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会贾诩(2/2)
刘协暗笑,自己现在哪里敢动李傕的人?要的就是让他有罪恶感,好让自己再下说词。于是接着说:“汝造此罪孽,获罪非小。然而仔细追究起来,乃是司徒王允不许李傕、郭汜等人上表求免,而朕其时年纪尚幼,不能有所决断,以至大乱又起。王允铸成大错在先,因此你也不是不能原谅。”把原因推在死去的王允身上,也只好对不住这个灭董卓的有功之臣了。
贾诩听说皇帝把过错推在别人头上,好像看到了曙光,又惊又喜。
刘协把他的神情全看在眼里,见说的话有效,暗喜。“此乱因汝而生,若能因汝而平,尚可将功赎罪。否则他rì有何脸面见天下人?”
贾诩听到自己可以将功赎罪,自然一百个愿意。以他谨慎保身的xìng格,当然不敢随便得罪人。现在他已经得罪了天下,那当然要想办法补救。现在有了个将功补过的机会,那是一定要抓住的。当下拜伏于地,“固臣所愿也,陛下勿言,容臣徐图之。”
刘协的本意可不只是要他救命,指望能让他为自己效力。于是接着说:“李傕、郭汜之人,刚愎自用,只怕不是个明主。何况随董卓入京以来,所犯之罪,罄竹难书,虽夷其九族也不过分。卿为其同党,只怕rì后也脱不了干系?”一番话说的贾诩满头大汗。饶是以他的智计,也是心中惶惶。叩首问道:“愿陛下指教一条明路。”
刘协见他吓成这样,心中发笑:“朕不自量力,yù信大义于天下,不yù以九五之尊,受制于他人。朕听说汝智计过人,不如效忠于朕,他rì中兴汉室,亦能名标青史,千古流芳。”
贾诩听了刘协这些话,既能免罪于天下,得保其身;又能立功于乱世,留名于青史;皇帝想要中兴汉室,胸有大志,rì后自己必然能得用武之地。想到这些,再无话说,拜了四拜,“臣惟命是听,愿效犬马之劳。”
刘协大喜,这可是自己钓的第一条大鱼,当下扶起贾诩,曰:“文和请起。朕得文和,所愿必能成功!”
当下两人在帐中商谈,决定贾诩仍然到李傕营中,不仅可以知道各方动向,而且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对皇帝的事情。万一将有所不利,也可第一时间暗通消息。而且李傕向来信服贾诩,虽不是言听计从,可也会给点面子。贾诩便可以乘机挑拨他的部下,分其势。最好能再招降几个谋臣武将,扩充下自己的实力。刘协便问贾诩关于杨奉的情况。原来杨奉此时正是李傕手下七个部将之一,为人刚直。至于他手下是否有徐晃这个人,贾诩说没听到过。可能此时还不在杨奉军中吧,否则他那么勇猛的将领,没道理连贾诩都没听到过,毕竟贾诩也是李傕军中重要的谋臣。至于李傕,历史上他是在几年之后的长安死于段煨之手,刘协可不想让他多活几年,最好马上能抓到处死,否则也太没天理了!
和贾诩畅谈良久,发现这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智计百出不说,也具有过人的胆量。而见事极明,眼光犀利。果断的判断力,审时度势的变通,小心谨慎的为人处事,都是与众不同。得到此人为手下,怪不得连曹cāo都很赏识,不计前嫌,把贾先生示若上宾。像他那么睿智谨慎的人,真奇怪当初怎么会在董卓军中。以他看人的准确、判断的果断,出道时怎么会选了董卓这样一个主公?难道他是徐庶第二?或者百里奚第二?一个母亲被押,一个家里至贫,才会选错了君主。可贾诩看上去也不像啊!据史料记载,贾诩一生当中换了好几次主公,看来也是个命途多舛的可怜人。这个问题可真的是很难想清楚。
两人密谋许久,之后贾诩便拜别。今天得遇明主,步履也好像轻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