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入试太学的机会(1/2)
日头中正,午后的风拂过恭利祠院墙,捲起几片残叶,也吹散了最后一缕香火气。
贡茶定品已定,神位归龕,供桌撤去。
那曾繚绕整座山门的檀烟与茶香,此刻皆化作虚无。
山民们三三两两下山,脚步沉重而沉默。
有人背著空篓,有人提著破篮,衣角沾泥,裤管卷至膝上——他们是这片茶山最辛勤的人,却从不曾被邀请坐上一张雅席。
唯有十余人留了下来,在官差的吆喝声中,扛著盆栽自山脚蜿蜒而上。
那些木多是寻常山野之物:杜鹃、山茶、黄梔子,却被精心修剪,摆成对称格局,点缀於祠前空地。
他们汗流浹背,却不敢喘息太久。
待布置完毕,才得一碗糙米饭、半碟咸菜,蹲在廊下狼吞虎咽。
一人吃完,抹了嘴,抬头望向阁楼方向,眼神里闪过一丝不甘。他不过三十出头,鬢角已泛霜色。临出山门时,忽又驻足,回头看了眼这雕樑画栋的恭利祠与正在筹办中的文人盛会。
看得心里头酸酸的,心头浮现著一个念头,“我儿以后……”他喃喃一句,终是摇头苦笑。
他连一卷书都买不起,自己也不识字,拿什么培养后代呢?
以什么身份参与文人雅集呢?
不过是奢望罢了……
方仲永从盘山栈道下行,眺望著山门前几个山民渐行渐远的背影。
三步一回头,如同离別故土的游子。
嘆一声,他能看出山民们对知识的渴望,可当下的北宋社会规则,註定山民只有辛勤劳作的命,而无安心读书的福。
下到祠院时,祠院早已换了一副模样。
昔日庄严肃穆的祭祀之所,成了文华薈萃的雅集场。
只见四面搭起彩棚,周遭早已绿绿,雅座齐整。
东为虎岩书会,南属蒲吴,西归蒲章,北则旌旗猎猎,绣著“文逸”二字,气势逼人。
衣著光鲜者,有俊才、有美娘、有老有少,正翘首以盼一年一度的书会雅集。
阁楼中,庞籍正透过直欞窗,默默注视著一道少年身影消失在栈道上。
他並没有要参与雅集的意思,或许是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激起了熊熊斗志,遂决定留於阁中规划起北苑试点事宜,而书会雅集则由蔡伯俙这个號称『八闽第一才子』去主持。
本想让方仲永留下,好一道完善试点细则,可看著方仲永心不在焉的模样,只好作罢,毕竟,哪有少年英才不为一场文学盛宴而趋之若鶩呢?
祠院里。
方仲永环视著周遭,只见一株百年油松立於斜方,枝干虬曲,荫蔽数丈。
树下设石案石凳,已有数人围坐饮茶。
正是吴芮、柳永他们。
未免他们担心,方仲永高喊起“吴叔父、柳兄,我在这”
呼喊著,脚下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朝高松处斜跑而去。
不想,在拐角处有四名书生正快步走出,撞了一个满怀。
方仲永踉蹌两步,差些跌坐在地,稳住身体重心后,抱拳朝最边上的书生致歉道:“鲁莽了,还请兄台见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