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飞剪”——“海昌”级装甲巡洋舰(1/2)
[[[cp|w:576|h:270|a:l|u:file1.qidian.com/chapters/20102/1/1124156634006392018633734895185.jpg]]]“海昌”号装甲巡洋舰(自建):1901年完工,排水量7216吨,航速20.5节,主炮2座双联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8门152毫米45倍径炮、6门88毫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200毫米。
“海昌”级装甲巡洋舰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名字命名的中国第三级装甲巡洋舰,也是一级大型装甲巡洋舰,该级舰共四艘,分别为“海昌”、“南昌”、“福昌”、“广昌”。其中“海昌”号和“南昌”号为北洋船舶重工(即原来的北洋船政局)所建,“福昌”号为福州船舶工业总公司(即原来的福州船政局)所建,“广昌”号为上海船舶工业总公司(即原来的江南造船所)所建。
“海昌”级装甲巡洋舰无论从吨位、火力还是防护等各项xing能,都远远超出了中国自制的第二级装甲巡洋舰“海陵”级装甲巡洋舰。而值得一提的是,“海昌”号采用了当时极为新颖的“飞剪式舰首”的设计。
中国史书当中对“飞剪式舰首”是这样说明的:“此等船首似长而尖削之曲刃剪刀,在海上可劈浪前行,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式’。”
所谓的“飞剪式舰首”,是和“垂直舰首”相对应而来,其样式为在垂直舰首水线上部外飘,并与下部垂线圆滑过渡而成,也就是说“飞剪式舰首”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垂直的下部与外飘的上部,而且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弧度,这是“飞剪式舰首”区别于“垂直舰首”的主要特征。
“海昌”号装甲巡洋舰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设计,是因为“飞剪式舰首”相对于“垂直舰首”和“倾斜舰首”,抗沉xing和稳定xing更好,而且还可以获得更高的航速。
相比起“垂直舰首”和“倾斜舰首”,“飞剪式舰首”因为舰首体积较大,因而拥有较大的浮力储备,且由于舰首外飘的角度随干弦的升高而不断变大,所以在舰首没入水中时,浮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舰只“埋首”的问题,提高舰艇的抗沉xing能和在高海况下的纵向稳定xing。
采用“飞剪式舰首”,其实是中国的技术工程人员对不同作战舰艇的不同功能多方思考论证后决定的。
象在海战中,战列舰主要用于舰队主力决战,因此战列舰实际上就是一座能够移动的巨型海上炮台,只有在海上决战时才开赴战场,平时一般都呆在港口里,因此对于舰艇的适航xing能及续航力的要求就要低一些,因而在中国的战列舰设计上,中国的造船技师们一开始选择了价格比较低廉,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一些的垂直舰首。
而对于担负海上破交作战的大型装甲巡洋舰来说,战舰的适航xing能必须要非常良好,而由于海上破交战的特xing,使得装甲巡洋舰在大多数的时候,无需面对火力强大的战列舰,因此对于中弹毁伤的考虑也就相对放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而且由于用于在海上追歼敌方袭击舰的大型装甲巡洋舰对高航速的需要,因此中国的造船技师们选择造价相对昂贵,制造工艺较为复杂的“飞剪式舰首”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