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制订户籍制度(2/2)
“明天,明儿再做,今天是中秋,怎么也得歇一天吧。”
老朱一听就不乐意了:中秋又怎样?他这个皇帝还熬夜办公呢,也没见清閒过。
可不做香皂真是韩力的底线,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守住。
见他確实不愿意,朱重八只能退让一步,並决定今晚说什么也不能去找胡充妃了,去达定妃那儿对付一夜也挺好,她至少没有胡充妃那么疯……
寧国公主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来的时候满心忧愁,唯恐父皇再次为难韩力;
走的时候却一脸震惊,只觉得脑子都要乱力一锅粥。
只想让自己静一静……
……
“你说说標儿的事。”
刚確定了韩力明天必定会造香皂,朱重八满足地打算离开。
没承想,人走了半截忽然又回头问了这么一句。
韩力本还在暗喜终於能把老朱送走,接下来好好计划怎么攻略老朱家闺女。
没想到对方突然拋出这么一句话!
“陛下,您怎么突然提到太子的事了?”
韩力真不想让他在这件事上多问。
一说破恐怕老朱都扛不住,今年这个中秋肯定泡汤!
原本以为上回藉助他对永乐的误会搪塞过去,短时间不会继续追问。
可谁知,才过了短短几天朱重八又提起这事了。
“就是忽然想起了,想问问。”
朱重八纯粹心血来潮。
本就没打算今天提这事,临走时突然想起妹妹的嘱託,同时回想起此次朱標处理建州女真问题上的表现,对这个苦心培养的接班人越发满意。
他迫切希望从韩力这儿知道朱標登基后取得了何等伟大力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声!
相较於自己的丰功伟绩,朱重八反而更在意朱標的歷史地位。
他確信,朱標一定会有番惊人的作为,兴许青出於蓝而胜於蓝!
或许歷史还会把他们父子俩合称“洪乐之治”
,与“文景之治”
相媲美。
“改日再议这事儿吧。”
韩力对著朱重八说道。
朱重八追问:“为什么?”
为何?
韩力確实想弄些材料,假装自己在做月饼,实际上却偷偷地將系统提供的月饼送给朱允炆,目的是为了贏得她的欢心。
然而,这些隱秘的想法韩力永远也不会说出口。
他说道:“关於皇太子的事情太多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无法全部说清楚。
今天是中秋节,有无数的任务……”
“还有什么比告诉我们关於朱標的事情更重要?”
这让朱重八感到恼火。
韩力回答说:“当然,我打算自己也享受一些月饼。”
朱重八:??
这就是他忙於处理的重要事情吗?
製作和吃月饼比谈论我们的朱標更重要?
儘管朱重八已经习惯了韩力的不可靠,但听到这些话仍然让他无言以对。
他感到震惊,突然有种想打人的衝动。
“月饼的製作必须有专家参与;否则,味道不会达到预期。
每年在宫中,他们都会製作月饼。晚上,我会指示送一些给你,你不必这样麻烦自己——太累人且结果不诱人;只是浪费食物……”
“你为什么认为我的月饼会很糟糕,是浪费努力?”
韩力不想进一步评论关於朱標的事情,试图將话题转向月饼,以此来转移朱重八的注意力。
“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的专家——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广泛或深入地精通。
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精通已经很难得,更不用说精通几个领域了。
虽然擅长讲故事,木工活还算过得去,甚至处理消费问题,这些能力应该算相当不错——但为什么是烹飪?为什么是月饼!
即使知道怎么做,也只会做出勉强能吃的蛋糕,但绝不会美味。”
然后朱重八开始自夸,“引入註册系统是我的主意!人们被分类为民、军人、工匠,民之下还有学者、医生、占星家等子类別。
有了註册系统,人们可以一生都专注於特定领域,从而显著提高他们在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
这不仅促进了稳定,还提高了效率。
常言道『天生我才必有用』。
他们天生就跟隨成年人学习技能。
前一代的知识也不会被保留。
这些做法確保了未来几代人能够拥有出色的能力,確保了体面的生活支持。
例如,在这里实行的军队家庭政策意味著永远有足够的兵力供应,不用担心兵力不足。
军人自己拥有土地,也会耕种,从而减少了朝廷的大量粮食开支。
祖先的战斗经验也会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代。
这就是所谓的『兄弟並肩作战』『父子並肩面对敌人』。我们註册的士兵系统中的人员总是比常规部队更强大。”
观察到朱重八在討论自己家庭註册政策时越来越热情,韩力的脸上闪过一丝不確定的表情——老皇帝的意图似乎很高尚,但后来对无数受影响的人產生了有害的后果,这一点毫无疑问!
“陛下,您难道没有意识到,当后代想要摆脱家族企业,尝试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吗?”
韩力的话被朱重八打断,他看起来很不高兴。
换句话说,当时敢於出声插话打断那人就是韩力,换作其他人,朱重八的反应怕是远不止不满这么简单。
“不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这不过是个別人难以代表的极少数例子罢了。
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平稳的生活,能有口饭吃便满足了,要求实在不高。
“我们制定户籍制度的目的,在於能让大多数人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即可。”
朱重八补充道,“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要创立一个让每个人完全满意的体系那是绝无可能之事,所以我们只需专注於大部分人的需求。”
听罢,韩力点头表示认可:“这个想法確实很实际。
人多意见杂,从来就没有能符合所有人预期的政策,只能优先考虑多数人的利益。
大明的眾多百姓大多渴望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
“但如果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理想的安寧生活,同时受限於户籍制度而无法寻找其他出路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