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0 当殿诵来(1/2)
“我范阳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至三家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平生良,字子房,乃大汉留文成侯。”
张明清朗洪亮而又温润纯净的声音,在东宫显德殿迴响。
“留侯裔孙张宇曾任北平、范阳太守,因家於范阳方城。宇玄孙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我大安国开基太祖,即壮武公之再从弟也。”
张明的开场白,讲述了他范阳张氏由来,及其先祖的谱系,直接扯上了西晋张华,以表明自己所谓出身范阳不是虚构。
接著,就把在即墨对刘德行说过的先祖东渡建国经歷,又对御座上的李世民及满殿文武,讲了一遍。
张明口才极好,表达能力强,又编得圆满,在场之人虽觉得远渡重洋去海外建国,有些难以想像,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李世民又问道:“贵使,既是贵国远隔万里,又在大洋彼岸,想必贵使乘船来到华夏,在海上经歷过不少艰险危难吧?”
他绕过大安国为何要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才派使团回华夏的问题,直接问起出发后的情况,当然是留著大雷放在最后爆。
文武群臣中,有人已经產生了这个疑问,从这位张贵使的祖先海外立国,到现在三百年了,从来没听过什么大安国,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该国皇子,那这中间为什么不派使节过来?
张明开始回答李世民的问题:“正如陛下所料,外臣此来,確实歷经九死一生,差点就不能完成使命,见到大唐天子。”
他便又把海难经歷说了一遍,当著李世民与满朝文武,更是说的活灵活现,叫人如同身临其境。群臣们想想那种在海上孤立无援,望天等死的悽惨场景,真是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接著张明把从船上放下几条小舟,副使、文秘郎等人与自己分手,分別乘坐小舟下海的经过,也讲述出来。
最后他说道:“陛下,外臣侥倖与三位娘子逃得性命后,曾在即墨县逗留四十余天,未能等到副使他们的消息,不知他们是否已经全部遇难。只是大唐海岸数千里,也许他们在其他哪个州县登陆。敢问陛下,不知有无他们消息?”
李世民看向群臣,中书令房玄龄走出几步,说道:“好叫贵使知道,各沿海州县並无相关奏报公文递来。”
张明长嘆一声,两眼落泪:“唉,看来他们皆已遇难,想我与他们同舟而行数月,如今却天人永诀,阴阳两隔,怎不令人心痛。”
他又嘆口气,喃喃道:“他们这一去,却带走了印信、詔旨、节杖、国书,叫我如何是好?”
房玄龄並不知道刘德行通过刘德威送来的奏疏,不由问道:“贵使此言何意?”
今天显德殿上在场人中,只有李世民夫妇和长孙无忌、周绍范知道详情,李世民把所有人都瞒住了,就是为了给全体观眾一个大惊喜。
张明说道:“好叫房公知道,外臣隨员中,有文秘郎一人。上船之后,使团相关之印信、詔旨、国书等,都由他保管。海难之际,那文秘郎把重要文件物品打包带上,本来我想要来自己带,可是已然来不及,只好仍旧让他携带。”
“我四人上了小舟,曾想带那文秘郎一同上来,可是舟中有三位女郎,再带他上来,多有不便,於是文秘郎与副使同乘一舟,故而印信、詔旨、国书等,都不在我手中。”
殿中文武群臣一片骚动,说得这么热闹,原来是个三无皇子。
房玄龄也呆了一下,不知如何开口,只好归班。
文官中走出一人,来到张明面前说道:“本官京兆杜淹,忝为大唐御史大夫,敢问贵使,既是不能出示贵国皇帝颁下的印信、詔旨与国书,那如何证明贵使身份?”
张明知道杜淹大名,他是杜如晦的叔父,与杜如晦的父亲杜吒同父异母。但杜淹却与杜如晦兄弟关係不睦,还曾经陷害过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没想到今天却是他来打头炮。
张明说道:“原来是杜大夫当面。虽说外臣不能出示这些,但要证明身份却也不难。”
杜淹道:“贵使如何说?”
张明对御座后的李世民躬身道:“陛下,外臣有一件隨身物品,我娘子陈氏也有一件,皆是外臣大婚时家君赐下的,可证明外臣身份,请一併呈於陛下御览。”
李世民点头道:“可。”
一个內謁者手里捧个木製托盘,走下玉阶,来到张明面前,张明把那块玉佩取下来,放到托盘上。
李世民只是从刘德行的奏疏中,知道张明夫妻有一套龙凤玉佩,今天能亲眼见到,他也很好奇。
龙佩放到面前,李世民细细观看,不住点头,然后对那个內謁者道:“拿去给皇后,还有陈氏娘子那块,请皇后一併品鑑。”
內謁者把托盘端到屏风后面,陈墨也取下玉佩,放到托盘上,与老公那快合到一起。
长孙皇后把龙凤玉佩正反两面都仔细看过,对內謁者说道:“你稟告圣人,依本宫看来,此物必是皇家所有。”
內謁者又把托盘捧出来,放到李世民御案,李世民又看了一番,说道:“不错,正是御用之物,张贵使应是出身皇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