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年顽劣(1/2)
3:少年顽劣
(1)少年顽劣
魏永记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就是因为那些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形成自己的对社会、对人、对家、对自己的思想决定了rì后所有的悲喜缘由,而每当想起或被别人提起小时候的那些事,魏永记都会免不了自嘲一番。
在魏永记六岁的时候,因为那时的农村幼儿园并不是每村都有,只是在乡镇才有一家,孩子特别多,基本上都是父母在镇上的某些机关或者单位工作,再就是乡镇驻地的百姓家的孩子还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让孩子去,而魏永记因为家离得远接送不方便,加上那时因为妈妈的病家庭非常困难,所以就去不了幼儿园,只能眼红的看着别的孩子早早的背上书包,而这其中最令其感到艳羡的是表舅家的儿子“大江”
只是在家由nǎinǎi在忙完家务之余讲说戏文、教认汉字、背诵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魏永记经常会想自己的那点国学底子全是那是打下的基础吧,nǎinǎi算是她们同龄人中的另类,因为家族曾经在当地也算望族,虽然后来家道衰落,但大家闺秀的风范犹在,而且自小她那在小翰林家中做总管的父亲就让其跟弟弟一起在私塾读书,只是读完几年私塾后就没能继续让她再读下去,说到底还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其实nǎinǎi的娘家家道虽败落了,但或许因为其父在“小翰林”家做了一辈子总管的原因吧,家风还是保留了较好的文风,其父雅好丹青墨宝、琴棋之艺;
这“小翰林”家姓“管”,距魏家山只有二十公里左右,相传曾经出过“一门六翰林,父子三探花”的故事,相传但是身为父亲的老翰林年轻时就曾经中过殿试皇榜第三名即“探花”郎,后来大儿子也考中“探花”,其余四子皆为进士入翰林院,话说有一年端午节时分,老翰林经过内宅时听见自己的几个儿媳在和最小的儿子嬉闹,仔细一听原来是老夫人安排厨房做好的粽子,吩咐小五子来给几个嫂子送粽子,几个嫂子在拿小叔子开玩笑;
只听老三媳妇说“五弟,嫂子出一上联你对下联,如果对不上来,今天就不准你出房门陪着几位嫂子在这作秀工怎么样?”
“好你说吧,快点,我还要回去临大方,要不然让老头子看见又好打屁股了”小五子瓮声瓮气的回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