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炮和西域的求援(1/2)
当华朝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及科技创新的激流中时,兵部下属的科研所也以其独特的姿態,紧跟时代的步伐,不甘人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变革的时代,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可能成为推动整个国家走向更加辉煌未来的强大动力。
科研所內,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与四溅的火交织在一起,仿佛共同绘製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业画卷。他们或蹲或站,手中的工具飞舞,每一次敲打、每一次切割,都倾注了无尽的汗水与智慧。
这里不仅有著对常规刀枪剑戟、弓箭、连弩、投石机等传统武器的研究,更有著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炸弹、手榴弹、大炮等热武器的研究。
这是一项足以改变战爭形態的伟大事业,它意味著华朝即將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而,受限於现今的材料、钢铁、机械加工製造能力,张循还无法让工匠们製造出精密的火枪等现代化武器。但他深知,只要能够迈出热武器这一步,未来的路將会更加宽广,华朝的军队也將因此拥有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於是,张循决定先从最基础的大炮入手。他深知,只要能够製造出大炮,就能瞄准对方城门、城楼等薄弱的地方进行轰炸,那么华朝的军队就能像成吉思汗横扫天下那样,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於大炮还一无所知,它们仿佛是来自遥远未来的神秘武器。但张循却不同,他来自后世,对於大炮的原理、构造、发射以及爆炸机制都有著大概的理解。
而且他还有系统进行推演,知道往哪个方向研究是正確的道路。这无疑是科研所最大的幸运,也是华朝科技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然而,研究的过程並非一帆风顺。在这个时代,没有先进的工具机,工匠们只能採用一体浇铸成型的方式来铸造炮管。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炮管內部却不够精密,还需要手工打磨。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
即使如此,工匠们並没有因此气馁,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地改进工艺,终於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生產流程。
与此同时,撞针、引线、发射药、炮管长度厚度、爆炸机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名墨家子弟的带领下,科研所的研究人员们日夜奋战,歷经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终於在太平六年(199年)的夏天,研究出了第一座可以用於实战的大炮。
这座大炮虽然看起来有些笨重,但却蕴含著巨大的能量。它的炮管经过精心打磨,內部光滑如镜,能够確保炮弹在发射时不会受到过多的阻力。而撞针和引线的设计则確保了炮弹能够在合適的时间被点燃並爆炸。在科研所自己实验了几次没有问题后,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上报给了皇帝张循。
张循闻讯大喜,他深知大炮的出现对於华朝来说意味著什么。有了大炮,打仗攻城將更加便捷高效。投石机拋射炸弹虽然威力也不小,但准头太差,而且受限於重力,三五百米就是极限,速度也慢,对方可以根据炸弹飞来的方向进行躲避。
但大炮不同,只要地形適宜,在对方城池附近的山上架起大炮,几里远都能轰炸得到。而且炮弹飞行速度也快,根本不给敌人发现炮弹进行躲避的时间。
於是,张循立即移驾洛阳城外山中的兵部科研所秘密基地,准备亲自参观华朝第一座大炮的发射实验。
在內阁大臣兼兵部部长赵云的陪同下,张循来到了实验现场。他站在一座小山丘上,远远地望著那座即將轰鸣的大炮,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隨著一声令下,大炮开始发射。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划破长空,如同一条愤怒的火龙,最终在三里外的靶场上爆炸。紧接著,第二发、第三发、第四发、第五发炮弹也相继发射出去,都顺利地打到了靶场上並爆炸。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將一座石头磊起来的房屋炸塌了,尘土飞扬,碎石四溅。
张循看得大喜过望,他深知这座大炮的意义不仅仅在於它的威力,更在於它所代表的热武器更新换代。这是华朝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华朝军队走向强大的关键所在。
他当场为第一代大炮命名为“06型真理炮”,也就是太平六年製造的大炮。“真理”两字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大炮射程之內,华朝说的话就是真理。
隨著华朝工商业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也变得更加繁华起来。这条古老的商路连接著东西方文明,在海洋贸易还没发展起来的今天,是华朝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然而,隨著华朝对外贸易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各国却因为中转贸易的利润开始互相攻伐,爭夺控制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