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求学长安 4-1(1/2)
() 4-1
太学在西周时便有了,是由朝廷在京城设立的教育机构演变而来,汉武帝时正式在长安设立为太学,由博士给太学生讲授儒家经典,最初的学生只有五十名博士子弟,通常都是贵族子弟或很有才名之人,这些子弟经过学习和选拔便可成为了朝廷官员的候选人员,到汉昭帝时太学学生增至100人,而到了王莽时代,朝廷不断推出新政,王莽为体现出新朝廷对天下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将太学改成了人人有机会可以上的学校,太学的学生数量一下剧增,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有些是新贵王孙,如王莽家族以及跟随他们发达起来的富家公子,有些是没落子弟,比如像刘秀这样有过家族辉煌却已经沦为平民的子弟,有些是因才名被招纳而来,如少年神童邓禹,还有很多为求功名游学而来的,如刘秀的同乡人朱祐,早一年就已经游学长安了。刘秀既是没落子弟,也是游学而来,既为增长学识,也为寻找出头的机会,毕竟在太学还有机会参与考试与选拔。
太学里一部经书就是一个专业,当时在太学中比较流行的是儒家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chūn秋》。这些经书经过历朝历代的大师注释和讲解,已经延伸为非常庞杂的体系,一本经书可能原文只有几万字,而其注释和讲义却有几十万字。
而自王莽掌权以来,社会又开始流行起谶纬之学,即能够预言未来事件或昭告吉凶的神秘学问。王莽就是利用图谶,让天下人相信他是真命天子而非窃取皇位的,在平帝去世的当月便有武功人在疏浚水井时得到一块白sè符石,上圆下方,刻有红sè的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武功人将符石献给朝廷,群臣便建议加封王莽为“摄皇帝”,不久,太学的学生哀章又自己制作了“天帝行玺金柜图”和“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的两本书,藏于铜柜之中,然后将铜柜放于祭祀刘邦的高庙之中,再告知朝廷,王莽便借受命于高祖之灵符而正式称帝,哀章立马被受封加爵,于是,王莽对太学青睐有加,这也正是太学得以兴旺的原因。
刘秀与邓禹初到长安,便去拜见了国师刘歆,希望投到他的名下学习。刘歆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不过刘歆早在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时便已改名为刘秀,那一年舂陵乡的刘秀刚刚出生,只是那时的刘歆已经年近半百,大家还是习惯他是刘歆,没有人认为他是刘秀。刘歆的父亲刘向是汉朝出名的大学问家,xìng格恭谨忠直,学识高深又不畏权势,曾因上言反对外戚、宦官专权下狱,被免为庶人,后又被启用。刘歆继承了父亲的学识,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文经史、天文历法等方面均是自古少有的大家,他改名为刘秀也正是他多年研究经学的重大成果。但刘歆并没有继承刘向的骨气,在整个王莽篡位过程中,一直帮着出谋划策,对王莽得有天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王莽对刘歆的学识不仅深为敬服,而且对其忠心与能力也深为倚重,两家结为了儿女亲家并在称帝后拜刘歆为国师。
刘歆见刘秀和邓禹器宇不凡,又听刘秀是刘家宗室,倒有几分热情,一问姓名,竟与自己同名,便又有几分不悦,问刘秀道:“你是何时取这个名字的?”
“我出生时就有了这个名字的。”刘秀大为不解。
刘歆仔细打量着刘秀,见刘秀虽然器宇不凡,但一脸温雅,毫无刚猛之气,浑身上下,纯净自然,没有半分江湖气,心中便有了几分好感,笑道:“你父母给你取这个名字便是因为你长相秀气吗?”
刘秀脸sè一红,自己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秀气,更不知道男人也有秀气之说,见刘歆面sè苍老,却jīng神矍铄,不知他是在嘲笑自己呢还是另有他意,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邓禹笑道:“国师大人,他叫文叔,因为家里诗书流香,所以取这样的名字。”
“是吗,你们读过什么书?”
邓禹道:“《诗经》、《战国策》、《chūn秋繁露》、《尔雅》、《论语》都读过一些,知道一点皮毛。”
刘秀接着道:“我们读的书不多,所以想拜国师学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