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 林楠之愿(1/2)
刘德行大惊:“贤弟,怎会如此?到底发生了何事?”
张明就把今天下午在东泰村发生的事情,简略地说了一遍,刘德行夫妻听得嘖嘖称奇。
屏风內,孙淑容道:“原来陈娘子还有如此神算之能,奴家没与你同去,错过多好的热闹,可惜呀可惜。”
她看看林楠与刘欣然,又道:“一个神算,一个神医,刘小娘子是神工,奴听说木匠兄弟逢人就讲,小娘子必是鲁班爷爷的妹子转世,能做天底下所有工匠的师父。”
她冲屏风外说道:“郎君好福气啊。不过郎君也是神,到长安后种下那土豆红薯,郎君就是神农,呵呵。”
眾人都笑了起来,刚才紧张的气氛稍微轻鬆了些。
刘德行说道:“贤弟,陈娘子以惊世之神算,揭穿王家欺骗灶户之事,令人解气得紧。王家势力再大,也奈何不得贤弟,今后你们就要去京师,他家的手伸不了那么长,诸位娘子也放心就是。”
他想起了张明那句话,又有些紧张:“贤弟,你说什么计划,还不死不休,这话怎么讲?”
张明道:“仁兄,你先说说王家之事。”
刘德行说道:“愚兄到即墨上任只有数月,对这个北海王氏了解也不是很多,贤弟姑妄听之。”
北海是汉朝的郡名,辖区范围与大唐的青州基本差不多。这个王氏家族,世代居於北海郡密县,家中从北魏时就开始经商,主要做海盐与粮食生意,十分豪富。
又注重与官府结交,且培养子弟读书,也出过一些官员,但最高也就是州郡別驾、长史之类的,刺史都没出过,更无朝中要员。
张明听明白了,就是说,这个北海王氏,是个地方世家豪族,其影响力限於胶东一带,他算是鬆了口气。
但与他想的差不多,王家主营海盐,与他的计划正好衝突。
如果自己搞出晒盐法,產量大升,成本大跌,价格就可以一路降下来,既让大唐人民能吃上低价盐,也能让自己积累財富。
但这就与王家產生了根本的矛盾,俗话说,断人財路,如杀人父母,要考虑周全才行。
等刘德行说完王家的大概经歷,张明问道:“仁兄,如今朝廷对於盐业方面有何政策?”
刘德行一呆:“盐业政策?没有什么政策啊。贤弟是说专卖与徵税吧?贤弟有所不知,国朝轻徭薄赋,予民利益,既不施行盐业禁榷,也不徵收盐税,无论井盐、池盐,还是海盐,皆由民间自营。”
其实张明是知道唐初没有盐禁与盐税的,他是要向刘德行这个大唐官员最终確定一下。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一般认为,中国的盐政开始於春秋的齐国管仲时期,歷经秦汉直到南北朝结束,歷代都施行盐禁与盐税制度,只不过管控力度与税率稍有区別。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詔,“除禁榷,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徵盐税,实行无税制。唐朝建立,相沿不改。
这是多好的以盐致富的时代啊!
刘德行打断了张明的沉思,问道:“贤弟,你问盐政作甚?你方才说有什么计划,一旦实施,可能要与这个北海王氏不死不休。那王家就是经营盐业,莫非贤弟要做盐业生意?”
他见张明的表情似乎是这个意思,就苦口婆心劝道:“贤弟,你是要入朝为官的,要居住在长安,管不到即墨。愚兄也不会长居此地,照顾不来呢。”
“贤弟见驾之后,陛下会封你官爵,依愚兄思虑,最低要给你县公爵位,职事官也不会低於四品,还会缺了俸禄钱財?何苦在这即墨小县与王氏爭抢些许蝇头小利?”
张明微微一笑:“仁兄,假如这盐利不是蝇头,而是狮子头,大象头呢?”
次日一早,林楠、陈墨和刘欣然相继起床,做完个人卫生,回到正屋泡茶喝。
刘欣然探头望望东厢房:“姐,这个懒虫还睡呢,把他喊起来,一会得去吃早饭了。”
陈墨笑道:“你去喊唄。”
林楠道:“別喊了,让他多睡会吧。昨天白天跑了一天,晚上和刘县令两口子谈了那么久,回来咱们又商量到半夜,你姐夫够累的。”
刘欣然道:“楠姐你以为我会真喊他啊?叫我喊我都不喊。”
东屋里,张明已经醒了,他躺在床榻上,双手托著后脑,两眼望著房顶。
昨晚在三堂,他把晒盐的大致流程,需要的人手,亩產量与年產量,告诉了刘德行。
其操作之简单,成本付出之低,產值之高,利益之巨大,让刘德行心神激盪,呆愣了半天。
屏风內的四位女听眾中,林楠、陈墨和刘欣然也怦然心动,她们虽然来自后世,原来也不了解製盐过程,但对盐业的利益之大,是大体知道的。不是都说两淮盐商富甲天下嘛,连乾隆老儿都说,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孙淑容就更不用说了,听得面色潮红,激动不已。她是中等世家出身,所谓世家底蕴,除了以经学诗书教育子弟之外,还需要大量田土资財用来维持,这个道理,她怎么会不明白?
刘德行安静下来,又问贤弟打算如何运作,张明就把他的海盐大计,和盘托出。然后刘德行又问了一些细节,说考虑一夜,明天再答覆贤弟。
张明当然理解刘仁兄的迟疑,越是有巨大的利益在眼前诱惑,越要慎重对待,这不是儿戏,可能要搭上仕途前程甚至身家性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