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相互制衡(1/2)
可鲜少有人知道梁虔事败泄露,背后却有宣平王府参与,那些通敌的铁证也大多来源於刺史府中管事,辗转多次送至文守卓手中。
文清也是在那时候得知了“谢大哥”与“崔姑娘”的真实身份。因此他足足生了虞成蹊三个月气,任凭对方带回来再多小玩意儿逗乐也始终板著张脸,惹得虞成蹊叫苦不迭。
“我生气的不是所有人都瞒著我这事,”文清前所未有地认真,“而是你们没將我当作朋友。”
顽劣少年似乎一夜间成长不少,也倏尔明白了家国之事原是近在咫尺。
如今西原、北狄表面结盟,屡次侵扰大梁边境,暗地里却都不欲与大梁彻底撕破麵皮。
北狄三月遣使求和,西原不甘示弱,决定借公主大婚之时进献物宝,以示与大梁修好之意。於是备鐸鞘、郁刀、生金、牛黄、纺丝等物,並良马一同送至长安,算作求和贺礼。
却在抉择护送队伍时犯了难。
如今西原与北狄结盟乘势坐大,明面上能用的人选不少,可北信王思虑再三,认为不宜动用朝廷兵力。若大张旗鼓由军队护送至大梁境內,反会令对方生出戒备,修好之念亦大打折扣,於是转而將目光投於江湖势力上。
他手下有一支队伍隱於暗处,且全由女子组成,显然不適合护送商队这等任务。
余下便只剩谢氏。
话虽说得冠冕堂皇,可稍有眼力便可看出无论对宣平王府还是谢氏,大梁皇室皆不能完全放心。到底是要一路深入大梁核心的梁京城,整路耗费数月,任由哪一边全权负责都有生变的可能,倒不如令他们结为一队,相互制衡。
於谢氏则又有另一层意思。
自谢砚之继承家主以来,种种做法尽数沿袭了前代家主的方略,似乎当真回应了那句“功成弗居,散带衡门”,只一心经营商路,毫无问政之意。若朝廷赐礼拉拢,则不卑不亢泰然受之,却无归顺的意思;即便朝廷冷淡疏远,也並未表现出如何急切,仍是令家中弟子习武、经商、念兵书,一切如常,仿佛全无在意。
可越是如此,大梁皇室越是寢食难安,料定谢氏回归之心不改,但凡寻到机会必定將他们验上一验,眼下便是最佳时机。於是一纸詔令,点名由家主掌管的手下担运送之责,也由不得谢氏反驳,將此事敲定下来,不日便整装出发。
谢砚之自然早已看出皇室的用意,此行无论成败於谢氏都影响重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特意让生性稳重宽厚的谢风负责编队,临行前又特地嘱咐他凡事勉力求和,勿与朝廷的人產生爭执,以免让丞相抓住把柄大做文章。
谢风牢记叮嘱整路管束弟子,不多言,不多事,哪怕对方刻意找茬也只是一笑置之,避免与这些人发生衝突。对方中人虽言行粗放鄙俗,却胜在江湖意气快言快语,不使阴招,偶尔言行冒犯也並未生出什么大的事端来,两边算是相安无事行至境內。
鑠州太守文守卓因告发义举,深得朝廷信任,加之原本就处於三权边界地带,局势动盪易生变故,便由鑠州太守负责派人接应商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