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围攻蓝波堡(2/2)
“学土,我丈夫有回信了吗?”格温妮夫人焦急地问道。
卡西米尔学士摇了摇头,“还没有不知是莱蒙大人没回信,还是送信的渡鸦被城外敌军射了下来。我看,最好趁夜色浓重时,用篮子放几个信使出去,这样更保险。”
“不行!”亨利教头立刻反对,“连天上的渡鸦都无法突破他们的封锁,人又怎能躲过那个会吞吃火焰的怪物监视!”
“那会飞的头颅只有一个,且靠篮子里的人观察,他们总会有疏忽的时候。”卡西米尔学士反驳道。
亨利教头皱著眉头,提高音量:“要是判断失误怎么办?现在城堡里能拿起武器的人,加上男僕也就一百二十来个。今天送两个,明天送两个,到时候城墙上连人都凑不齐,还拿什么防守?”
格温妮夫人不想看到两人爭吵,便转移话题:“那谈判的事,他们有回应吗?”
卡西米尔学士回答道:“昨天我和对方首领,那个叫做光明使者的佣兵头子谈过了。
他坚持要你当眾承认罪行,赤足走到费舍尔庄园的圣堂,在静默姐妹的监督下懺悔一个月,才会解除围困。”
格温妮夫人满脸疑惑:“我们不是已经答应开放关卡,允许他们的修士自由传教,还愿意为被打伤的三个修士每人赔偿五个金龙吗?”
卡西米尔学士无奈地嘆了口气:“是的,但对方说,他的大军来到蓝波堡,这些条件自然就实现了。他还说,趁现在还没攻城,你最好立刻答应,否则一旦攻城,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格温妮夫人大怒:“太狂妄了!一个小小的佣兵头子,难道真以为能凌驾於国王的法令之上?”
“或许真能做到-据他所说,他的部队是总主教新组建的教会武装一一金色黎明骑士团。你要是登上城墙看看,就能发现他们营地边缘有一片杂乱的帐篷,应该是听闻消息后前来投奔的麻雀和穷人集会士兵。”
格温妮夫人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恐惧。她出身凡斯家族,知晓教会武装叛乱时曾控制大半个河间地的歷史。
如今意识到自己招惹了这些狂热的信徒,她不禁后悔起来。
“如果—我们向他们投降,能保住领地和性命吗?
1
“不可能!”亨利教头斩钉截铁地说,“狼怎么可能不吃肉?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你的生死就由不得自己了,还有你的孩子,你可得想清楚。”
格温妮夫人不甘心地看著亨利教头,最终沉默了。她心里明白,亨利教头坚决反对投降,並非出於忠诚,而是因为金色黎明提出的投降条件中,要惩罚徵税官和鞭打加尔修土的士兵,而这些事都是亨利教头一手经办的。
城堡里的七十名士兵,至少有一半曾跟著他在乡下作威作福。
一旦按照对方要求惩治战犯,城堡內的士兵们很可能立刻发生譁变。
“疯了,对方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卡西米尔师傅———”
“在,夫人。”
“多派几只渡鸦出去,给我哥哥也送几只,说不定看在兄妹情分上,他会出兵救我·—”
说完,格温妮夫人转身走进侧厅,抱起儿子,低声抽泣起来。
窗外,一只乌鸦发出悽厉的叫声,为这压抑的氛围更添几分悲凉。
卡西米尔学士和亨利教头对视一眼,各自离去。
刘易围而不攻的战术,不仅让被围困的人难以理解,就连他身边的將领也困惑不已,
桑鐸·克里冈便是其中之一。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军营里,帐篷的影子在地上拉得长长的。作为蓝色中队的指挥官,桑鐸原本打算回军营整顿军务,补上战土们欠下的操练,却突然接到出征命令。
这次全军出动,新兵也被一同调走,没有训练对象,训练也就无法进行。
於是,他和他的中队被编入战斗序列,参与此次征伐。
虽未亲眼见过刘易攻城的场景,但从日常训练效果来看,桑鐸要攻下蓝波堡这样的小城,对金色黎明而言不过是五日之內的事。
拿下蓝波堡后,无论是將其作为控制周边领地的据点,还是索要赎金,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刘易围住城堡后,却按兵不动,甚至不封锁围城的消息,这让桑鐸十分费解。
围城第四天夜里,桑鐸拿著一瓶酒走进刘易的帅帐,將酒放在桌上。
帅帐內,烛火昏暗,光影在墙壁上摇曳。
“你知道我不喝酒。”刘易一边写信,一边皱著眉头说道。
“我知道,这是给我自己喝的。”桑鐸撬开瓶塞,仰头灌了一大口,“离开那破修道院,总算能痛痛快快喝一杯了!”
“你这哪是一杯,分明是一瓶—在十字路口客栈,你还没喝够?”
“那里只有血腥,没有美酒。”桑鐸又喝了一大口,问道,“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什么打算?”
“你是担心攻城伤亡吗?要是因为这个,我可以带队攻城。只要派个会施展光明法术的人跟著我,我保证能登上城墙。”
刘易抬起头,放下手中的蘸水笔,惊讶地说:“没想到你会主动请缨。”
“哼,我可不想你在面对狮子时,身边只有一群软弱无力的羔羊。”
“多谢提醒。但泰温公爵死后,世上再无真正的狮子。在我看来,君临城和奔流城外的那些军队,不过是一群虚张声势的小猫罢了。”
桑鐸皱起眉头:“我还以为你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我只是实事求是。既然你愿意帮忙,我正好有个任务交给你。”
“什么任务?”
“带上你的骑兵,前往西北方向,监视奔流城外西境军的动向。据我所知,古柏克家的莱蒙伯爵也在围攻奔流城的大营里。一旦那边有回援的跡象,立刻派人回来通报。”
“你打算伏击莱蒙·古柏克的回援军队?”
“没错·——围点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