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隔阂(1/2)
此番发钱,除刘克之以外,虎林都一千零九十人,个个得赏。
而对於跟著自己的六火人,刘克之也一一安排下去。
按汝州军制,刘克之將虎林都分为两营,自领一营,五百人,手下九人为队正,原队正为队副,队副为火长,火长为正兵,有功则升,无功则降,又领一百人为亲军。
上书將杨师厚升为副將,统另一营,共四百九十人,又抽十个辅兵凑齐五百人,牛礼和符存皆为队正,其余人或为队正,或为火长。
自从吞併,或者说被吞併后,刘克之便不是骑兵,而是步兵,而昭义步兵天下闻名,定有其独到之处,他也正好学习学习。
可这不学不知道,一学他就发现这昭义步兵之所以能够闻名天下,不只是將士用命,战阵嫻熟,更多的与他们的军制有关。
如今天下军制,大多是十人一火,五火一队,若干队为一都,若干都为一军。
而昭义兵不同,他们是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结为一小队,每三小队为一中队,每五中队为一大队,设队正一人,队副一人,执旗一人,左右傔旗各一人,共五十人。
这种军制,士卒更加默契,调度也更加灵活,军心也更加牢固,在陷入苦战之时,这样的军队往往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可惜,这种军制不適合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作战,只能作为奇兵或亲军,保护主將或者偷袭作战,以及截断粮道之类的。
刘克之並非单独的兵马,虎林都掛在诸葛爽的汝州兵下,这种军制目前对他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昭义兵又是新附,用这种军制,不利於他的掌控,所以刘克之即便知道这种军制的好处,也只能捨弃,打乱眾人,又多设一伍长,以原昭义兵火长充之。
至此,刘克之麾下虎林都军制,五人一伍,两伍一火,五火一队,十队一营,两营一都。
人数一多,难免事繁杂,首先便是辅兵不够,原来六火人,一火五个辅兵,共三十个辅兵,又抽了十人作正兵,辅兵只剩二十人。
如今千人,又加设了伍长,要派三个辅兵,如此一火便要有六个辅兵,千人百火,辅兵就要六百人。
幸亏吃饭是和大军一起吃,不然就这千人的吃食,都得烦死他。
又幸亏这千余昭义兵还带来数百辅兵,刘克之又在诸葛爽哪里扣了几百人来,不仅將人数补齐,还加设了火头军,至於輜重营,暂时由辅兵充任。
而且这些老兵油子也知道装备器械的重要性,没有將身上的主要的装备给卖了,只是少了一些辅助装备,刘克之又跟杨师厚借钱在后勤那將这些装备全部补齐。
至此,整个虎林都才算是真的成军,可以作为一支单独的军队存在,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完善军制之后,刘克之打算练兵,诸葛爽也给予一些支持,但也不多,只能每五日一小练,十日一大练,刘克之每次都亲自带著虎林都出操。
这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使每一人皆认识自己,加强自己的声望,使得他的命令能够得到有效的传达。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虎林都才粗粗练出一些模样,可以参与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
时间来到广明元年四月,招討使李琢还未到任,而新任河东节度使郑从讜已是轻装简行,来到了晋阳。
这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名符其实的宰相,不是那些因外放临时加的官职。
其人出身滎阳郑氏,会昌二年进士及第,歷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於乾符五年拜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