姐来到这里,看到这些,一定会很高兴的。”

元照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尖,嘴角泛起笑意:“会的。”

她抬手拢了拢被雨水打湿的发丝,目光扫过村落里忙碌的身影——李婶正带着妇女们收拾被雨水打湿的衣物,小石头帮着搬柴火;朱家五兄弟在检查熔炉是否进水,朱老二正用干布擦拭岩浆导管;王强往山林走去,想趁着雨后空气清新打些猎物回来。

身旁,老狼甩了甩身上的水珠,蹭了蹭元照的腿,雪蕊则叼着一只刚打的兔子,放在元照脚边,尾巴摇得欢快。

()老狼:可恶,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耍小聪明。

雪萼从湿漉漉的草丛里探出头,蛇信子快速吐动,似乎在感受雨后的清新空气。

元照弯腰摸了摸老狼的头,又捡起还没死透的野兔,眼里满是暖意。

暴雨过后的第三日,锻造坊终于迎来了首次正式熔炼。

天刚蒙蒙亮,朱老二就带着朱老三、朱老四忙活起来,检查熔炉、清理烟道、准备淬火用的冷水,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格外仔细。

“检查好了,都没问题!”朱老三擦了擦额头的汗,朝朱老二喊道。

朱老二点点头,举起火把走到熔炉的进火口,深吸一口气,将火把塞了进去。

片刻后,暗红色的岩浆顺着导管缓缓流入熔炉,“咕嘟咕嘟”的声响在炉内回荡,热浪瞬间席卷了整个锻造坊。

朱老二盯着熔炉内的温度,时不时调整烟道的大小:“温度差不多了,先加第一批矿石!”

朱老四立刻指挥汉子们将挑选好的纯矿石倒入熔炉,矿石刚接触岩浆就发出“滋滋”的声响,很快便熔化成了铁水。

元照站在锻造坊门口,看着炉内翻滚的铁水,眼里满是期待。

晓超也凑了过来,小声问道:“朱二哥,这第一批能炼出多少铁?能打些啥农具?”

朱老二嘿嘿一笑:“这批矿石纯,少说能炼出两百斤好铁!先给乡亲们打些锄头、镰刀、铁锹,剩下的留着以后锻造兵器。”

熔炼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第一炉铁水冷却成铁块时,众人都围了过来。

朱老二戴着厚厚的手套,用铁钳将铁块从炉内取出,铁块泛着青黑色的光泽,敲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

“成了!这是咱们山谷炼出的第一块铁!”他兴奋地喊道,众人立刻欢呼起来,掌声和喝彩声在锻造坊里回荡。

接下来的几日,朱家五兄弟轮流守在锻造坊,日夜不停地熔炼、锻造。

朱老大负责抡锤,他的力气大,每一锤都砸得精准有力,将铁块敲打成想要的形状。

朱老二负责淬火,将烧红的铁器快速浸入冷水,“滋啦”一声响,白雾升腾,铁器的硬度瞬间提升。

朱老三、朱老四负责打磨,将锻造好的农具磨得光滑锋利;朱老五则负责给农具刷上桐油,防止生锈。

第一批农具出炉那日,村落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朱老二将二十把锄头、十五把镰刀、十把铁锹整齐地摆放在空地上。

晓超拿着名册开始分配:“李婶,这是你的锄头和镰刀,家里种菜园能用;张大叔,这是你的铁锹,盖房子挖地基用;王强,你的在这儿……试试趁不趁手……”

乡亲们陆续上前领取农具,摸着崭新的铁器,脸上满是欢喜。

李婶拿着锄头,试着挥了挥,轻便又锋利:“太好了!这锄头比我以前用的那把强多了,以后种菜园也不费劲了!”

王强拿起朱家兄弟专门给他打的铁胎弓,拉了拉弓弦,手感紧实有力,又拿起一支铁箭看了看,箭头寒光闪闪:

“朱二哥,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这铁胎弓比我以前那把木弓好用十倍!”

他说着,扛起铁弓就往山林走去,“我去打只野猪回来,今晚给大家改善伙食!”

果然,傍晚时分,王强就扛着一只肥硕的野猪回来了,身后还跟着老狼和雪蕊,显然是它们帮着找到了猎物。

乡亲们立刻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帮忙处理野猪,有人烧水,有人褪毛,有人切肉,热闹非凡。

当晚,篝火再次燃起,烤肉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山谷。

朱老二烤了一大块野猪肉,递给元照:“老板,您尝尝。”

元照接过烤肉,尝了一口,鲜嫩的肉汁在嘴里散开:“好吃!大家也都快尝尝。”

众人纷纷拿起烤肉,大口吃了起来,笑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晓超喝了口自酿的米酒,感慨道:“以前在外头流浪的时候,哪敢想还能有这样的日子?有自己的房子,有趁手的农具,还有肉吃,这都是元姑娘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是啊!以后咱们就在这儿好好过日子,再也不离开了!”乡亲们纷纷附和,眼里满是坚定。

元照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这片山谷不仅建起了房子、开了矿、炼了铁,更凝聚起了人心——这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随着时间推移,山谷里的日子渐渐步入正轨。

矿脉开采有条不紊,锻造坊时不时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村落里的土坯房一栋栋拔地而起,田地里的蔬菜也渐渐成熟。

村里的女人们每天都会去菜园查看蔬菜的长势,小白菜已经长得绿油油的,萝卜缨子郁郁葱葱,菠菜也冒出了嫩芽。

“李婶,这小白菜能摘了,今晚就能炒着吃。”阿青指着菜畦里的小白菜,笑着说道。

李婶连忙放下手里的活,拿起竹篮走进菜园:“太好了!终于能吃上自己种的菜了。”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学着李婶的样子,摘下一棵小白菜,举起来给阿青看:“阿青姐姐,你看我摘的。”

阿青笑着点头:“小石头真能干!”

当晚,家家户户的灶台都飘出了小白菜的清香。

李婶炒了一盘小白菜,又炖了个萝卜汤,母子俩坐在新房里吃饭,其乐融融。

“这菜就是新鲜,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李婶感慨道,给小石头夹了一筷子白菜。

村落里的生活越来越热闹,天门镇那边也陆陆续续由罗钦和晓空空轮流运送物资过来:粮食种子、布匹、牛……

同时他们回去的时候,也会把朱家兄弟熔炼好的铁块一起运回去。

等一切走上正轨后,妇女们已经有空间经常聚在一起做针线活,交流做饭的手艺。

汉子们干完活后,会围在一起聊天,或者跟着朱家兄弟学打磨工具。

孩子们则在空地上追逐嬉戏,时不时传来清脆的笑声。

朱家五兄弟也渐渐融入了村落的生活,闲暇时也会跟着村民们一起行动。

朱老大喜欢和汉子们一起打猎,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朱老二会教妇女们如何掌控火候,让饭菜做得更可口。

朱老三、朱老四经常给孩子们做些小玩具,比如木刀、木枪,深受孩子们喜爱。

朱老五则会帮着乡亲们修理房屋,谁家的屋顶漏雨了,他都会主动去修补。

虽然兄弟五个长得很凶,但村里人没一个嫌弃他们。

一天,朱老三发现小石头的鞋子破了,脚趾都露了出来,便连夜用兽皮给小石头做了一双新鞋。

第二天,他把鞋子送给小石头时,小石头高兴得蹦了起来:“谢谢朱三叔!这鞋子真暖和!”

李婶看着新鞋,眼里泛起了泪光:“朱三兄弟,真是太谢谢你了!你还特意给孩子做鞋子……”

朱老三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没事,俺正好有空,做双鞋子不算啥。孩子脚长得快,以后鞋子破了,再找俺。”

这样的温情小事,在山谷里每天都在上演。

乡亲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像一家人一样相处,整个山谷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不知不觉,冬天来了。

第一场雪悄然而至,纷纷扬扬的雪落在屋顶上、树枝上、田地里,整个山谷都变成了白色的世界。

孩子们兴奋地跑到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笑声在雪地里回荡。

小石头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还给雪人安上了用木炭做的眼睛和鼻子,得意地向大家展示:

“你们看,我的雪人是不是很可爱?”

大人们则躲在屋里,要么做针线活,要么打磨工具,要么围在一起聊天。

晓超带着几个汉子,给牲畜棚加了厚厚的干草,防止牲畜冻着;阿青则给乡亲们熬了姜茶,驱寒保暖。

矿脉开采因为下雪暂时停了工,朱家五兄弟便帮着乡亲们修理房屋,加固屋顶,防止积雪压塌。

“这屋顶得再加些茅草,不然积雪太厚,容易塌。”朱老大指着一处屋顶,对汉子们说道,带头爬上屋顶加茅草。

朱老二则在锻造坊里忙碌,他趁着停工的时间,修好了几户人家损坏的农具。

“冬天没事干,正好给大家修修农具,明年开春就能用了。”朱老二说道,手里的锤子不停地敲打。

冬日过后,当春天的太阳照耀进山谷,积雪渐渐融化,山谷里又恢复了生机。

而元照和阿青则收拾起了东西,打算离开这里。

以后这里就要彻底交给朱家五兄弟和村民们自己管理了。

村子沿用了大庄寨的名字,叫作大庄村,村长由年轻的晓超担任。

目录
新书推荐: 洪荒:三清有四个很合理吧 长生修仙,与龟同行 家族修仙:我以混沌道界证长生 九州仙府首通指南 西游:天狱之主,开局关押悟空 说好长生修仙,非逼我肉身爆种? 神话水滸:从镇压天罡地煞开始 从升级建筑开始长生 仙命在我 修仙界传来噩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