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拉关系就是为了此时的打秋风(2/2)
“钟馆长,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是谈捐献,还是算了吧。这不合适我。”
刘天明对此咬死不松口。笑话,自己还没这么伟大,伟大到用自己的东西来填充别人的腰包。
钟馆长对此也很是无奈,说话语气有些唏嘘不已:“我就知道会是这样,每次说起这事,都是反对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连宋代五大名瓷都有人上门来捐献。现在倒好,连民国时期的物件都没人肯。”
当然这也只是陈述事实,说明当前声誉被毁的惨状。故宫博物馆还不至于连民国时期的也要,否则偌大的故宫也装不下再多的东西。
“说起来也可气,总有那么几个老鼠屎,为了点绳头小利,坏了多久才建立起来的名声。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弥补回来。”
钟馆长说起来情绪也有些低落,只能感叹事实如此,不是人力能一时半会搞定的。
对此,在一旁沉默不语的王老,出声安慰道:“这个只能慢慢来,只要用心,用实际行动做了,大家都能看到的,信任不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吗?”
“唉,也只好如此了。本来眼下有机会重塑声誉的,说不定还能借此超过从前,可惜……”钟馆长对此也只能唉声叹气,摇头不已。
没错,钟馆长正是打着刘天明捐画的主意,并借此好好宣传运作一下。
钟馆长在刘天明拒绝把画卖了之后,就想好了用国家大义,名族大义说服刘天明,搬出国家来当底牌。在他想来谁有胆量跟国家对着干。
到最后肯定是刘天明屈服,然后表示为了国家,无偿献上这幅传世瑰宝。
当然故宫肯定颁发各种奖状,以示鼓励,同时给予刘天明一笔象征xìng的资金奖励,肯定不会很多,能省则省嘛,管你多大怨气,都通通只能压下。
然后就这么完事了?肯定不啊,这么好的宣传例子怎么可能这么放过?故宫肯定会高调对外声称博物馆是不会白要别人东西的,这是有偿捐献。
名声有了,大义也有了,理也占足了。
什么?你问大家信不信?切!管你信不信,反正只要做出这个姿态就可以了。
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引起大家注意,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够了。
那应该没刘天明什么事了吧。这不画都不是他的了。
不是,此时刘天明的用处还大着呢!能这么轻易舍弃才是怪事,怎么也得把他剩下的利用价值榨干才行啊。
怎么做呢?先是铺天盖地宣扬刘天明无私高尚的捐献jīng神,不管是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甚至电台,广播,总之把能用的宣传手段都用上。
为什么大肆宣扬刘天明?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典范,鼓励大家踊跃参与捐献。
鉴于博物馆以前的污点,名声能好到哪去?肯定骂声不断,认为只是表面功夫,还是跟以前一样。
博物馆会急急忙忙出来澄清吗?以前可能会,这次肯定不会,不仅不出来阻止,相反很可能在背后推波助澜。
想让人更容易记住,不是好的一面才可以。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都是坏到极点的事例。
火也点足了,群众的热情也被点燃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正戏该开始了。
此时博物馆从幕后走上前台,高调宣布:此次捐献的文物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更加接近原作的一幅宋代摹本。
这下就算世界为之震一震也不为过啊。肯定会掀起比先前更大的议论狂cháo。
有人肯定会提出疑问,不是故宫甲本才被认为是做接近顾恺之原画的摹本吗?怎么变了?
没错,故宫甲本的神话宝座已经是历史,眼前这幅白描本《洛神赋图》取而代之,而且更有甚之。
好奇、求证画的真伪,够闹腾一阵了。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好吧,这画竟然是真的。这次博物馆不是做做官面文章。
趁着这火爆场面,故宫高调宣布:故宫威望还在,还是值得大家信任的。
你不信?看,这是什么?人家把传世名画的捐献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什么才能说明问题?
所以大家放心大胆把东西都捐给我们吧。
这还只是明面上带来的直接关于挽回声誉的效果,其他方面的影响肯定更有甚之。
对晋代当时文化,习俗的研究,作者生平,都是很好的资料,更是对古代美术的探索,带动收藏的高涨等等,好处实在太多了。
如果真是这样,现在这小小污点算得了什么。可惜想法是好,却有些不现实,完全是钟馆长的一厢情愿。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刘天明终于明白了钟馆长为什么刚一见他,就热情得不像话了。
感情先前一见面就拉近关系,称兄道弟,是为了此时的打秋风做准备的啊。