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分发收穫,庵中喝茶(1/2)
第199章 分发收穫,庵中喝茶
甘肃州城的黄昏被狼烟染成琥珀色时,老陈头正蹲在酒肆门口擦洗陶碗,
城头成鼓突然炸响,惊得他手一抖,粗陶碗在青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
“捷报!狄鑫指挥使大破畏吾儿和瓦刺!”
驛马踏著碎金般的夕照衝进城门,马上小校的盔甲还凝著黑红的血。
老陈头扶著门框起身,看见官道尽头腾起烟尘,百余架牛车哎呀呀碾过夯土路,车板上堆成小山的羊皮囊鼓胀欲裂,血水顺著草绳缝隙往下滴,在黄土地泅出豌蜓的暗河。
衙门的衙役们,抬著整扇的牛肋排往铁架上搁,油脂落在火炭上滋啦作响。
瓦刺勇士的弯刀此刻成了庵丁的利器,寒光闪过,带血的羊腿便整整齐齐码在柳条筐里。
典吏站在条案前,蘸著硃砂的毛笔在名册上勾画:“按户抽籤,抽中红圈的领羊颈肉,蓝圈领牛腩..::::”
“阿爹!抽中了!”扎双髻的小丫头著竹籤从人群里钻出来,鼻尖沾著炭灰。
她爹是个跋腿的皮匠,接过竹籤时手抖得厉害一一签头分明用靛青描著个圆,能换三斤带著暗纹的牛后腿。
十字街口已经架起丈高的篝火堆,酒肆里飘出燉杂碎的香气。
老陈头把铜吊子里的羊肠汤留进海碗,撒一把荒荽末。
几个刚换防的成卒围坐在火炉边,盔甲缝里还卡著戈壁的砂砾。
“掌柜的,切二斤熏羊肉!”为首的队正將钱串子拍在案上,指节结著厚厚的茧,“要肋条,肥瘦相间的。“
驼铃叮咚作响,波斯银壶里倾出暗红的葡萄酒。
梳回鹃髻的西域少女踩著鼓点旋转,石榴裙旋成流火。
穿缺跨袍的少年们举著穿在树枝上的烤羊肉追逐笑闹,油脂顺著焦脆的羊皮往下淌,
在粗布衣襟上晕开油。
老陈头倚著门框看暮色渐浓。
城头成鼓又响了三声,这次却裹著丝竹管弦。
火光映著每张油光光的脸,不知谁家老姬抹著眼角念叻“上次这般光景,还是大顺开朝三十四年吶..”
鑑於缴获的牛羊肉较多,贾璃决定在元宵这天,给陕甘地区大伙发放一部分肉食。
多余的以低价卖给当地酒肆,让大家也吃上一顿好的。
活体的牛羊,自然是通过空间,跨区域高价卖掉,特別是潮汕地区和川渝地区的火锅,那是少不了牛羊肉的。
一头羊在南方可以卖到2两银子一头,如果是宰杀的话,每斤可以卖到15-20文钱。
因为牛是大型牲畜,《大顺律》严禁私自宰杀耕牛,导致合法牛肉供给断绝。
牛肉的价格每斤高达牛肉每斤30-50文,
按600斤標准牛折算可达18-30两。
自然,贾璃他们也不会拆散了卖,而是整头整头的卖,每头只能卖到8-12两银子。
光是牛羊肉,这次战役的收穫就有几十万两,何况还有金银细软和马匹。
一匹辽东挽马就得22-25两,一匹河曲马至少30两以上。
蒙古马走私至张家口“马市”暗地交易,45-60两/匹,而贩卖到江南终端价,高达80
-120两。
西南滇马(矮脚马)价格相对低廉,运抵江南后也得35-40两。
此战收益高达数百万两银子,还有许多矿奴和西域洋马是长久收益。
更为关键的是,贾璃的势力伸展到了河套和青海乃至新疆地区,广的草场可以驯养更多的战马。
此战乃是贾璃暗自出战,所有收穫自然是不会上交给朝廷,就连消息都是封锁的,现在的陕甘乃是贾璃的陕甘。
在处理完西北战役胜利成果后,贾璃的重心还是放在神机军的训练上。
据江南的『幽人』和部分官员士绅来报,各地的军队动向不明,广东那边更是有官员与西洋人暗通曲款,准备大规模採购洋枪洋炮。
这一切都预示著,有一场战爭即將开始,那是太上和当今的最终对决。
而贾府这时候还沉浸在元春省亲的荣耀光芒之中,家丁僕人走出去都是抖抖的。
而在大观园,暮春的午后,暖阳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拢翠庵的青石板路上。
给这座清幽的庵堂添了几分柔和的暖意。
庵內,茶香畏畏升腾,似一层薄纱,將眾人笼罩在一片寧静祥和之中。
妙玉一袭月白锦缎僧袍,身姿娜,手持一把古朴的紫砂壶,动作优雅地穿梭在眾人之间。
她的面容清冷,宛如这庵中傲雪的寒梅,不沾染一丝尘世的烟火气。
此时,她正为眾人湖茶,每一个动作都透著极致的讲究与专注。
“这茶,可是我特地为各位准备的。”
妙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却又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她率先拿起自己常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为宝玉斟上一杯,声音轻柔得如同春日里的细雨,“宝二爷,你且尝尝这茶的滋味。”
宝玉双手接过这珍贵的绿玉斗,凑近鼻尖,轻轻噢了噢,脸上隨即绽放出惊喜的笑容,讚不绝口道:“妙极!妙极!这茶香清新淡雅,恰似春日里盛开的百,沁人心脾。”
说罢,他轻抿一口,细细品味,仿佛在品尝世间最珍贵的琼浆玉液,
紧接著,妙玉勘茶给宝釵,用的茶具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鐫著“(分瓜)
”三个隶字。
妙玉拿起茶罐,不紧不慢地拨弄著茶叶,说道:“宝姑娘,都说你心思细腻,处事周全,想必对这茶里的乾坤也能瞧出些不一样的地方吧。
宝釵微笑著接过,举止端庄大方,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
她轻轻抿了一口茶,沉思片刻后说道:“这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可见妙玉妹妹在这茶上费了不少心思。
妹妹茶艺精湛,我不过是个门外汉,能品出个大概已是万幸。”
话语间,宝釵眼神依旧温和,却巧妙地避开了妙玉言语中的暗礁。
宝玉见自己的茶具和宝釵的不尽一样,便来了兴趣:“妙玉师傅,为何这眾人喝的茶具都不一样?”
这一问,正好搔到妙玉痒处,她从苏州来,带的最珍贵最得意之物,就是这套茶具了妙玉不自觉的翘起了嘴角看向眾人,然后將一只形似钵,却比钵小,上面有三个垂珠篆字,鐫著“点犀”的茶杯递给了林黛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