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1/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每年蔚为壮观的“钱塘cháo”都要为它召来无数文人sāo客。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cháo涌自天来”
“一千里sè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cháo”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早cháo才落晚cháo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yīn朝复暮,杭州老去被cháo催”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cháo观。照rì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八月十八cháo,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然而这座绮丽的城市远不止这点点让人留恋的东西,“yù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苏堤chūn晓、曲苑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双峰插云、雷锋夕照……西湖十景一处更胜一处,随便在chūn夏秋冬任何一季前来,都能领略到它过人的风姿。此外,杭州还有“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的著名古刹灵隐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岳王庙,几乎每一处景致都用诗歌谱写而成,可以说这里是文化的海洋。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十分契合这种写意,这里没有大型的污染工业,基本都是环保无害的电子工业一类,生活节奏相比邻近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也算是慢的了,人们可以清晨起来做做运动,买上豆浆油条,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开到公司上班,而且这座城市的人似乎更加热衷于文化产业。在这种氛围下,全国最大的一座大学城在这里拔地而起。从21世纪元年开始使用,它豪华典雅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玻璃与钢结构组成的教学楼、仿如悉尼歌剧院一般的学生剧场、面积是数个足球场总和的图书馆,而芳草茵茵、郁郁葱葱的小路在大学城中心的起征湖畔蜿蜒曲绕,又为这里凭填了几分浪漫。
浙大生物科学院实验楼就座落在起征湖畔,此时在它顶楼的办公室前,一背着单肩包的青年轻轻敲门。
“请进。”
随着里面传来中正平和的声音,青年推开了办公室的门。“方老师,您有空吗?”
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办公室,左边一溜并排三个书柜,放满了大部头的书籍;正对面靠进门一组金华利轩的意大利真皮沙发,配上深红木的茶几,茶几上还有一盆jīng致的纹竹;办公室的右边是饮水机、冰箱和几个大的柜子,此外还有一闪小门,门后是一间私人实验室。而办公室最里面,采光最好的玻璃窗下的是一张宽大的办公桌,此时办公桌前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老者乃是浙大生物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方兴豪。方兴豪看到门口探出的身影,皱得如同橘皮的脸上展露出笑容:“进来……坐……”
青年一身大学生标配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相貌公平起来判断并不出众,属于那种被丢在人堆里一眼不会记住的,只是一双微微眯着的眼睛中时而透出jīng光,让人感觉他是个心思缜密的人。
自从大一别有用心选了方兴豪的课起,这间办公室青年就经常来,这时他没有选择远处的沙发而抱着包就势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那张大众脸上随即泛起自然的笑容,既招长辈的喜欢,又不让人觉得不够稳重:“方老师,是这样的,我前几天在西湖同逛街的时候,买了一本古籍,这本古籍是我一个朋友托我买的,他也是打算送人的,卖东西的人跟我说这本古籍是明代的,我心里有点吃不准,后来左思右想记起您老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就腆着脸带来想让您帮着看一看。”说着青年就把一本纸页发黄的古书拿出来,上面用繁体写着《注华经》三个大字,只看书的样子就知道年代久远,要不是书已经过好塑,只怕是一阵轻风就能把它化为灰尘。
方兴豪听了李克的话,哈哈笑了笑,顺手接了过来,青年这番话正好说到他最得意的地方,他虽然是学理科出身,但却十分爱好收集古玩,家中小到手掌见方的字帖残谱,大到一人高的宋代瓷器,应有尽有。此时他从青年手中接过古籍,仔细翻看,越看越喜,到后来甚至从办公桌里拿出了放大镜。
整整过了十分钟后,方兴豪才对青年道:“你可是拣了个大便宜啊,这哪里是明朝的古籍,这分明是元代的。那个卖给你书的人肯定是看了‘广林厂正’这个印章,就断定是明代,其实广林厂虽然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成为御用书局,但它从元代就已经开始开办,而它一开始用的印刷体都是宋体,而到了明朝,因为宋体是秦桧所创,所以改为了瘦金体。你看看你自己这本书用的什么印刷体?”
青年一脸惊喜地接过书,道:“这么说我还占了大便宜来着……”
“可不是,你别看这么一点点差别,价值可是天差地别,现在市面上广林书局早期的古籍极少,要不是印刷的古籍本身不值什么钱,你就算挖到宝了……”方兴豪一边说着一边摇头,仿佛在感叹青年克的运气好。
青年此时将那本黄皮的古籍拿在手里翻过来覆过去,摸了又摸,最后对方兴豪道:“方老师,不知道您认不认识卖古玩这方面的人?”
“怎么,你想把这本书卖掉?不是你朋友托你买的吗?”
青年“嘿嘿”笑了笑,解释道:“我那朋友是宁波一个外贸公司的,他要送的人是一个客户,而那个客户是个外商,据说非常喜欢中国的古玩,送点明清低等级的文物也就算了,咱们哪能让真正的好东西流到外国人手里。不过这东西真要砸在我手里也没用,所以我才想问问您。”
方兴豪这才恍然大悟,目光中透出几分赞赏,搞古玩的对炎黄中华多少有点王八情节。最后他看了看青年手上的黄皮古籍道:“这样吧,既然你想卖,就卖给我吧,我那正好缺一本元代古籍,不过我也估不准它价值多少,上半年的时候我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一本元代的《纪事图案》,他是用两千八百块买的,考虑到广林厂出的元代古籍比较少,我给你三千五,你看怎么样?”
青年一听连忙摆手道:“这哪行啊……这本书我才八百多块钱买的……正好,发票我还带在身上呢……您看,八百三……我怎么也不能赚您的钱啊,您给我添一千就成,这样我已经赚了一倍的价钱了。”
“这怎么能行,这是你应得的……”方兴豪也坚持不让,老头子倒有一副搞科研的倔强气。
最后两人好说歹说,一人退一步,以两千五百块的价格谈妥。
“你先把书收好,等一会下班我去取钱给你……”青年答应一声,接过古籍放回到包里,微微眯着的眼睛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光芒。他早就从其他渠道知道眼前这个老头子的收藏里缺一本元代古籍,这本书实际上是他花三千块买下来的,书里的门道他早就在买书的时候托朋友搞清楚了,至于发票,要想开多可能难办,要想开少那是老板求之不得的事情。今年研究生考试,他的分数正好挨在录取线上,而和他一样分数的还有两个人,能否被录上很大程度就决定于眼前这个老头的一句话,现在只花了五百块钱还让方兴豪欠下了自己一个大人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