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由童年成长过早形成的“唯利主义”所(1/2)
10、由童年成长过早形成的“唯利主义”所想到的
号称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上古时期对神灵的信仰或者对自然、圣贤的崇敬、对生命起源的追溯,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到隋唐;虽是富贵荣华chūn过眼,是非成败总虚名,但细思三皇五帝,却也是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若以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诸如《墨子非乐篇上》《楚辞离sāo》等古人皆都追问:是谁安排安登统领大地?是谁创造了女娲?可见那时的人们敬畏之心长存!
即使后来被称为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亦然,然而老子在朦胧中已经感觉到了大“道”的存在,只是他难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所以才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才会有老子为求道的真谛而西出函谷关,当时给尹喜留下的这五千字的“道德经”并不是说他已经得到其中真谛,只是在他已经感知的那个大“道”中,用他的语言可以解释或描述的一些碎片化信息。
包括后来我们看到秦瀛政如何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梦想借此愚民已达到垄断**统治,结果二世赵高被杀继立的子婴去帝号称为“秦王”前后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大秦帝国即宣告土崩瓦解。
此后的汉政权确立后初期阶段实行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在当时黄老之术是为显学,汉武帝刘彻时代的太皇太后窦太后(即原文宗皇后),雅好黄老之术,曾因厌恶儒生辕固生对《老子》的评价太低,愤而命人将其投入猪圈中与猪搏斗,辕固生后来虽得当时的天子景帝救助,暗藏匕首一把杀掉了猪圈里的猪;
可见当时的崇尚之风何在,即使后来窦太后死后的刘彻世代,虽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本人并未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被发配至但是最难搞定的胶西王那里任相国,作为一个16岁登基在位54年之久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将中华帝国推上空前高峰的汉武大帝,也没有真的全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只是“尊儒术”而并未“罢黜百家”,反而“博开异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以至于后来曹cāo的“唯才是举”便出如此。
反观历史上国家从大乱到大治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并史学家公认的三次“盛世”从“文景之治”、“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此可算作西汉盛世;二为由“贞观之治”伊始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三则是与我们最近的“康乾雍盛世”的大清王朝;虽然都不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但其在中兴门庭的过程中民风、社会人文、上层的敬畏之心(无论儒释道亦或民心、天地自然),我们不难看出凡此种种,决策层本身已经与信仰的关系,或者说对民众、自然的潜意识态度,“视为刍狗?亦或平等的同类珍贵的生命?”其实或祭天地或拜诸神,大多数皆流于形式,上行下效,以致民众皆无所敬畏,即或有所谓敬更多实质是怕、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